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乡村行 看振兴

大山深处写担当

——柳林县大凤山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高海应和工作队队员的帮扶故事

  • 高海应(左四)带领帮扶队员走访慰问脱贫户。

  • 村民郝仁旺(左)向记者讲述工作队帮他卖瓜的故事。

  •   10月17日,一场秋雨不期而至。疾速的雨点猛烈地冲刷着车窗,让前行的视野变得特别模糊。车行在连续急剧转弯的山路上,望望一侧几十米的深沟,心中陡然生出一种畏惧。同行的柳林县驻村办副主任张志琴告诉记者,现在这条进入大凤山村的道路比原来好多了,驻村帮扶工作队的队员们几乎天天都在这样的山路上奔波。
      柳林县薛村镇大凤山村,一个坐落于黄河东岸山梁上的小山村,是全县45个脱贫村之一。全村分为两个村民小组,现有户籍人口308户830人,2017年整村脱贫。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高海应和队员闫凯、郭海鹏是记者此行采访的对象。

    重点关注老人和孩子两类群体

      见到高海应的时候,他正在和两名队员在村委会整理“孝心基金会”的情况登记表。
      今年52岁的高海应是柳林县政协机关干部。在2021年进入县政协以前,他在乡镇工作了整整31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几乎在乡镇的每一个岗位都干过”,特别熟悉农村工作,也特别善于与群众打交道。也正因为如此,在调入县政协仅仅两个月后,就被派驻大凤山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
      “在农村工作,重点是要关注两类群体,一类是老人,一类是孩子。”高海应对记者说,只有把这两个群体的问题解决好了,在外务工的青壮年才能安心挣钱,农村才会和谐,他们正在推动的“孝心基金会”正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孝心基金会”是大凤山村在柳林县政府倡导下于今年8月份刚刚成立的一个公益性组织。“我们把村里70周岁以上的老人都登记在册,建了一个微信群,把老人及他们的子女都拉进来,鼓励子女为老人交‘孝心养老金’。按照规定,子女为每个老人每年至少交1000元,也可以交2500元。子女交1000元,县里会奖补‘孝心红包’200元,村里也会奖补200元。子女交2500元,县里奖补‘孝心红包’500元,村里也奖补500元。”高海应说,谁家交钱了,他会在群里发出通知告知大家。因为谁家交了谁家没交,在群里一目了然,而且县里村里都有补贴,谁家也不甘落后,“孝心养老金”很快就交齐了。“下周是重阳节,我们计划为老人们搞一次聚餐,把‘孝心红包’发下去。子女交的钱加上‘孝心红包’,老人们的一年养老开支就妥善解决了。”
      孩子上学是脱贫户比较大的一项家庭开支。为了解决好孩子上学这个问题,高海应和他的队员们积极为他们申请“雨露计划”和脱贫家庭大学新生资助资金。“雨露计划”可以为每个孩子每年补贴3000元,脱贫家庭大学新生资助资金每人5000元。
      “在申报过程中,其中有两户,家里无人办手续。”高海应说,一户是五保户老人郝照兴家,他和老伴都是六十多岁了,儿子去世了,儿媳已改嫁,剩下孙子由老两口照料。还有一户是村民郝清亮家,他自己不认识字,妻子是残疾人,这两户对于申报程序怎么走都不知道。在高海应和他的队员们重点关照下,他们的申报难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据统计,今年全村有34个孩子享受了“雨露计划”补贴,3名考上大学的孩子得到脱贫家庭大学新生资助资金。

