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中华民族用自己发明的汉字创造出一种文体——对联。两行文字,两两相对,形对、意对、声对,文字至简,含义至丰,平衡至美,传播至快,覆盖面至广,是全世界唯一意、形、音兼备的汉文字独有的国粹。她的诞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到了当代,她的魅力却以崭新的姿态,从改变人的追求和生活方式开始,改变了一个村的命运和精神风貌,这就是誉播全国的山西省闻喜县寺底村。
这个村的变化其实是从一副获奖联开始的。
2000年,在县诗联学会举办的《饮水解困杯》征联中,退休教师温顺写了一副联:
轱辘、粗绳、大木桶,吱扭扭,半天绞出几碗泥浆水;望井止渴,记述千年辛酸泪;
高塔、深泵、水龙头,哗啦啦,霎时流满一瓮甘露醇;饮水解困,开出万代幸福泉。
这副联获奖,一下子把温顺的心劲鼓起来,他约了村里十几个文化人,成立了诗联学会,天天在村委大院的地板上打擂台,写对联。
会长出句:地当宣纸云当墨;
会员对句:胸有成竹笔有神。
出句:摆擂河东,岁月峥嵘谁做主?
对句:纵情西柳,江山锦绣我织春。
出句:农民敢令楹联大;
对句:文化长教日子红。
出句:把爱带回家,春风步步;
对句:将心交给党,情意绵绵。
出句:新年新气象,新时代同圆新梦想;
对句:大国大家庭,大作为共享大繁荣。
……
他们像晨练一样,天天坚持在村委大院那块几十平方米的水泥地板上写对联。出句由会长从网上下载,粉笔由党支书、村委主任提供。谁写得不合律,大家帮着修正;谁得了最佳或优秀对句,党支部村委会给奖励。这样,大家越写越上瘾,渐渐把村里的文化人都吸引了进来。
这个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清代曾出过几批秀才,因为汉代以前村名叫“西柳”,所以有“下了刘古庄坡,秀才比驴多”的俗语。前多年村里分两派,相互告状。有些文化人帮着人家写状子,结果谁也告不倒谁,县上派工作组也不大管用;如今参加了诗联学会,他们由写状子改成了写对子。村支书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把一群楹联迷当成了宝贝,给他们发服装,组织他们外出旅游,还把村委大院的围墙粉刷好,把选出的好联展示出来,鼓励大家把对联从网上、地上、纸上,写到墙上、门上、街上、宣传栏上,给村里带来一股清风正气,也给楹联人带来了尊严。
2006年,运城市楹联学会命名寺底村为“河东楹联文化村”。市、县、镇、村四级楹联学会一百多人给寺底村楹联学会会长温顺送中堂。中堂,原是我国唐之后宰相和明、清两代内阁大学士的别称。旧时的“中堂”是达官贵人悬挂在厅堂正中的楹联字画,是尊贵文雅的象征,普通人家是难以问津的。这次,东镇诗联分会首创、全县推广的给文明户送中堂活动,来到了温顺家。是日,院里屋里挂满了贺诗贺联。中堂联是“一联传后世;几代获殊荣。”看到这样荣庆的场面,温顺八十多岁的老母亲连连夸赞:“我儿的书没有白念!”三个儿子争着要保存墨宝。一缕缕墨香很快在全村传开了。县诗联学会会长文振西为送中堂总结了四句话:“光荣了一个人,感动了一家人,激励了一村人,教育了一代人。”
寺底村给文明户送中堂的信息传到了北京。1937年从寺底村走出去参加革命的老军人冯天顺听说村里建校,特意捐款一万元。众会员写了好多答谢联,怎奈村“两委”想送的中堂盛不下,便别出心裁,在中堂中间写了“乡情无价”四个大字,再选六副联作用小字写在空白处,与书于两边的主题联融为一体,名为“众星捧月”新式中堂。冯天顺老人收到后悬于厅堂,视若珍宝。
众星捧“月”先捧德高望重者。老党员、老人大代表武玉梅寿登百岁,村里为她举办了热烈的百岁寿礼,敬赠祝寿中堂联:“一庭大雅天成玉;百岁懿德品著梅。”逾两年老人去世后,又为她举办了隆重的楹联葬礼,赠送了102字的颂德中堂。家人在整理老人遗物时,发现了一个黄纸包,里面裹着一沓人民币,上面工工整整写着:党费一千元,村委会、老年协会、诗联学会各五百元。追悼会上,当主持人念完赠款、再读老人“生对党政忠,对集体诚,对家业勤,对长辈孝,对乡邻睦,对儿女慈,对名利淡,寒梅有品,仁者有寿……;逝让条山恸,让厅堂冷,让肝肠断,让孤梦惨,让西柳悲,让功德驻,让懿范存,美玉无瑕,适者无敌……”村民们听到后,无不为之动容欲泪。
楹联这一在中华传统文化沃土里孕育了一千多年的国粹,如今在新时代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终于从书斋和达官贵人的小圈子里走出来,以崭新的姿态迈进人民大众的旷野心田,堂而皇之地开枝散叶、绽花吐蕊。由于县、镇党委政府全力支持,市、县联坛岳民立、文振西、何沁学等联家精心指导,村“两委”和全体村民辛勤浇灌,中国楹联学会深深为寺底村的楹联花香所打动,于2012年命名寺底村为“中国楹联文化村”。这块由党支书行引贵手里接过的国字号金牌给这个文化村注入了“文化兴村、楹联先行”的强心剂。全村410户、1800多口人,涌现出100多名楹联学会会员,吸引了18名外出谋生的新乡贤返乡创业。
