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永和县十万亩高粱丰收在望。站在观景台上远眺,山峦逶迤,梁峁起伏。层层叠叠的梯田里,一株株红高粱穗粒饱满,成为晋西黄土高原上壮美的风景。
近年来,永和县抢抓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县建设契机,全县域统筹,项目化推进,高标准实施试点项目,改善了农业生产立地条件,提升了耕地质量,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区域示范,试点先行补齐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机械化是重要的支撑保障。
永和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大小2500多条沟道纵横交错,35万亩耕地中,70%以上是丘陵山地。“小、短、陡、弯、碎”的耕地条件,成为当地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最大瓶颈。
为实现耕地有效利用,从2010年起,永和县在芝河源头的高山上开始实施“坡改梯田”工程,逐步探索出坡耕地改造、坝滩联治、经济林栽植、荒山造林、设施改善“五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
2021年,永和县被确定为宜机化改造项目试点县。该县从补齐短板入手,向强化弱项发力,坚持试点引路、政策引导、项目引领,实施多区域示范——
以粮食不能减产、农户利益不能受损、土地承包权不能破坏、示范引领效应不能差为出发点,选择耕地集中、机械化率低、农户意愿高且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永和梯田”为试点,春播前完成改造500亩,当年实现亩均增产150公斤,增收500元以上,示范引领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严把设计关、资金投入关、建设标准关,2021年、2022年连续将宜机化改造作为统筹整合资金的使用方向。在省农机中心下达的75万元资金的基础上,追加125万元扩大改造规模。根据耕地现状差,将改造标准由每亩1500元提高到每亩2500元左右,尤其是对一些改造难度较大的地块,争取一次性改造到位,打通了机械化作业的最后屏障。两年来,永和县投资880万元,依山就势完成农田改造3220亩。
2023年永和县政府继续发力,投资2750万元,计划宜机化改造1万亩,目前已完成4300亩,剩余亩数将在秋收后继续进行。届时,宜机化改造总亩数将达到1.3万余亩。实现了地块“小并大、短变长、陡变缓、弯变直和互联互通”,进一步满足了各类农机全程全面作业。
多元化改造,破解“下田难”“作业难”
“以前,坡耕地只有3米宽,我只能用那个‘气死牛’旋耕机,几个来回就汗水直流。我种着50亩地,播种就得10多天。”57岁的坡头乡呼家庄村村民段交平欣喜地说,“现在大机械开上去,一天就能播完,省力又省时!”
在丘陵山地宜机化改造中,永和县科学设计田间路布局,采取“之”字形、“丰”字形、“非”字形、螺旋形等样式,通过消坎、填沟、搭接等方式,完善田间耕作道,实现地块与耕作道、耕作道与外部路网互联互通,千方百计满足农业机械作业和进出通行需要。
针对沿黄乡镇很多耕地还处于坡耕地的现状,通过削高补低改造成水平条田式梯田、外高里低布局改造成反坡式梯田,使其具备了全程机械耕作条件;对改造投资大改后产出低的小死角,通过土方施工直接去除。对改造价值好的边条田、尖角田等地块,通过归并、扩宽、改道等方式,扩大耕地面积,消除作业死角;对影响农业机械作业的异形地块,采用截弯取直和上下左右归并方式整治,遵循条带状布局原则,打破原有四界,对走向相同、高差相近的地块进行并整,实现小变大、零变整、地块顺直;对折弯多、弯度大地块进行去弯取直、归并整治,尽量延伸农机作业线路,以利于连续作业;对部分成椭圆状的丘陵山体,利用地形特点,采取螺旋式通道、回环式布局的方式进行归并改造,实现地块利用率最大化。
改造后的区域综合机械化水平由30.8%提高到85%,永和县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为农业机械“下田难”“作业难”而犯愁。
多效应凸显,生态改善农田增产
“宜机化改造过程中,我们把生态保护作为重中之重。”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田华说,修筑田埂和外高里低的反坡式梯田改造方式,有利于水土保持,“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小田变大田,坡地变良田。永和县实施宜机化改造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泥沙流失率减少了50%,水土流失治理度达80%,有效提升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改造后的地块,耕地质量提升、农业集约增效,单位亩产提高20%以上,平均作业机械每年可降低油耗120升以上,节约成本近一千元。
山坡间、土塬上,苍翠的油松、连翘连绵不绝。永和县在田坎上种植连翘、酸枣等多年生药用灌木,保持水土的同时提高经济收入。实施综合治理以来,该改造机修梯田将近10万亩,不仅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控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全县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7%,提高到现在的46.5%;年流失泥沙量比治理前减少48.7%以上,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88.3万吨。
据了解,改造中通过土壤熟化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耕地质量,再结合“统一供种、统一覆膜、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托管,大大提升了农产品质量。10万亩有机旱作高粱示范基地,与四川郎酒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了“南粱北种”,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随着永和县深入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改造田实现全面托管。“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托管”,进一步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永和梯田间,生机勃勃的画卷在不断铺展。
刘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