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晋风晋韵

坚定文化自信 汲取奋进精神

河津诗词文化探源

  河津古称龙门,位于我省西南部,运城市西比隅,地处吕梁山南端,汾河、黄河两条母亲河交汇的金三角,表里山河,地理优越,历史悠久,人文积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诗词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追溯河津诗词文化发展的源头,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是诗的国度,山西是诗的故乡,河津是诗的重要源头之一,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尧帝时代《击壤歌》孕育河津诗词文化

  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包括诗、词、曲、赋,统称为中华诗词文化。诗歌起源于上古的劳动生产、社会生活,《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原始人类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理解,于是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以唱歌跳舞祭祀神明,表达对风调雨顺、岁稔年丰的期望,这便是诗的起源。
  自4100年前大禹凿开龙门以来,古今河津人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诗歌文化,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尧帝时代,代表作是流传在民间的歌谣《击壤歌》。河津在尧、舜、禹时期皆为甸服(郊区),《击壤歌》流传于距今4000多年前的尧帝时代。这首歌谣用口语化的表述方式,唱出了生动的田园风景诗。从此,诗歌与河津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位老人的歌词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它描绘的是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就去耕作田地,太阳落山就回家去休息。凿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种出庄稼就不会饿肚皮。这样的日子有何不自在,谁还去羡慕帝王的权力。这是农耕文化的显著特色,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生活的真实写照。
  《击壤歌》是中国歌曲之祖,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这首民谣已具备诗歌要素,开篇四句使用排比句式,语言简朴,艺术形象鲜明生动,是河津诗词文化发展传说的最早源头。新中国成立初期,李克良先生为蒲剧文化发展历史撰联曰:“蒲剧音起于击壤歌,五千年民族艺术,莫忘平阳康衢老;舞台剧创自西厢记,六百载文化遗产,犹记解梁关汉卿。”联中提到蒲剧起源于《击壤歌》,已有五千年民族艺术历史,这无疑是河津诗词文化发展历史的生动写照。

一篇魏风《汾沮洳》开启河津诗词源

  河津诗词文化有文字记载的开篇之作是《诗经·魏风》,这是河津诗词文化发展有记载的最早源头,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中华诗史的起点,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魏风》是《诗经》中的重要篇章,《魏风》中的《汾沮(jù)洳(rù)》《伐檀》《硕鼠》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河津在先秦时期属魏国战略要地,《诗经·魏风》中的“汾沮洳”诗,就是写汾河湿地的故事,这首诗就是讲述我们身边的故事,它是河津诗词文化有文字记载的发端。其原诗曰: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háng)。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xù)。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魏风·汾沮洳》全诗把这位女子思慕情人的痴情之状描摹得栩栩如生。女主人公不只是对勤劳男子良好形象的赞叹不已,更重要的在于这个普通的劳动者和那些高贵的官吏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首诗在篇章结构上,是《诗经》中常见的叠句重章、反复吟咏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对后来诗词文化的发展,起了先导作用。
  从《击壤歌》和《魏风·汾沮洳》开端,古今河津人的瑰丽诗作层出不穷,在中华诗词文化发展史和已有记载的30余万首古代诗词中处于领先地位。《河津市诗词志》荟萃了800余首(篇)古典诗词,其字里行间洋溢着古今诗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好河山的赤子情怀,折射出仁人志士对旧制度和丑恶社会现象的愤懑与抨击,蕴含着深邃的精神内涵:
  一是蕴含着由“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大禹精神和“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鱼跃龙门精神孕育的“争强好胜,勇为人先”的河津精神,千百年来这种精神一直是河津人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
  二是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深刻的哲学道理,诸多内涵深邃的诗词珍品,承载着河津人根植在灵魂和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文化绵延相传的重要载体。
  三是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对社会、对文化的思索和感悟,传承着河津人自古以来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念,展现着河津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展卷品读,会得到感情的慰藉和精神的升华。

