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特别报道

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进发

——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三个一百”遴选活动典型报道(一)

  •   

    开栏的话
       高素质农民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有什么样的农民就有什么样的农业。有什么样的培育机制、什么样的教师和什么样的培育机构,就有什么样素质的农民。我省紧扣高素质农民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建机制、出政策、大力推动高素质农民支撑农业“特”“优”战略。在此基础上,今年省农业农村厅再次启动了高素质农民培育百所示范基地(省级田间学校)、百名金牌教师、百佳技能农民遴选活动(简称“三个一百”遴选活动)。选树创新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好模式、服务农民培育突出的好师资、技能提升促进乡村振兴的好典型,在农业农村系统形成“比学赶超”的干事氛围,在全社会营造关心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舆论氛围,本报将从“三个一百”典型中优中选优,陆续刊出,敬请关注。

    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省级田间学校)
    以田为校 打造农民的智力加油站
    ——记定襄县雨田现代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定襄县雨田现代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位于定襄县受禄乡北庄村,现有社员103户,占地面积200亩,有日光温室大棚54座、智能化育苗温室3500平方米、保鲜库1000余立方米,注册有“雨歌”商标,蔬菜申请获得了绿色无公害认证。
      合作社集培训、育苗、种植、保鲜、销售为一体,主要采用“五统一”管理模式,由6名专职农技专家、乡土专家组成的实践实训指导团队,可进行现场示范、作业演练和实操指导。在每期培育师资的选择上,合作社重点聘请省市县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一定农业实践基础、推广经验且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强的教师进行授课。
      合作社常年与建新农机合作社强强联合,走出一条集机械化农田作业、农机维修、零配件销售、绿色种植为一体的集团化、产业化之路,不但提高了耕地质量,而且提高了土壤的利用效率;不但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释放更多的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合作社的稳步发展,使得全村及周边村的农业生产更加协调有序,农产品的产量有效提高。合作社在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主动承担培训任务,并积极按照项目管理要求接受管理。目前,合作社具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独立的财务核算制度以及培训所需的多媒体设备。
      近三年,合作社先后到山东寿光以及怀仁、忻府区进行考察学习,承接了十余期定襄县农业农村局高素质农民培训,带动当地众多学员真正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吸引忻府区、静乐、繁峙、宁武等地的众多农民慕名前来进行田间实习实训。

    高素质农民培育金牌教师
    丹心系三农 青春写华章
    ——记山西德育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红伟

      一身朴素的着装,一副健壮的身板,一张憨厚的笑脸,一腔为农的真情……这是对43岁的山西德育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红伟最确切的素描。
      郝红伟,山西师范大学农业新技术推广专业毕业。2015年10月,郝红伟开始担任山西德育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结合推广玉米新品种、种植新技术,2021年-2023年三年,他承担了我省16个县的高素质农民培训20余场,受训人数达到2000余人。
      2017年以来,郝红伟积极参与了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高粱研究所、农业经济管理学院在全国推广“H”型农业生产托管和“1+H”型农业生产托管新模式。2020年2月2023年1月,在全国科教云平台、一条农资平台、中国知网等全国知名直播平台,郝红伟举办了“H”型农业生产托管模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玉米品种如何选择等十余场直播培训。
      在他的倡导下,目前平遥县、朔城区、新绛县、曲沃县、翼城县、灵丘县等10多个县区大力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有力地推动农业增产增效。
      据初步统计,近年来郝红伟先后在全国5个省和我省50多个县(市、区)推广“H”型农业生产托管模式;线上线下累计培训农民达到40余万人……
      近十年来,郝红伟连续两届荣获“中国农资华人讲师100强”称号,并获得首届“中国农服专家”等众多称号。这些金灿灿的“社会头衔”,折射出的是郝红伟在培育高素质农民上的成色和成果。

    高素质农民培育技能农民
    创新编织技艺 引领农民增收
    ——记广灵县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技术工张建国

      张建国,广灵县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技术工。因为母亲是当地柳编技艺传承人,所以他从小受到柳编文化的熏陶,对柳编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2016年,张建国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从事柳编产业。在创业路上不断打拼,他带动当地108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728名、残疾职工47名)实现就业创业,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广灵巧娘”品牌。
      2022年,张建国成功申报山西省创新工作室,荣获国家外观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3项。创新传统编织技艺,他独创的“手工编织+编织工具”流水作业方式,不仅使得编织员工收入增加一倍,同时让产品的合格率提升35%。
      在实践中,他在原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发原生态旅游产品和绿色环保居家用品,进一步拓宽了手工产品的销售渠道。
      随着杞柳手工编织产业的发展壮大,张建国有效利用“创新工作室+扶贫车间+手工坊”的就业运作模式,在8个乡镇设立7家扶贫车间,大力推动农村发展“居家经济”“炕头经济”,让柳编产业成为了广灵县脱贫攻坚主阵地上的主力军。
      近年来,张建国因地制宜紧抓就业扶贫这一主线,先后深入全县8个乡镇送技术、送服务下乡,开设非遗手工编织就业培训45期,精准培训35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115人。
      通过培训既使得柳编非遗技艺得到有效推广,又有效解决了广灵县农民创业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真正取得了“非遗培训、带动就业、脱贫致富”的效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27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20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3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09-26期

    • 第2023-09-22期

    • 第2023-09-19期

    • 第2023-09-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