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特别报道

魅力小河叫响农文旅融合新名片

  • 魅力小河村。

  • 李九龄老人(左二)向记者讲述小河村的打井精神。

  •   寒露刚过,阳泉市城区义井镇小河村秋意渐浓,村路两侧挺拔的白杨树上,金黄色叶片随风摇曳,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这里山清水秀,一河贯穿,是第一批入选的中国传统古村落;这里小河潺潺,人杰地灵,是令人向往的红色热土,曾见证百团大战的烽火硝烟;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头连着古村的千年沧桑,一头连着新村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小河村通过党建引领,找准产业发展路子,依托农文旅融合的丰富业态使村集体经济平均年收入达到200万元,让全村200多人吃上了“旅游饭”。

    坚持绿色筑基
    放大生态优势

      小河村背山面水,绿树成荫,村内现存的古建筑非常丰富。这些建筑大多依山而建,分布于山凹之中,散落于山坡之上,与山体自然融为一体。厚重的历史文化与良好的生态优势,让小河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文明村、山西省最美旅游村。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排头兵,小河村很早就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好的生存环境既可以让村民乐得其所,守得住乡愁,也可以让市民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村党支部书记刘博说。
      近年来,小河村积极动员“全员”参与,以主人翁意识改变人居环境。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义务清扫,示范影响带动群众;实行人居环境网格化管理,发挥网格员的“触角”作用,明确网格员责任,划分区域,履职监管;积极开展志愿活动,动员党员干部和群众在关键时间点、重点路段、集市区域进行重点清扫,做到平时清扫和重点清扫有机结合。
      小河村在原有的空间结构基础上,科学合理使用土地,加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和宜居指数。在村庄外围生态区、生产区增加绿化面积600平方米,在村外道路增加绿化面积100平方米,形成了以小河古村主要道路“河小线”为“一轴”的绿色景观轴线。经过合理布局规划的小河古村水更清、树更绿、村更美!
      2022年,小河村又集中流转村民土地300余亩,联合逸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建设民俗体验基地、户外拓展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四大功能基地,打造农法自然农耕文化园、热带植物园、坚守匠心手工艺园、分享收获食俗园、萌宠禽兽体验园、户外拓展园、宋家地生命纪念园等七大研学体验项目,与小河文旅产业互为支撑,相互促进,为阳泉人民打造可游玩、可观赏、可学习的实践“后花园”。

    坚持文化铸魂
    提升人文底蕴

      小河村有个石家花园,堪称我国北方大院民居文化的代表。老宅依山而建,宅门面向正东,晨阳初起时,院落撒满金光。几进院子,别有曲折,在门廊间回转,景致各有不同。不同的庭院风格,将北方晚清院落建筑展现得淋漓尽致。穿门进院,转至院落东北高处,石家花园豁然眼前,小巧而精致。临园一栋二层小楼,据说这是石家的绣楼,这里曾住着我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才女——石评梅。
      小河村是一个有着1600余年历史的村庄,现保存有明、清、民国时期的传统院落178处,历史建筑3.4万平方米。其中保存完整的评梅祖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小河村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旅与古村落活化利用、景区提质升级相结合,将评梅景区打造成为具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如何放大资源优势,让村里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进而造福村民是我们当前的工作重点和一直努力的方向。”
      刘博说:“历史古村落的风貌与红色教育基地的发掘,将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深度融合,最大程度还原了历史场景,将历史和现实无限拉近,生动再现了我党革命活动家早年生活成长环境,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生动,让历史人物更加亲近,让红色精神得到了更好地发扬光大。”
      沿村庄主干道向前行进200米,路旁的一扇门楣上写着“中华第一斜深井”的匾额分外醒目。据该村82岁的李九龄老人讲,上世纪70年代,因河水干涸断流,小河村出现水荒,人们吃水困难,庄稼亩产下降。村干部动员全村挖地道打井,后经过不断完善修复,最终建成我国北方地区罕见、深度超过七百米的斜深井。
      斜深井的建成,开创了我国在石灰岩上人工开凿斜水井的先河,为缺水地区寻找地下水源树立了榜样。
      几十年来,打井精神浸润着小河百姓。今年,在斜深井原址上建设的纪念馆也顺利落成,生动展现了小河人通过8年接续奋斗,靠着当代愚公精神,开凿出水井的那段光辉岁月,纪念馆也成为2023年阳泉干部学院精品教学点。“如今,小河人的‘打井精神’已不仅仅是小河村的文化符号,更成为一种精神力量,闪烁着不朽的光辉,影响着全社会,丰厚着小河村的人文底蕴。”李九龄老人动情地说。

    坚持多元业态
    农文旅融合发展

      近几年,小河村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探索出“农业+文旅”的模式,充分利用石家大院、中国现代女作家石评梅祖籍所在地等资源,全力打造小河古村评梅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2022年,小河村引进擅长打造“网红民宿”的北京“隐居乡里”进行高端设计并负责运营,对小河独特的村落风貌、接待中心进行升级改造,设计建设多功能会议中心、文创街、剧院、民宿等,整体投资3.13亿元。村委主任石华梁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届时将吸引更多游客来小河村观光旅游,增加小河村集体经济收入。
      来到已经建成的小河村民宿群,步步皆景。石华梁说:“我们发展新业态,打造特色民宿,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村建筑风貌,游客逛累了,随意走进一家民宿休息小憩,在山风与鸟鸣中静享田园时光,还可以品尝到特色农家宴,静静感受远离城市喧嚣的那份恬静。这正是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所没有的。”
      一方面打造特色民宿,一方面发展绿色食品。近年来,小河村与逸晋农业公司联合制定科学的种植方案,精心谋划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的绿色无公害食品的生产加工。逸晋农业公司通过流转土地400余亩,种植樱桃、玉露香梨、无公害蔬菜、玉米、高粱、红薯、小麦等,运用古法耕种,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肥料、农药和除草剂,深受市民喜爱,目前大部分土地均已领养租种。另外,逸晋农业公司成立笨鸡散养实验基地,养殖蛋鸡200多只,用自己耕种出的蔬菜和玉米高粱喂食,实现产业循环,生产的蛋鸡也达到了无公害的标准。近几年,逸晋农业公司扩大规模,成立鹿、猪、羊散养基地,建立酒坊、醋坊、食坊等,力求把绿色农业、保护环境、健康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小河村农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出则观城市繁华,退则享内心安宁。游历史古村、赏山里风光、品红色文化,来小河村给你不一样的心灵之旅。”在小河村文旅产业康养项目推介会上,蓬勃发展的小河村自信地向全社会发出邀请。

    曹鑫 雷艺彤 帖清修


    专家点评

      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发展旅游的重要载体。小河村充分利用遗产资源和生态资源,凸显乡村特色、乡愁韵味,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他们以市场化思维理念,坚持文化铸魂,充分活化遗产资源,不断打好特色牌、坚持文旅融合新理念,体现差异化,不断丰富乡村新业态,提升游客体验感,让美丽乡村创造更多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让全村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
      乡村“活态”运营是盘活乡村资源的关键。小河村的成功密码就在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放大优势,把文化元素融入村庄生态环境建设,文化建设中,不仅传承好、发展好厚重的历史传统文化,也创新出文旅新业态,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魅力乡村靓起来!

    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张建忠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20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3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09-26期

    • 第2023-09-22期

    • 第2023-09-19期

    • 第2023-09-15期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