    解决好脱贫户的就业与收入问题

      61岁的郝模则是村里的一个脱贫户。为了让日子过得更舒心,在帮扶工作队的鼓励下,他决定今年养羊增加收入。
      “因为没有钱买羊,刚开始贷了两万元,利息1400元。后来工作队的同志告诉我,国家对脱贫户有贴息小额贷款,我就退了商业贷款开始申报贴息小额贷款。”郝模则告诉记者,在申报过程中,因为他是离婚户,需要用离婚证,但是因为离婚好多年了,离婚证找不到,申请贷款被卡住。帮扶队员郭海鹏知道后经过咨询,专门到县档案馆查找出留存的离婚证案底盖了公章,才使得贷款问题顺利解决。“现在共养了50只羊,大约能卖10万元。”郝模则高兴地对记者说,他能够养这么多羊,而且贷款还不用出利息,这多亏了工作队的同志们。
      “帮助脱贫户解决好就业与收入问题,不仅要用心,还要用情。”高海应说,只有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才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
      村民郝仁旺对此深有体会。今年春天,64岁的郝仁旺在自己的4亩责任田里分别种了甜瓜和西瓜。到了收获的时候正值盛夏,因为天气多变,再加上信息不通、交通不便,摘下的甜瓜和西瓜如果不能及时卖出去就会烂掉,不知道该怎么办的郝仁旺急得团团转。高海应知道后,把村里种瓜的所有农户的产量做了统计和登记,然后通过他的朋友圈把信息发出去,号召有能力的政协委员和县直干部通过消费帮扶的办法来解脱贫户的燃眉之急,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高书记白天在村里工作,下班后晚上带着我们用车把瓜拉到县城里,一家一家地去送。上楼的时候我们搬,他也搬,就像给自己卖瓜一样。”郝仁旺说,联系买家、要钱这些事他们什么也不用操心,最后他的4亩瓜卖了七八千元,比以往每一年的收入都高。“高书记和工作队的同志们说是县里的干部,在村里和老百姓一样,处处为我们着想哩!”
      为了解决弱势脱贫户的收入问题,高海应经过和村“两委”讨论研究,今年利用产业资金31.2万元在集体房顶新建80千瓦光伏板,年收入约4万多元用于公益开支,设立8个公益岗位,在清理公共场所卫生、朝天椒栽植管护等方面专门安排脱贫不稳定户家庭成员参加,确保这些脱贫不稳定户的收入稳定增长。

    采用编号帮扶动态监测脱贫户工作法

      今年48岁的村民高小明原本日子过得比较安稳,去年丈夫因病去世后,家庭收入失去保障,生活一下子变了样。高海应知道后立即为她申请了困难救助资金2000元,并为她和儿子(有残疾)办了低保,每个人每年可以领到两次爱心消费券,共计6000元,再加上为她女儿外出打工申请的稳岗补助1200元,交通补贴300元,保障了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支。现在高小明又新找下了合适的对象,一家人的生活步入正轨。好长一段时间里都眉头紧锁的高小明脸上终于绽开了笑容。
      高海应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能够及时了解脱贫户的情况和动态,就是因为他有一个得心应手的“编号动态监测脱贫户工作法”。
      “最低生活保障金、一次性种粮补贴、退耕还林补助、老年人高龄津贴……每一户涉及的项目不同,如何做到对全村161户脱贫户448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我们采取的办法就是为他们编号。”高海应说,比如52号是高二黑,本人患糖尿病,妻子患乳腺癌,他应该享受哪些补贴,申请了多少贴息贷款,翻开专门编好的册子按号一下子就找到了。“今年高二黑申请贷款5万元从事红白喜事厨师服务,妻子办了低保,儿子进入宏盛煤业上班,收入稳定,在今年9月份已经达到解除返贫风险的标准,成为风险解除户。”
      在村委会档案管理室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几百份编辑成册的登记本,井井有条依序排开。工作队把脱贫户按系统导出顺序编成户编号,从1号开始,并专门收集整理了脱贫户2022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度政策兑现情况,有2023年度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花名册、2023年基本养老金发放花名、2023年耕地地力补贴花名、2023年实际种粮一次性补贴花名、2023年富地柳林燃气有限公司临时租用高家庄自然村村民土地补偿情况、2022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前九个月光伏收益第二次分配情况、2023年度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花名、2023年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及优抚对象定期生活补助标准、稳岗就业补助和一次性交通补贴等。“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准确帮助脱贫户算好政策落实收入账,同时通过入户走访、电话沟通、微信交流等方式了解每户脱贫户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生产性支出,按时完成了161户脱贫户每季度收支情况,做到以户采集、以村汇总上报。”高海应说。
      “帮扶工作队和村里的干部工作配合得特别好,对村里的情况也特别了解,他们经常入户帮助村民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比如修入村公路、换大功率变压器,建光伏发电板等等,对村里的稳定和发展作用太大了!”大凤山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高虎平如是评价高海应和他的工作队队员。
      采访结束时,张志琴告诉记者,高海应今年4月被评为“山西省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模范第一书记”。

    本报记者柴俊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3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27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20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3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09-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