六位中华大手笔引领诗词大潮流

  河津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文脉昌盛,诗人辈出,古代中华诗坛六位河津籍巨擘,在中华诗词文化发展中,处于领引地位:
  卜子夏(公元前507—公元前420)——河津东辛封村是卜子夏的准故里,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他给《诗经》作序,后世称为诗大序,是第一个提出诗教的贤哲,是中国诗论第一人。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6)——生于龙门(今河津市西辛封村)的史圣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诸多传记中引用了《诗经》。《汉书》上说他有赋八篇,今仅传他的《悲士不遇赋》一篇。这篇赋表现了作者为实现志向而坚韧不拔的精神境界,而且对穷达易惑、美恶难分的社会黑暗现实,表示了强烈的控诉和批判。全文感情悲愤激越,语言简劲铿锵,个性鲜明,震撼人心,被誉为赋体中极为成功的作品。
  王通(580—617)——隋大儒龙门(河津在隋代称龙门县)王通,传承《诗经》的古朴纯美,振兴萎靡的儒学,作《续诗》突出强调诗的政治倾向和说教特点,并用以修身养性,被誉为“文中子”。
  王绩(585—644)——中国最早的第一首五律诗,是唐代著名诗人龙门王绩(王通之弟)的《野望》,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中华山水诗的开山先驱。
  王勃(650—676)——初唐四杰之首龙门王勃(王通之孙)的《滕王阁序》是中华辞赋的楷模,他的《滕王阁》诗,影响了格律诗的发展与形成。以王勃为首的初唐四杰,突破了宫体诗狭小的内容,反对绮靡文风,提倡表现浓郁的情感与壮大的气势,赋予诗歌以新的生命,对盛唐的诗歌文学影响很大。
  薛瑄(1389—1464)——明代河津人。薛瑄是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他很爱写诗,一生创作诗歌1570首,清人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薛瑄的诗给予很高评价,称:“大致冲淡高秀,吐言天授,往往有陶(陶渊明)韦(韦应物)之风。盖有德有言,瑄足当之。”薛瑄对家乡河津情有独钟,留下了诸多讴颂家乡山水人文的宝贵诗文,脍炙人口的《游龙门记》,被誉为明代散文之冠,由后人编辑的《薛瑄全集》,收录了薛瑄一生所写的诗歌和文章,字里行间表达了他的忠国爱民之心和刚毅俊伟的性格。
  毫不夸大地讲:在中华古代诗词文化领军人物中,河津人是举足轻重的翘楚和佼佼者,这是河津人的骄傲,也是全民族的骄傲。

赓续中华诗词文脉争创中华诗词之市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谱华章。正是河津厚重的文化基因,孕育了一代一代众多的河津诗词精英,他们薪火交辉,后先相映。特别是2021年4月以来,河津市委、市政府拉开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序幕,成功举办《“缤纷古耿诗画河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名家诗词书画创作交流系列活动》,成立“中华诗词创作研究基地”,全市诗词普及教育蓬勃开展。2021年11月18日,山西诗词学会授予河津市“山西诗词之市”称号,授予河津市诗词学会“山西诗教先进单位”奖,全市上下踔厉奋发,积极创建“中华诗词示范市”,诗词文化事业翻开崭新的一页。
  2022年9月,在中华诗词学会、山西诗词学会、运城市诗词学会的精心指导和河津市委、市政府、市宣传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坚强领导下,《河津市诗词志》沐浴新时代的灿烂光辉脱颖而出,昂然面世,这是创建“中华诗词示范市”的丰硕成果,也是给党的二十大的诚挚献礼。
  《河津市诗词志》亮点多多,璀璨夺目:
  亮点一,古代河津人的瑰丽诗作,在中华诗词文化发展史和已有记载的30余万首古代诗词中处于领先地位。《诗经·魏风》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之一;卜子夏给《诗经》作序,是中国诗论第一人;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被誉为赋体中极为成功的作品;王绩的《野望》,被后世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王勃的《滕王阁序》更是千古绝唱,其《滕王阁》诗,对七律的形成影响深远。
  亮点二,古代诗坛六位河津籍巨擘卜子夏、司马迁、王通、王绩、王勃、薛瑄,在中华古代诗词文化领军人物中,处于领先地位。
  亮点三,创建“中华诗词示范市”工作,在三晋大地处于领先地位。
  亮点四,编纂县级《诗词志》在全国处于第一方阵,在三晋大地处于领先地位。
  亮点五,河津市委、市政府将传承和发展传统诗词文化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市委书记、市长率先垂范,领引创建“中华诗词示范市”工作,书记亲笔撰写诗词,并在《中华诗词》杂志刊登,这在新中国成立后、河津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中,尚属首次。《河津市诗词志》填补了河津有诗无志的空白,既充实了《河津市志》的内容,可以资政、教化、存史,又为今后续修河津诗词志提供了系统的资料,同时也为河津创建“中华诗词示范市”增添了正能量。
  诗词作为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诗词作为素质,是文化品位的重要构成;诗词作为氛围,是人文环境的重要标志。建设美丽的城市家园,需要崇文向善的书香诗情,需要启迪智慧的文化熏陶,也需要继承传统的文化润泽。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当中,中华诗词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养料,在当代具有启智、教化、励志、交流、宣传等作用,有助于提升思想境界和审美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当前,河津市城乡正在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40万河津人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意气风发、凝心聚力,奏响转型发展新乐章,描绘绿水青山新画卷,书写文旅融合新诗篇,擘画民生改善新愿景。沿着二十大指引的金光大道,增强文化自信,赓续中华诗词文脉,升华“中华诗词之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勇毅前行。

任罗乐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08期

  • 第2023-08-04期

  • 第2023-08-01期

  • 第2023-07-28期

  • 第2023-07-25期

  • 第2023-07-21期

  • 第2023-07-18期

  • 第2023-07-14期

  • 第2023-07-11期

  • 第2023-07-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