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综合新闻

山西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牧草产业

我省形成不同区域旱作饲草高效集成技术体系

  本报讯(记者张美丽)记者从9月2日—3日在大同、朔州举办的“山西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牧草项目”观摩会上获悉,该协同推广项目的实施,已在我省形成不同区域特色的旱作饲草高效生产集成技术体系,为提升农闲田及边际土地利用率、有效增加我省牧草产量做出了贡献。
  我省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地处国际公认的草食畜黄金生产带,既是阻遏荒漠南扩、沙化东移南下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发展现代草牧业的重要优势区域,2001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决策。
  “该项目根据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的精神和要求,按照‘南北互补、中部突破、全面发力、整体提升’的总体思路,联合省内外牧草科研、教学和推广体系专家及企业,协同开展冬闲田种植小黑麦技术集成及示范、农牧交错带优良草种质资源筛选与利用技术集成和示范、边际土地和中低产田旱作草牧业技术体系构建和示范应用、草畜结合关键技术集成和示范、草牧业全产业链智能集成和示范等集成技术。”据项目科研首席专家、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草业学院教授侯向阳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通过集成示范,形成了适合我省不同区域的旱作饲草高效生产集成技术体系,建设优质饲草种植基地、优质饲草良种扩繁基地和饲草加工收储基地。项目目前已组建了50人以上的牧草技术协同推广队伍,在5市13个县(市、区)打造了13个示范展示基地,培育13个示范主体,示范推广23项技术,辐射带动4万亩以上牧草产业,实现亩均节本增效300元以上,建立了“示范展示基地+省市县农技推广队伍+示范主体(以企业为主)”的协同推广模式。
  据介绍,该项目在太原市、晋中市、忻州市、朔州市推广冬闲田饲用小黑麦高效生产及利用技术,建设1个种子扩繁示范基地、5个饲用小黑麦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和3个饲用小黑麦利用示范基地,辐射带动面积达3万亩以上,种子扩繁示范基地经济效益提升12%,种植加工示范基地经济效益提升10%,饲草利用示范基地节本增效6%。
  在朔州市平鲁区退耕还草区重点推广“生物降解膜旱作燕麦草+轮作倒茬+机械化收获”等核心技术。在平鲁区双碾乡集成示范500亩,辐射带动周边地区5000亩,燕麦草预计增产15%左右,改良连作苜蓿土壤的品质,提高后茬苜蓿产量15%-20%;在朔州市右玉县退化草地重点推广“多物种复配建植综合修复技术”等核心技术,产量提高20%,植被稳定性提高20%,土壤养分含量提高10%以上,打造1个集成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3000亩;在朔州市山阴县重点推广“生态旱作+草畜一体化+粪污还田资源化利用”等核心技术,亩均增产10%以上,生态环境和土壤环境显著改善。
  在大同市云州区重点推广了“优质饲草生产+黄花等资源化利用+草畜配套+草牧业生产全程智能化”等核心技术,在大同市牧森草业有限公司打造1个示范展示基地,集成示范饲草生产1000亩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地区3000亩,示范养殖奶牛500头以上。人工草地生产示范田每亩增收150元以上,推广的饲草混贮技术成功率达到93%以上,青贮产品可节约成本450元/吨以上。
  “该项目为解决草田耦合问题,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寻找出路。同时有效利用我省资源丰富的冬闲田,高效利用冬闲田、中低产田、边际土地、退化草地等土地资源,发展高效饲草产业,走资源节约、科技支撑、绿色循环的发展道路。”项目岗位专家、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高寒所郑敏娜介绍说。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01期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5期

  • 第2023-08-22期

  • 第2023-08-18期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1期

  • 第2023-08-08期

  • 第2023-08-04期

  • 第2023-08-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