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乡土文化

柔弱的肩膀 不屈的脊梁

——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王春仙

  秋日的一个早晨,在晋中市太谷区侯城乡惠安村的一处农田里,68岁的王春仙老人正在查看玉米的长势。她身上穿的,还是前年去北京参加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时穿的那件格子外套,朴实的外表中透着一股子坚毅和淡定。此时此刻,多年的心酸委屈,一生的苦难艰辛,在她心中早已烟消云散。她和大多数农村老人一样,最大的心愿就是后辈们能够生活安定、幸福平安。
  她心中的后辈,不是自己的子女,而是三个叫她“姑姑”的侄儿侄女,以及他们的孩子们。

“就是吃糠咽菜,我也要把三个孩子拉扯大”

  王春仙生于1955年5月,家中共有兄妹7人,她排行老六。父母走得早,哥哥姐姐一直都很照顾她。
  “二哥吃苦耐劳,他一边种地一边做木工;嫂子也是善良勤劳,在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一家人本来很幸福。”回忆起40年前的情形,王春仙老人稍显哽咽:“谁能想到,好好的一个家,突然就成了那个样子。”1982年的一天,她二嫂被村里的一个无赖欺负后,精神失常。在二嫂被送医治疗期间,她二哥又不堪凌辱,撒手人寰。
  那年王春仙27岁,风华正茂,只等着寻到一个合适的婆家,结婚生子,过好自己的日子。
  “当时觉得天都塌下来了!老天爷为什么如此不公?为什么要把这么大的灾难降临到我们家?”王春仙老人回忆说,她当时悲痛欲绝,可看着三个可怜的孩子那痛苦的表情和无助的眼神,想想连自己都照顾不了的嫂子,她瞬间变得坚强了起来。她毅然决定,再苦再难也要把三个孩子抚养长大。
  “三个孩子当时最大的8岁,最小的4岁,老二6岁,看着他们望着我的眼神,听着他们不停地喊我‘姑姑’‘姑姑’,我的心都在颤抖,不管有多难,就是吃糠咽菜,我也要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当时在那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决定,应该是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了,但对于一个尚未成家的女子来说,今后的路会有多么艰难,她还不得而知。

“孩子们挺不过去的话,我也不活了”

  “每天早起一睁眼,就要操心怎么喂饱这三张嘴。”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王春仙几乎想尽了各种办法,“亲戚们、好心的邻居们经常接济孩子们饭食,那时候大家也都不富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春夏时节,天不亮她就得下地挖野菜。收获季节,一有空她就出去拾麦穗、拣(玉米)棒子。大部分时间水煮野菜、萝卜或者红薯,就是一顿饭。为了省点口粮给孩子们吃,她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村里面有啥需要雇人干的农活儿,她都抢着去做,多少能赚点钱。后来养了猪和羊,又需要挖菜割草,靠着卖猪羊的收入再买点粮食,供孩子们上学。
  “三个孩子是穿着百家衣长大成人的”,村里的一些好心人家孩子衣服小了,或者是不想穿了,就送给了三个孩子。王春仙老人说,“别人给的,哪会刚好合适呢,老二的一个脚指头就是那时候鞋子太小被挤变形的。”
  白天洗衣做饭、干活赚钱,晚上缝衣补袜,经常还填不饱肚子,那段艰难的岁月,王春仙的体重一度从148斤瘦到了78斤。33岁的时候,头发就全白了,牙齿也都脱落了。
  苦点累点,王春仙可以咬着牙坚持,她最担心、最害怕的是孩子们生病。“有一年三个孩子相继惹上了疹子,实在拿不出钱来给他们看病,只知道这个病不能见风,于是我就给炕上围上帐子,和孩子们一起硬熬。”那年的事在王春仙心中像是一道坎,说到此处,老人满眼含泪:“我那时候就想好了,要是孩子们挺不过去的话,我也不活了。”
  为了照顾三个孩子,王春仙一直未嫁。她解释说:“那时候确实很多人劝我找个人家,替我分担分担。我一方面不想给别人带去这么重的负担,另外也担心孩子们受委屈。拒绝过几次,也就没人再来说媒了,慢慢地,我也就死了这条心啦。”
  “我还要帮他们带孩子呢,他们生意忙的时候,我也能帮把手,他们用得着我的地方还多着呢。”孩子们相继成家立业后,又有人劝她找个老伴,享受一下老来福,她还是想各种说辞拒绝。王春仙老人说:“我看着孩子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这一辈子也就够了。”

“只要勤劳本分,我们就不比别人差”

  生活的苦难并没有压垮王春仙,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她坚信只要吃苦肯干、勤俭持家,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就一定能苦尽甘来。
  由于生活贫苦,上学的时候,三个孩子心里都很自卑,觉得低人一等。“小时候姑姑经常告诉我们,虽然我们穷,但是我们有手有脚,只要勤劳本分、堂堂正正做人,我们就不比别人差。”侄女王德俊回忆道,尽管姑姑的衣服总是缝缝补补,但她会尽力让三个孩子穿得干净整齐,不被人瞧不起。
  姑姑的言传身教,让三个孩子从小就非常懂事。为了减轻姑姑的负担,很小的时候他们就陪着姑姑下田挖野菜,上山找药材。洗衣做饭这些日常家务,他们10多岁的时候就能独立完成。为了让姑姑省心,他们从不在外惹是生非,就是被其他孩子欺负,受了委屈,也是自己默默承受,从不告诉姑姑。他们还经常主动帮助别人干活,时不时受到老师和左邻右舍的表扬。
  “那时村里的初中合并到了乡里,离村有8里路,家里没钱给孩子买自行车,侄女小学毕业后就没再上了。”没让小侄女继续上学,使王春仙遗憾了大半辈子,她说每次想起这件事都非常难过。而王德俊说,她并没有因此埋怨过姑姑,而是想用加倍的努力多赚钱,帮姑姑减轻生活的负担。
  “记得是1995年,姑姑开始张罗着给我们盖房娶媳妇,她省吃俭用,今天买瓦,明天添砖,后天购木头,终于备好了盖房子的材料。”看着眼前这个伟大的女人,大侄子王德宏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幸亏他早早学会了泥瓦匠、木匠以及装修的手艺。他白天在外打工赚钱,晚上回来操持垒墙铺地,终于盖起了五间整洁大气的砖瓦房。这在当时的农村,尤其是这样困难的家庭,绝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春仙养大的娃肯定差不了,再穷我们也不嫌弃,我们把女儿嫁到你们王家放心!”王德宏在23岁时就有当地姑娘看上了他,女方家只是象征性地要了点彩礼钱,丈母娘是冲着他的吃苦耐劳、勤奋善良、努力上进的优秀品格来的。

