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庆丰收·促和美

沃野田畴绘“丰”景

——古县稳步推进“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 欢庆丰收节现场。

  • 古县的苹果销全国。

  • 丰收的节日乐开怀。

  • 幸福的生活甜如蜜。

  •   最是一年秋好处,沃野田畴处处香。
      秋收时节,临汾市古县广袤的田野“丰”景如画,大地色彩斑斓,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近年来,古县以新时代“三农”工作为重点,坚决扛牢扛稳粮食稳产政治责任、安全责任。依托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坚持“链”式思维、融合理念,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变“农业丰产、农民丰收、农村美丽”的“愿景图”为“实景图”,为丰收节献上沉甸甸的礼物。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让丰收底色更美

      多年来,古县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以实现粮食稳产与农民增收互促为目标,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一手抓耕地保护与农田建设,一手抓科技投入与技术支持,全力接好粮食生产“接力棒”,全方位夯实全县粮食安全根基。
      健全耕地保护利用机制。落实藏粮于技,保障藏粮于地,全县上下坚决扛牢责任,全力打好耕地保卫战。为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该县制订《古县撂荒耕地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对撂荒地进行“地毯式”“拉网式”摸排登记,厘清撂荒面积、承包关系、位置、耕种现状等情况,实行“一户一策”“一地一策”的复耕新模式,全面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落实“非粮化”政策。线上线下齐发力开展“非粮化”宣传,大力度开展地类上图工作,将一般耕地图斑发至全县所有行政村,建立农户台账,实现农户调产位置掌握、地类正确、权属清晰。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建设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服务示范基地。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9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4.87%。健全病虫害绿色防控专业化服务组织,推广使用新型农药、现代植保装备,推行秸秆综合利用,落实秸秆直接还田、粉碎还田、过腹还田、技术再生、肥料化、生物反应堆等举措,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16%。
      强化农业科技和技术支持。该县建立技术专家巡回指导制度,成立粮食、油料、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5个专家指导组,分作物制定技术指导意见,今年来累计派出500余人次农技专家进村入户到田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同时,全面做好良种示范引进推广工作,开展玉米新品种田间采收测产,筛选适宜全县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10余个。按时令落实小麦“一喷三防”,组织开展玉米病虫害防治10万亩,发放技术资料2万余份。
      实施“机田证”一体化战略。不断强化农机装备支撑,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牢牢织密“县、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四级农机网格化安全监管网,今年正扎实创建国家级平安农机县。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该县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切入点,不断加大资金和项目争取力度,力争把可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截至2022年底,古县共建成11.63万亩高标准农田;同步制定落实相关支持管护政策,确保建一块、成一块、护一块,实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近年来,共培育高素质持证农民2500余名,保障了全县种植业、养殖业的安康稳健。
      春种秋收,天道酬勤。近年来,古县粮食及各类作物面积及产量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攀升,粮食安全根基更牢,农民种地信心倍增。

    立足优势 突出特字
    让丰收成色更足

      近年来,古县以产业振兴为主抓手,坚持“特”“优”发展道路,深化国家级核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连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示范推广“核桃+中药材(小杂粮)+中蜂”的有机旱作、立体间作、复合生态特优产业发展模式,“林果药”上山上坡,向空间要面积、向集成要效益,推动农业特色转型、优质高效发展。
      做强核桃产业。该县稳步推进国家级核桃全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鼓励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统一流转,集中连片开展示范园打造,实施核桃品种高接换优;推动古树食品公司“链主”企业建设,以“古岳古树品牌”为载体,借力“临汾优选”等平台,加大营销投入力度,推进产品研发创新,带动蜂蜜、药茶等产业发展,叫响“古岳古树”特色系列产品品牌。
      做大中药材产业。该县推广“粮药间作”“林药间作”,推进3年10万亩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深化与农业科研院校对接,加快与振东等知名药企合作;推动组建中药材协会,规范中药材经营市场,实施古县北柴胡地理标志申报,提升中药材品牌知名度。
      做优中蜂产业。该县完善“村集体+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村集体开展托管代养,建设中蜂标准化养殖基地13个,养殖中华蜜蜂5000余箱。同时,该县积极开展中蜂优质种源培育,创建省级保护基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做精小杂粮产业。该县瞄准小杂粮市场潜力,大力实施杂粮战略,稳步推进钱家峪、红寨、陈香等5个千亩优质杂粮示范基地建设,确保全县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以上,积极申报小米绿色认证,提高市场认可度。

    绘就蓝图 筑梦田园
    让丰收画卷更靓

      乡村丰收的画卷里,除了农业强、农民富,乡村美也是应有之义。近年来,古县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立足实际,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具有山区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新“丰”景。
      突出重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新乡村,该县重规划、谋布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大农村生活污水与垃圾治理力度,实施农村“厕所革命”,重塑乡村整体面貌,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2022年底,全县农村户厕改造完成15302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0%。
      持续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该县发动群众对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河道沟渠、村组巷道进行大清理、大整治,实现从人居环境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无害化处理,设置“地埋式”垃圾桶,每年投入1485万元,实现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社会化服务组织运营,全县行政村垃圾治理覆盖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6%以上。
      统筹改进乡村治理。该县聚焦农村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问题,扎实做好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广运用“清单制”“积分制”等乡村治理新模式,持续开展乡村文明风尚培育行动,成风化俗,浸润民心。同时,用情用力做好农村就医用药、转诊服务和生活保障等工作。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古县将继续扛牢政治责任,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奋进姿态,在推进“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绘就更加美丽灿烂的丰收图景。

    闫红星 赵黎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22期

    • 第2023-09-19期

    • 第2023-09-15期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08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9-01期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5期

    • 第2023-08-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