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又名山里红。核果类水果,核质硬、果肉薄,具有降血脂、血压等功效,也是健脾开胃、消食化滞的良药。除鲜食外,山楂还可以加工制成山楂糕、山楂片、山楂饮料、冰糖葫芦、山楂酒等产品,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在我的家乡闻喜县,山楂产业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闻喜农产品的名片之一,闻喜县山楂产业呈现以下特点:
自然禀赋得天独厚
闻喜县地处黄土高原、运城盆地与临汾盆地的接合处,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5℃,≥10℃的有效积温4171℃,年平均日照时数2460小时,年降雨量512.1毫米,无霜期180—230天,自山区至盆地依次增加,除山区高寒背阴地带外,都可以满足各种农作物对温度的要求,海拔450-1572米,土层深厚、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降雨适中、昼夜温差大,是山楂栽培的最适生态区。
山楂栽植历史
悠久闻喜山楂,大约有五百年的栽培历史,以前多为房前屋后零星栽植,1980年代开始成片栽植,品种由山东和本省绛县引入,其中以石门乡、东镇镇、畖底镇、阳隅镇最多,栽培面积4000亩,28万株,年产山楂60万公斤。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全国掀起了栽植山楂热,面积和产量猛增,但由于加工滞后,山楂市场过剩,效益滑坡,出现了毁园砍树现象,到2000年,闻喜县山楂面积不到1000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绿色食品的追求,山楂被重新推上了重要位置,山楂价格自2000年开始逐渐回升,目前全县山楂面积达到3万余亩,年产量7500万公斤左右。
种植区域特点鲜明
闻喜县山楂核心产区地处稷王山麓、峨嵋岭腹地,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平均海拔750米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山楂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禀赋,孕育了形似玛瑙、个大鲜艳、酸中带甜的闻喜七里坡山楂,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无公害产地认证、富硒山楂生产基地,2018年闻喜县七里坡山楂喜获功能农产品品牌,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加工体系不断完备
随着山楂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质量不断提高,闻喜县从事山楂经营、加工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也逐步发展壮大。全县涉及山楂产业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达到81家。其中,从事山楂经营的合作社达65个,从业人员达到1万余人。现有山楂加工企业16家,年加工山楂6000万公斤,年加工产值2.4亿元以上,主要产品有山楂片、山楂酥、山楂糕、山楂丸、山楂蜜饯、山楂汉堡等,产品畅销全国。全县现已建成山楂储藏保鲜冷库100余座,库容量10.5万立方米,年可储存山楂3000万公斤。
品牌效应不断凸显
经过多年发展,闻喜县农产品品牌效益凸显。闻喜县富利隆食品有限公司、闻喜县雷师傅食品有限公司获得省级著名商标。“七里坡山楂”于2013年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8年荣获山西省功能农产品品牌,七里坡村被誉为“三晋山楂第一村”,“七里坡山楂”已然成为郭家庄镇山楂产业的“领头羊”。同时,为提高闻喜县山楂及其制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每年组织山楂加工企业和合作社参加中国农业博览会、山西省农业博览会、运城市果业博览会以及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并于2015年参加波兰世界农业博览会。山楂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多元化营销的现代农业品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产融合不断加强
自2015年以来,闻喜县先后组织开展了八届以“花海闻喜、魅力桐乡”为主题的山楂花节推介宣传活动,并将闻喜的豢龙文化、家风文化、双喜文化、农耕文化等,通过情景再现、游客互动、沉浸体验等方式植入山楂产业园区,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探索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按照“以强促弱,以大带小,共同发展”的思路,打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北垣山楂文化记忆馆,把山楂文化作为闻喜农业产业的又一张名片。同时,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定期组织开展“闻喜人游闻喜”活动,最大限度增加产业知名度,提升山楂产业影响力。
总体来看,近年来,闻喜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按照“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筑高地”的发展思路,坚持高位推动、突出科技赋能、强化人才支撑、注重示范引领,把打造山楂特色专业镇作为促进闻喜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走出了一条具有闻喜特色的山楂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郭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