本报讯(记者刘雅)在精美的唱腔中体会将军悲壮的浪漫,在伟大的抗争故事里汲取红色精神的力量。8月9日,由左权县倾力打造的民族歌舞剧《烽火家书》在太原工人文化宫首演。
《烽火家书》以左权将军在1937年9月至1942年5月,转战太行山途中以及驻扎八路军麻田总部期间写给妻子和家人的13封亲笔家书为故事脉络,透过那一页页发黄的信纸和那些已经斑驳的字迹呈现来结构故事、推进剧情,生动立体地再现左权将军的报国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女情。
该剧将战争的惨烈和人性的光辉交织在一起加以展现,将共产党将领的家国情怀与当年辽县百姓无私无畏的奉献融合在一起,将左权县特有的“非遗文化”、灵动好看的小花戏艺术与军民团结、同仇敌忾,与侵略者浴血鏖战的宏大悲壮叙事加以对比,让英雄的形象更加血肉丰满、真实感人,让80年前的那段红色历史更加震撼人心、荡气回肠。
全剧由《序》、第一幕《太行为证》、第二幕《岁月峥嵘》、第三幕《碧血丹心》、第四幕《无上光荣》《尾声》六个部分组成。在每一幕之间,用多媒体、画外音等戏剧手段呈现左权家书的真实手迹,让身在太行山的左权将军与远在延安的妻子刘志兰以及湖南醴陵的左权母亲展开时空对话、推进剧情。
据介绍,《烽火家书》《太行奶娘》《战地黄花》是左权县倾力打造的“抗战三部曲”。鉴于已经上演了千场的《太行奶娘》的成功经验,《烽火家书》在立足红色文化、太行山印记、左权特色上下功夫。全剧依托“万首民歌千出戏”的左权文化优势,处处彰显浓郁的左权民歌风韵,保留了左权小花戏中的彩服、彩扇道具等“非遗”传统特色,沿袭“晓嚎步”“蝴蝶扇”等基本舞蹈动作,在放大左权特有的地方文化符号的同时,调动了先进时尚的现代戏剧手法,重现那段烽火硝烟的红色历史和左权将军富有人性光芒的英雄主义气概。
《烽火家书》由国家一级编导、曾导演过《太行奶娘》的总导演杨梅编导,编剧由一级词作家杨启舫担任,国家一级作曲家孟卫东作曲。在编剧方面,采用了按照十三封“家书”的时间脉络向前推移与太行山、延安、湖南醴陵多个时空交替跨越的方式拓展戏剧表现空间,将抗日战争这一宏大壮阔的历史背景,通过一个个细腻、抒情、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加以表现。
在音乐和唱段唱腔设计上,既吸收、保护了左权民歌的精髓,又融入了西方歌剧、古典音乐等多种表现手法,根据剧情和剧中不同人物角色的特点进行音乐设计,形成了“民族音乐交响化”的全新模式。
在舞台导演的戏剧呈现上,既保留了左权小花戏艺术灵活有趣的原始样态,又融入了当今国际化最前沿的戏剧语汇和技术手段,使整个剧目在不失质朴和真诚的前提下进行发展创新,让英雄左权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更加血肉丰满,将“中华儿女不可辱,中国有我不会亡”的太行军民英雄主义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烽火家书》是左权人民对英雄左权缅怀的一部原创民族歌舞剧,更是一部致敬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的经典剧目。”左权县宣传部部长秦国英在首演发布会上说,“传承是最好的缅怀,弘扬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好的告慰。我们要从革命历史和红色故事中,汲取砥砺前行的强大自信和不竭动力,赓续红色血脉,发扬革命精神,坚守老区底色,传承奋斗本色。”
本文图片由张文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