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综合新闻

张知:夯实基础富窑头 科技赋能兴产业

  秋收时节,大同市云州区许堡乡窑头村,高粱、谷子、绿豆、黍子新品种丰收在即,以往杂粮品种退化、产量不高、品质不佳的情况明显改善。杂粮丰产离不开品种的更新换代,也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完善,更离不开下派干部张知三年多时间的辛苦付出。三年多来,张知亲历脱贫攻坚政策给窑头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完善乡村提质工程让窑头村换了容貌,朝着乡村振兴的既定目标奋力迈进。
  2020年5月,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张知作为山西省第一批机关事业单位下派干部,被委派到云州区许堡乡担任窑头村党支部书记。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际,他深感责任重大。到村后,张知即刻开始逐户走访,了解村民需求,查看村里的农业基础条件。通过走访调研,他发现村里的机井共有9眼,但是其中有3眼机井缺乏相关电力设施配套,而且有1眼机井只能覆盖50亩耕地,是因为灌溉管道没有形成系统。为了能让村里的9眼机井都能派上用场,让各个井的覆盖范围达到最大化,张知开始到各职能部门争取扶持项目,同时向云州区委、区政府寻求帮助和协调。经过近半年磨破嘴跑断腿的持续努力,终于配套了3眼机井的电力设施,更换了1台水泵,接通了地下水管800米,实现增加水浇地1100亩,同时还争取了生物有机肥培肥耕地项目,给村里2240亩耕地,每亩土地增施200公斤生物有机肥,全面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窑头村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地,北靠火山群,村西有一眼泉水。在秉承绿色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的同时,为弄清泉水的微量元素含量,将泉水开发利用。张知联系了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对该泉水进行微量元素检验,发现该泉水属于典型富锶泉,且锶含量高于国标4倍以上,明确了该泉水的开发利用价值。后期,他与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商讨,决定由村里牵头,村民代表负责落实,对该泉水进行保护开发。他积极帮助村民代表联系银行,跑手续,申请惠农贷款,支持对该泉水进行改扩建,使其具备了养殖条件。同时他还联系省农业厅渔业处相关专家,为村民代表讲授鱼菜共生种养模式和技术。
  许堡乡窑头村种植黄花约600亩,其中有500亩是扶贫带贫的黄花,肩负着给农民打地租和按人头给农民分红的使命。所以,黄花菜的管理采摘销售,是村里发展的重中之重,但农民的种植技术还停留在粗放传统的管理阶段。
  针对窑头村黄花产业现状,张知组织联系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和高寒区作物研究所的黄花种植专家,在村里开展黄花标准化栽培专题讲座多次,依托大同黄花产业研究院,在村里建立了黄花标准化协同基地、黄花专用有机肥筛选基地,让窑头村黄花普及有机标准化种植、抗旱节水种植等模式,基本解决了黄花落花落蕾的生产问题。为黄花菜增产和村民增收提供了全面技术保障。
  作为下派到村的党组织书记,同时也是农业科研工作者,解决制约村里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一直是张知关注的重点。村里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900余亩,但是在秋收时,他发现杂粮种植常规种退化情况严重,产量都属于中下游水平。针对此种情况,他向派出单位高寒区作物研究所争取申请调换新品种,为村民免费提供了绿豆新品种100亩,黍子新品种150亩,谷子新品种100亩。通过杂粮新品种的引进改良,现在窑头村杂粮的品质有了明显改观,产量有了显著提升。周边村民也对高寒所的新品种有了更直观的了解,纷纷表示要继续种植推广高寒所的杂粮新品种。
  在张知下派到村工作期间,还积极帮助云州区各乡镇和山西农业大学各研究团队牵线搭桥,开展合作和建立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也促成了高寒所科研支部、社会服务支部、机关支部与许堡乡窑头村支部、西坪镇贺店村支部、西坪镇唐家堡村支部的合作共建,让高校与农村形成了科研为生产服务、生产以科技为支撑的双赢局面。

本报记者张美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27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20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3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09-26期

  • 第2023-09-22期

  • 第2023-09-19期

  • 第2023-09-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