“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姑姑为给我们凑学费,向一户平时关系还不错的人家借10块钱,却没有借到。姑姑非常难过,她当时就告诉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多年后说起这些事,二侄子王德荣依然难掩心中的悲伤。从那以后,他就把姑姑的话牢牢记在了心里。
  从十六七岁开始外出创业,王德荣先后开过洗车行、醋厂、饭店,其间经历过筹措创业资金的艰难、生意失败的困惑,吃苦受累更是家常便饭。但是无论创业的道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他从来没有气馁和退缩过。他的自强自立,也赢来了一位河北姑娘的芳心。如今,他在榆次区的熟肉店开得红红火火,妻贤子孝,生活幸福美满。
  在侄子侄女眼里,姑姑舐犊情深、重情重义、吃苦耐劳的品格,给了他们无穷的动力,使得他们在人生路上能吃苦、勇担当、有斗志。“这些年,每当遇到困难,脑子里一想起姑姑,就充满力量,再难的事都能挺过去;工作压力大时,回到姑姑身边,陪她老人家在小院里坐坐,就重新找回了面对生活的勇气。”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
  善行大爱,苦尽甘来,如今,三个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在城里有车有房,过上了别人羡慕的好日子。他们也在用实际行动孝顺姑姑、报答姑姑,让姑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过上现在的幸福生活,我已经非常知足了”

  40年来,王春仙的言行与品质已然内化成一种朴实的家风,滋润着这一大家子人。侄子侄女们紧紧抱团,互帮互助,共同发展。老二从外地回到太谷做熟肉生意时,老大立即赶来帮衬;老二在生意步入正轨后,又立马去帮老大在县城开起了调味品商店。今年兄弟俩又合伙在太谷县城新开了一家饭店,小妹在闲暇之余也会过来帮忙。饭店从里到外被兄妹三人收拾得井井有条,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王春仙在养大三个侄儿以后,又帮他们带大了各自的孩子。在孙辈眼里,老姑面对困难百折不摧、乐观豁达,对待亲人无私奉献、默默付出,尤其是老姑身上的道德力量,是他们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现已年近古稀的王春仙平时依然下地劳作,在孩子们的生意忙不过来时也会主动去帮忙。孩子们一直想把姑姑接到城里享享清福,王春仙说一直放不下她的老屋,她也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逢年过节,孩子们都会拎着大包小包回家和她团聚,让她享受天伦之乐。她说:“过上现在这样的幸福生活,我已经非常知足了。”

“我觉得这一生的付出值得了”

  王春仙的事迹,犹如一盏明灯照耀着三晋大地。在太谷,问起王春仙的名字,乡亲们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好姑姑,我们身边的好榜样!”这些年,王春仙先后荣获“最美太谷人”“最美晋中人”“晋中市太谷区孝老爱亲模范”“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一系列荣誉。
  太谷区诗人姚宏伟这样赞颂王春仙:“山村因你的高尚而高尚,世界因你的情操而美好,百姓的心都是你功德碑的底座,好姑姑呀,你将永远幸福地在众人竖起的大拇指上骄傲地活着!”
  每每提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时的情景,王春仙的激动和喜悦之情就洋溢在脸上:“那么近距离见到党的领袖、国家最高领导人,是我这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是我这辈子最高兴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对道德模范们的肯定和鼓励,让我激动不已,那一刻我将多年的艰辛和委屈全部放下了,我觉得这一生的付出值得了。”

记者手记:

  当命运的乌云笼罩在头顶能否等来晴天?当责任的重担摆在面前瘦弱的双肩能否扛起?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与苦难搏斗了几十年,用刻满风霜雨雪的双手写下了一份肯定的答卷。
  王春仙向我们讲起那些历经磨难的岁月时,神情平静,只剩下一种穿过悠悠岁月长河、走出深深千苦万难的释然。就是这样一双干瘪的手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就是这样一副瘦削的肩扛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当年在姑姑翅膀下躲风避雨的兄妹三人,如今成了各自家庭的顶梁柱,为幸福生活而努力打拼着。正如影视剧《漫长的季节》里主人公王响对自己过去的苦难生活喊出的那句“别回头,往前看”一样,王春仙和三个孩子也正在往前看、朝前走,将苦难全部抛在了身后。
  王春仙用朴实的人生底色和不向苦难低头的坚毅品质诠释了何为一个“母亲”的担当。她的故事指引着无数人走出困境,迎接阳光。她的善行大爱,正是“信义”“坚韧”等山西精神的最好写照,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这样的一份精神力量注定将激励着无数人向德向善,为新时代凝聚新力量,用新实践建设新征程。

王志峰 张海霞 辛佳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08期

  • 第2023-09-01期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5期

  • 第2023-08-22期

  • 第2023-08-18期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1期

  • 第2023-08-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