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吕梁山上看振兴

  • 吕梁山上的美丽乡村。

  •   这里是吕梁,英雄辈出的红色热土!崇山峻岭间,遍布着红色遗迹,传奇故事。革命战争年代吕梁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荡气回肠的“吕梁英雄传”。
      这里是吕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八年精准扶贫、五年集中攻坚,吕梁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这里是吕梁,乡村振兴活力迸发!黄土梁塬中,蕴藏着人们魂牵梦绕的古村落,难以忘却的好味道。进入新时期,吕梁市开展新一轮“百企带百村”行动,示范引领全市乡村振兴。
      8月25日—28日,记者跟随由山西省广播电视协会、山西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山西乡村振兴系列采风第二站活动“八月乡村吕梁行”,深入离石区、临县、方山的7个示范村,展开了沉浸式采访。请您跟随我们的脚步,走进吕梁大地,一起领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吕梁实践”;倾听向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目标铿锵奋进的“吕梁足音”。

    农业强
    三产融合高质高效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总任务的第一项,它是基础,也是关键。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吕梁市乡村经济呈现特色鲜明、三产融合、多元发展的良好势头。许多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深挖文化富矿、叫响特优品牌,不仅让产品走向了全国市场,也提升了吕梁的知名度、美誉度。
      “我们要把前青塘村打造成‘南有嘉兴、北有青塘’的中国北方粽子生产基地。”临县青塘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勤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前青塘村位于临县安业乡,距离县城仅10公里,背依凤岭山,一条湫水河从村子里潺潺流过。苇叶青青,伴河而居,从元代开始这里便有了芦苇产业,因而该村也具备了独有的粽叶优势。“2014年端午节,我返回了村子里。看见村里有400余亩苇田,而粽叶只靠外面小贩收购,一斤仅2元钱。主动权掌握在人家手中,村民收益很低。临县是红枣之乡,咱村又有优质水资源,优质粽叶。利用咱村资源开办粽子厂既能提高粽叶价钱,又能帮助困难户劳动就业,所以我决定回乡创业。”张新勤介绍说,2015年他在村里创办了第一家粽子生产企业——山西青塘食品有限公司。在他的带动下,前青塘村粽业从无到有,目前全村创立大大小小粽子加工作坊145家,日销售粽子30万只以上,粽业年产值达到1.5亿元。围绕着粽子产业,前青塘村开拓思想,勇于创新,带动周边乃至整个临县逐步形成了红枣、枣花蜜、优质粽叶、粽绳、芦苇画的生态新产业链。前青塘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文对记者说:“依托粽子生产基地,利用粽子生产空窗期,我们紧盯八月十五的月饼市场,发展临县手工空心月饼产业。同时发挥村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户外水上健身项目、冰上运动、采摘观光、民宿体验等休闲农旅模式,确保一年四季都是经济发展的旺季。”
      沉浸式光影展、黄绿相间的成片稻田、规模化发展的田园综合体项目……离石区吴城镇王营庄乡村振兴示范区奏出了产业振兴“交响曲”。在文旅小镇里,不少学生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来到“沉浸式光影展”打卡。在田园综合体项目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田,村民们走在田边,撒下鱼食,激起“银浪”一片。在乡村e镇里,记者看到小米、粉条、烤馍等农特产品触网销售,“飞”到了千家万户。在示范区的小吃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各色美食的香味扑鼻而来。吴城镇党委书记孙晶晶欣喜地介绍说:“目前示范区正朝着集文化展示、观光体验、特色餐饮、产业研学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有序推进。”
      坐落于方山县圪洞镇的庄上村与前东旺坪村,是因横泉水库建设而形成的移民村,现在不仅“搬得出”“稳得住”,还实现了产业发展能致富的目标。依托横泉水库得天独厚的优势,前东旺坪村正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建起民俗馆、木栈道、山楂园、葡萄园、游乐园等旅游项目,村民在家门口吃起了“旅游饭”。庄上村以“水源保护地、吕梁后花园”为理念,栽植苹果树、梨树、榛子、沙棘等经济林,建设蔬菜大棚、农业观光采摘园,大力发展以生态采摘、旅游观光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2022年,在吕梁新一轮“百企带百村”政策的号召下,吕梁市华宇广告公司总经理蒲苇来到庄上村与前东旺坪村,开始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先后打造并串联起两个移民村花海摄影基地、卡丁车基地、特色民宿、露营烧烤、儿童游乐园、垂钓等众多特色产业。

