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时光印记

耄耋老人笔耕不辍 传承家乡历史文化

  •   78岁高龄的王小圣老人退休后奔波在探寻古文化的路上,家乡的山川、河流所经之处都留下他坚实的印记。整整十八个年头,他用脚步丈量、用笔墨书写对阳城这片土地的热爱,希望有更多的阳城“文人贤士”能像王小圣老人一样参与到挖掘整理传承和保护阳城历史文化的行动中来,涵养、滋润“厚重阳城精神”。
      金秋时节,笔者拜访了析城山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阳城商汤文化研究基地常务理事、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会员、山西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王小圣老人。78岁的王小圣老人是喝沁河水长大的阳城县润城镇河头村人,他毕业于山西省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他一辈子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三十多年,用年华和智慧书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如今虽年事已高,但他们却没有停下脚步和放下手中的纸笔,利用退休后的时间为阳城县整理出历史文化资料,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先后被中共阳城县委、阳城县人民政府授予“阳城县新乡贤荣誉称号”“助推全域旅游发展先进个人”,被中共晋城市委宣传部、晋城市文明办、晋城市司法局、晋城市农业农村局、晋城市文化旅游局授予“新时代晋城最美乡贤荣誉称号”。

    退而不休 发挥余热

      退休后,他先用六年的时间走遍沁河两岸数十个大小村落,调查研究了沁河古堡两千多年的历史及其军事文化、民居文化、科举文化、泽商文化。又用六年的时间跋山涉水走遍了阳城的二百多个村庄,研究了阳城的商汤文化、雩祭文化和远古文化。二十多年间,他翻阅方志、古籍,抄录古代遗存的金文石刻,整理地方历史文化资料,共撰写了《唐宋帝王两赐名额的千年古刹海会寺》《光耀明清的海会书院》《明末清初的阳城巨商王重新》《润城—明清南太行山中的工商业巨镇》《明末重臣张慎言与芜湖宣城的不解之缘》《陈廷敬反腐倡廉的主张和作为》《十二世纪中叶沁河之滨的文学沙龙》《为张慎言的书斋和诗文集正名》《从两通碑刻看王国光的民本思想》《沁河文化之管见》《南太行沁河古堡是亟待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商汤祷雨桑林考》《从新发现的三通古碑看阳城商汤文化的积淀》《从山名地貌辨识析城山真面目》等百余篇探讨地方历史文化的论文,出版了《海会寺碑碣诗文选》《古村郭峪碑文集》《沁樊重阳诗钞》《珏山赏月诗钞》《珏山金石文编》《阳城史话》《屯城史话》《析城山诗选》《郭峪古城文化史迹》等十多部研究地方文化的专著,在省市报刊媒体发表文章一百多篇。

    钩沉发微 访碑寻真

      山西地上文物可以说是全国之最,他们如珍珠般点缀在三晋大地上,古寺庙、古城堡、古民居、古戏台……它们的历史与文化传承,靠的是一块块苍老磨损甚或是残缺的碑碣,这些古代石碑,或诗、或词、或文,都记载着与之相关的文物古迹的历史。古石碑上的文章文采飞扬,古石碑上的文字大都是书法精品,甚至是绝品,十分珍贵。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王小圣老人似乎对碑石情有独钟,他说,碑碣石刻与方志相比,碑石记人叙事则更详细、更准确。因此,他每进一处古堡,每研究一个村落,他总要先访古庙、先访碑石。在他的心里,每块残破的碑石都是会说话的石头。他常常站在古石碑前,穿越在唐、宋、原、明、清的千年时空中,追寻着那撇、捺、横、平……中隐含的历史印记,老人先是同朋友们手提白芨水,手持棕刷,把古碑上的文字转移到了宣纸上,后是背着照相机,通过光影数字转换把文字呈现在电脑屏幕上,迻录,点校,注释,翻译,一步步还原蒙尘的历史。在他已经出版的十余部著作中,著录碑文的就有四部,经他亲手迻录点校的碑文现在已有3000多通。
      从所收录的碑文中,他理清了一些地方历史的脉络,譬如海会寺所以也称龙泉寺,是因为历史上唐宋帝王曾两赐名额。郭峪最早名“裹金谷”,简称金谷,至晚在唐代郭峪就是当地最大的村落,记载“金谷乡”的碑碣有两块。他发现了方志中的一些重要缺遗,譬如,元代进士王善,于延祐二年(1315年)三月参加元代举行廷试,是乙卯科56进士之一,可是阳城县志却遗漏了此人。甚至发现了县志中的一些错误,譬如,进士吉天祐,《阳城县志》把他列在唐朝,而现存碑刻证明他是与申鉴同为金代进士。他还从碑碣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故事,譬如,青莲寺中有一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石碑,碑文为“重兴青莲寺福岩律院第一代住持历弘撰文”,而这个历弘,即当时山西佛教界的领袖“力宏”原名王建屏,竟然是山西老同盟会会员、辛亥首义元老。