新乡贤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富有爱心和文化意识的吉平娟。她被全体村民高票当选党支书和村委主任后,从寺底村的历史演变中认准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看到了文化是人的魂、村的根,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因而结合本村文化底蕴深厚的实际,拟定出一个“以楹联为抓手,以新乡贤为骨干,铸民魂,正村风,以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振兴”的寺底模式,扎扎实实地燃起了三把火:
头把火是以联律己正党风。她先以“公字当头,为民解难;廉风入脑,替党分忧”的自铭联警示自己,组织50名党员向群众亮承诺、见行动;积极筹资融资,复产玛钢厂,新建大型富硒面粉厂,带动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主动拿出数十万元,带领干部群众硬化道路1000平方米,绿化3条主干道,栽植冬青、樱花1600余棵,安装路灯150盏,美化了村容,优化了党风,感化了民心。
第二把火是以联润心淳民风。她以楹联为抓手,以创建中国楹联文化村的功臣为骨干,首先为全村30个姓氏编写了家族共铭联,筑起一排高标准、可持续观赏的家训长廊;接着为全村各家的大门用木刻金字编写悬挂了金光四射、表达心声的家风联,让“诚为一盏暖心酒;信是千秋立世根”;“应亲公婆为父母;好传道德给儿孙”之类的箴言警语成为寺底人家家户户的日常追求;同时,特意成立了《喜满堂》红联队,坚持给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先进人物送中堂100余人次;把全村各家的红白喜事、老人祝寿、小孩过满月、年轻人升大学、参军、乔迁等联事,从编选、书写到张贴、吟诵,全部包下来,形成了红事一片红,白事一片白,去掉了过去封建繁琐的礼节,代之以文明简约的新风。吉平娟嫁女儿,从微信群征回全国联界350多副贺联,院里院外选贴了70多副。主联曰:“若问何奁与爱女,欣回陪嫁是家风。”
第三把火是以联兴业展村风。乘势依凭“中国楹联文化村”这块金字招牌,用“楹联十x”的公式,翻新了一幢文化大舞台,修葺了一个楹联文化大院,筑起了一圈书写300副楹联佳作的楹联墙,新盖了一座文化大礼堂,打造了拥有“楹联活动室、书画展览室、民间手工艺品展厅、民间艺人操作室、公社超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针对目前楹联创作与市场和大众需求严重脱节的现状,他们正在筹建新型楹联制作厂,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楹联创作、书写、装裱、制作、销售、悬挂一条龙,延伸产业链,让楹联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飞向千家万户,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群众对新时代楹联的美好愿望。
寺底村用两行国粹的火苗点燃起乡村振兴的熊熊烈火。过去远近闻名的“烂杆村”,如今路宽了,灯亮了,树绿了,花艳了,楼高了,墙新了,家富了,人乐了,成了全县、全市、全省乃至誉播全国的“标杆村”。县委以联化人生的故事为题材,成功编排了楹联电影故事片《喜满堂》,在全国广为播放,开创了把当代楹联搬上银幕的先河。运城市委授予“五面红旗示范村”。司法部、民政部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22年作为国内出海优秀案例登上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走向了世界。村门口,竖立着“中国楹联文化村”高大的标志性建筑。村委大院的照壁上镌刻着寺底村的标志联:“新时代让心儿美透;大楹联把日子贴红。”文化大礼堂的中央悬挂着一幅高5米、宽3.5米全国最大的新式中堂,联为:“初心在抱,锦绣前程春起步;使命于肩,幸福远景梦开篇”。中宣部、农业农村部将这里定成了观摩点。中央电视台五访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省、市、县各级新闻媒体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处的观摩团纷至沓来,每次都会迸溅出楹联绽放的火花。
中国楹联学会68名专家学者的考察团来了。时值天降喜雨,《中国楹联报》总编卢晓出句:“雨伴群贤至”;村民当场对句:“联迎雅客来”。
全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培训班200多名参加现场观摩教学的学员来了。领队的农业农村部副巡视员戴军即兴出句:“寺底乡风美”;村民当场对句:“中华德政新。”
运城市委书记来了,正巧赶上村里举办暑期联墨传统文化培训班。讲课老师按照运城市“龙腾虎跃”“群星灿烂”“凤还巢”的战略部署出句:“引凤还巢,龙腾虎跃群星灿”;学员当场对句:“凝心追梦,日丽风清百业荣。”
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黄亚州到寺底村视察后欣然题词:“中国楹联看寺底,寺底楹联最中国”。
文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