    农村美
    村村有诗 处处皆景

      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丽风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和乐景象,是多少人心驰神往的记忆。让农村人居环境“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福祉、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吕梁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决策部署,借鉴浙江实施的“千万工程”成功经验,因地而异、全力而为,真正让乡村美起来、生活好起来,让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跨过青石搭起的“栈道”,潺潺流水从脚下“驶”向了远方。悠悠白云,袅袅炊烟,飘荡在黄土高坡上,依山而建的明清窑洞,静谧地向游人诉说着古雅和沧桑……在临县三交镇孙家沟村,记者置身于世外桃源中,感受到了古村落的独特魅力。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谢永增也在这里找到了他的“艺术故乡”。“因艺术结缘,我选择了孙家沟,孙家沟也选择了我。201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村里修整院落,治理环境。开办了窑洞艺术馆。艺术馆开馆四年来,举办了各种画展近30次,给孙家沟带来了人气,也实现了我的初心,那就是用艺术助推孙家沟实现乡村振兴。”谢永增介绍说,这个村是历史文化名村、红色根据地,把艺术下沉这里,可谓是多重效应叠加,激活了沉睡的孙家沟。以艺术为名,四面八方的画家和游客涌入了孙家沟,孙家沟的发展也绽放出了勃勃生机。村党支部书记王建龙介绍说:“艺术馆建成后,带动了大批学生来这里写生画画。村子里也因此配套发展起了窑洞宾馆、农家乐,兴办起了红枣醋厂、散养乌鸡场,每逢五一、国庆、春节还举办系列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迷上了临县,爱上了吕梁。”
      走进大东沟露营景区,4个露营基地分设有帐篷营地、烧烤营地、自驾房车露营区、儿童溪边戏水区等区域。在刚刚过去的夏日里,许多市民走出家门,来到这里,在清澈的小溪边,寻一片绿地、搭一顶帐篷、备一桌美食,约三五好友围炉夜话,沉浸式体验家门口的“诗和远方”。大东沟生态景区是离石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之一,位于离石区信义镇千年村,地处吕梁山主峰骨脊山脚下,关帝山森林片区、千年林场一带,距离市区约30公里。景区自然风景秀丽,是沁人心脾的天然氧吧,有着“潜力在山、优势在林、特色在水”的独特魅力。
      采风团来到方山县峪口镇张家塔村时,正值秋雨过后。天空如墨,远山含黛,错落的房舍,栉比鳞次,更显古朴和神秘。走进村里,记者发现院落结构布局严谨、造型别致、雄浑气派。古庙、祠堂、城楼、宅楼、宅门一应俱全,每进一处宅院都题有别具一格的名人字匾,匾额上的题词有“进德修业”“耕读传家”等古训。让记者感到惊奇的是村里的地下甬道院院相通,环环相扣,即使不出大门也能走遍全村。张家塔民居有 36 院窑洞 252 孔,始建于清代,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张家塔村赵姓始迁祖赵山及其后代八代人励精图治、依山就势建成的城堡型民居群。近年来,方山县启动了张家塔古村落项目开发,在坚持古村格局完整有序保护的前提下,将美丽乡村、传统村落、乡土文化保护相结合,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赋予了新动能。

    农民富
    联农带农共同富裕

      打赢脱贫攻坚之后,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如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采访中记者发现,吕梁市围绕强科技、建平台、育企业、树品牌、融三产等方面集中发力,建立了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带动了农民增收,切实保障农民共享产业增值收益,促进共同富裕。
      “有的村防返贫,我们村不会返贫。”临县安业乡前青塘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文对记者说。粽子产业发展之初,困难户就在厂里打工,女性一个月最多的能挣7000多元。30多户困难户把小额扶贫贷款入股粽子厂分红。村委也把大部分产业扶贫资金投到粽子厂,为村集体和个人分红。后来,有本事的困难户还自己开了粽子厂。粽子产业发展起来后,前青塘村利用本村水资源、古建筑、红色遗址等发展旅游产业,村里修建了水上乐园、鱼塘等,承包给个人经营,使得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村民开农家乐、宾馆等,也增加了收入,目前全村旅游收入达到了600多万元。为了联农带农,临县青塘食品有限公司作出了巨大贡献,董事长张新勤对记者说:“粽子产业发展起来之后,我们把困难户和有意向的村民都吸纳进来,学习技术,务工增收。目前300名员工,每年工资收入达3万元以上。同时带动全村80%以上人口,从事粽子产业的相关工作,其中自立门户开粽子加工作坊的达145家。每年盈利过百万的有十几家,盈利20万元以上的有几十家。”
      离石区大东沟景区投入运营后,开始在周边村子吸纳劳动力就业。村民刘候兰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收入还不错,“现在我在景区做饭,老公是干垃圾清运的,我们两口子一年下来不用出村就能挣到六万多块钱。”今年以来,景区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直接收入290余万元,撬动消费600余万元,沿线采摘体验、农产品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35%,吸纳周边群众150余人就业,带动 76个村集体年均增收2万元。“文旅搭台、产业配套、党建引领、群众致富。”离石区委书记廉海平说,离石区成立文旅集团,统筹全区76个行政村的巩固衔接资金入股文旅集团年底按股分红,帮助了农民增收,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发展了文旅产业,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离石新路径。
      方山县前东旺坪村,根据横泉水库水源地保护实际,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葡萄种植产业22亩;流转893亩土地,发展大棚种植、中草药种植,通过“变资源为资产、变资金为股金、变农民为股东”的三变改革,吸纳现有的养牛、养鸡户入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2022年,方山县引入山西蒲谷香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村集体+专业公司”的模式,一体化打造前东旺坪村和庄上村,规划建设集农事体验、绿色养生、休闲观光、文化旅游、研学教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山水田园综合体,探索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吕梁是表里山河、大美山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壮丽的山川、丰富的矿产、厚重的文化、辈出的英雄,还有星罗棋布的美丽乡村,承载着粮食安全、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的功能,承载着满足城里人回归田园、寻找乡愁、休闲娱乐需求的功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着乡村振兴的希望。”记者循着吕梁市委书记孙大军的讲话,在村村落落里遇见了惊奇,收获了感动,看到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图景……

    本报记者柳飞 柴俊杰 米玲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5期

    • 第2023-08-22期

    • 第2023-08-18期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1期

    • 第2023-08-08期

    • 第2023-08-04期

    • 第2023-08-01期

    • 第2023-07-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