    殚精竭虑 献策文旅

      在研究地方文化的同时,他还坚持为古村、古堡、古宅、古庙、古碑刻等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奔走呼号。他主持和参与了郭峪、皇城、屯城、大桥三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一个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工作,主持和参与了郭峪古堡建筑群、海会寺、陈廷敬故居、下交汤帝庙、砥洎城、东岳庙等六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参与了头南—皇城—上伏重阳节示范基地、珏山中秋节示范基地,两个中国传统节日示范基地的申报工作。为了这些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开发,他给地方报刊发过文稿,在县市电视台上做过讲座,给县政协撰写过提案,在县市省以至全国的学术研讨会上做过演讲,发出过呼吁。
      二十年来,他奔走在阳城县山川河流间,不断地为润城、北留、阳城的全域旅游出谋划策、尽心尽力。他先后在阳城文史研究会上呼吁太行古堡进行整体打造与申遗,并向县政协交了提案。同年又和几个同仁在阳泰集团和析城山旅游公司领导的支持下,考察了全县的残存的百余座古汤庙,挖掘整理了阳城的商汤文化,不仅参与编辑出版了《阳城汤庙》《阳城汤庙碑拓文选》《商汤在阳城的传说》一套丛书,而且促成了四届全国商汤文化研讨会在阳城的成功举办。2015年以来又参与编印了介绍析城山历史文化的《析城山》内刊38期、介绍阳城远古文化、商汤文化、古堡文化的特刊4期。为郭峪景区、天官王府景区、小尖山景区、析城山景区的创A,为阳城的全域旅游殚精竭虑、出谋划策,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不惧艰险 抢救“遗产”

      在十多年的考察研究中,他曾遇到过不少困难。首先是年纪大了,眼睛花了,记忆力差了。然而,却有许多新知识需要他去接受、去学习。比如,沁河古堡,阳城汤庙,它们创建于何时,重修于哪朝,这些在现有的地方志中很少记载,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只有去考察碑刻。碑刻所存也不多,好不容易找到几块,如获至宝,但是抄录非常困难,一天抄不了几块,而且还经常会有错误,要纠正一处错误,有时可能往返好几遭。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就去学拓碑。碑拓回来了,也会有问题,有时有那么一两处拓得不清,恰恰又是关键字句,冲不过,弄不懂,照样要来回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又购买相机,学照相。
      研究地方文化历史,自然离不开地方志,但是县里所存旧志不多,听说北京国家图书馆有存的清康熙版、乾隆版的阳城县志,要查阅,得上北京,那多不方便啊,又听人说,网上可查,要上网,就得会操作电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买电脑,学习电脑的操作技术。从零开始,甘当年轻人的小学生,学打字、学制版、学上网,现在他已经不仅能够双手自如地打字,上网查阅资料,而且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有了自己的信箱。
      退下讲台后,已经年过花甲,腿脚已不灵活,但是要研究历史,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田野考察,需要走路、爬山。王小圣老人回忆起一桩往事说,有一次,去岳城山考察太行忠义社的抗金营寨,爬山时一时失足,从半山上滚落下来,直滚到坡底。虽然衣服挂烂了,脸上也划出了伤口,但他毫不畏惧,一骨碌爬起来,拍拍灰土,又继续向山顶爬去。考察古庙、古寨,破败的檐头,常常有瓦片砖头坠落下来,荒草丛中,也时有虫蛇出没,受伤糟害,在所难免。有时候他也想,已经年逾古稀,何必再受这份罪?但是一想到遗失在荒野中的文物,可能会丧失的历史、丢失的文化,他就坐不住,睡不稳了。先贤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老人觉得,中华民族的复兴,自己有一份责任,他应该为抢救文物而殚精,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而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文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采访结束时,王小圣老人表示决心在有生之年,响应总书记的号召,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再立新功,竭尽全力。虽然现在已年过古稀,眼睛昏花了,头脑迟钝了,手脚不灵了,但是他觉得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要干的事还有很多。他说:“乘晚霞未落,尽洒余晖。只要一息尚存,我还要继续为家乡的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旅游开发尽力,继续为全域旅游奔走呼号。”

    张引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27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20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3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09-26期

    • 第2023-09-22期

    • 第2023-09-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