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烦县委书记李树忠(左三)深入静游镇就汾河上游湿地保护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静游片区“千万工程”推进等情况进行调研督导。
娄烦县委副书记、县长景博(右二)在静游镇上静游村人大代表联络点与大家共同交流谋划静游镇整体发展思路。
这里地处太原市娄烦县城北部,东邻静乐,北接岚县,是太原、忻州、吕梁三市交会处,这里是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高君宇诞生地,这里集山区、老区、库区、矿区于一体,有全省面积最大的湿地。丰厚的文化内涵、良好的产业基础、优越的资源禀赋,成为娄烦“发展重点镇、形象展示区、融合发展地”,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省城后花园,这里就是娄烦县静游镇。金秋时节,我们走进大美静游镇,深度采访静游乡村振兴发展进程。
“五色”产业齐头并进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发展乡村特色农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农村产业发展的要求,静游镇党委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出了产业发展的红、白、黑、绿、黄的“五色”战略。
“红”是发展高君宇红色文化旅游教育片区和做大做强圣女果大棚种植,打响品牌效应。坐落在静游镇峰岭底村的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已成为人们探寻那段红色足迹,真切感受“奋斗的青春”的追忆之处。“我们依托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发展精品民宿、乡愁记忆馆、君宇红色大讲堂、非遗工坊等五大支撑点,不断探索建设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等融为一体的‘红色文旅’发展模式,如今旅游收入成了村民收入多元化来源的一部分。”静游镇党委书记王丽军说。而红色的圣女果种植则依托专业化公司采用“合作社(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订单模式,发展庭院经济,走出了一条静游路径。
“白”是依托静游高粱、莜面、豆面、荞面等小杂粮产品打响品牌效应。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的“娄烦山药蛋”,响誉三晋极具特色的“娄烦土豆宴”“娄烦杂粮宴”已成为游客体验娄烦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延伸杂粮产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力量。
“黑”是推广好食用菌种植技术。在静游镇黑木耳基地,一排排孕育着黑木耳的菌棒鳞次栉比、排列整齐,甚是壮观。这个可带动30名村民务工就业的黑木耳基地是去年静游镇上静游村的新项目,30多亩面积密布了20万支菌棒。
基地负责人李永强告诉记者,今年的秋木耳品质特别好,可是能卖个好价钱了。现在每棒平均产木耳60克,每公斤收购价60多元,除去菌棒和人工成本可为村级集体增收10万元。11月底基地将建成菌棒生产线,这样又可以减少很多成本,同时也可以带动周边村民发展壮大木耳产业。
“绿”是建大建强蔬菜规模化种植片区。在静游镇的西六度村正在依托160亩蔬菜大棚,聚集农耕、文化、生态等要素资源,打造集劳作采摘、科普研学、休闲娱乐、观光就餐为一体的现代化田园综合体,让游人在秀峰环绕、汾水流淌中观自然风光、享田间劳作、品繁星夜色,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的美丽格局。以镇域以西3个行政村为主,镇政府支持产业致富带头人牵头盘活闲置大棚273栋,为周边群众提供百余个就业岗位,增加年务工收入280余万元。一个个蔬菜大棚托起了村民的致富梦,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增收。
“黄”是谋划群众参与、群众致富的项目。推进一批像上静游豆制品加工厂的群众入股分红型产业项目,充分发挥驻地工矿企业吸纳就业重要作用。
发展庭院经济 增强群众的内生动力
走进上静游村村民王鲁奎的院子,院内一个用蓝色塑料膜搭建的钢质大棚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只见棚内种植的圣女果挂满了枝头。主人王鲁奎一见记者就打开了话匣子:“别看我这个棚只有100平方米,但是可收入4500多元,还不算送给邻里乡亲和亲戚朋友的。镇里可是给我们做了件大好事。”
静游农民在庭院种植方面有传统、有经验,但主要停留在自给自足的状态。2018年初,静游镇曼咀岩村村民李慧峰回乡创业,发展起了蔬菜大棚种植产业,种植的圣女果品质好,产品供不应求。静游镇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益农带农、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模式,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发挥庭院经济的带动效应。在静游镇以娄烦县清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5个村(片区)217户,龙头企业负责育苗、技术指导、产品收购,村集体负责日常生产监管、产品统一调配和资产监管,农户在技术员指导下种植生产,初步形成小庭院、大群体的发展格局。
针对农民怕担风险、经验不足、利益无保障等问题,通过龙头带动、技术培训、保底收购等措施,保障农户收益。静游镇清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把基地建到村、订单签到户,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收购销售,目前,每个大棚可进行春秋栽培两茬,春季种植圣女果,每公斤8元收购,每户100平方米庭院可增收6000元左右,秋季还可种植白菜、芹菜、香菜等各种蔬菜,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
静游镇还积极开展科技结对子、送科技下乡和“项目进农家”等活动,采取“集中学习+发放资料”等多种方式,针对性地开展种植技能培训。整合农技员、科技特派员、企业技术指导员,组成技术服务队,对农户种植前期、中期、后期进行“问诊把脉”,解决种植管理遇到的各种问题,手把手培养农户成为“种植行家”。充分发挥能人大户带头示范作用,采取集中宣讲和实地参观讲解等方式开展培训,促进村民互相交流学习,提升庭院经济发展质量。
庭院经济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弱劳动力的增收难题,同时,有效增强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大大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公信力。
文旅融合发展 实现聚面成体、全域成势
娄烦是省城太原的重要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也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山西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土绿化率高达58.3%,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全市第一、全省居前,被授予省级、国家级“避暑旅游目的地”荣誉称号,是“夏养山西”生态康养最理想的“避暑清凉地”和“绿色大氧吧”,也是太原市委、市政府寄予文旅发展厚望的“省城后花园”。静游镇境内有全省最大的湿地、有汾河水库,更有红色教育基地高君宇的故居,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条件,赋予了静游镇文旅融合的资源禀赋。
近年来,静游镇立足静游实际,着眼未来发展,深度挖掘潜能,围绕县委县政府制定的“打造就地城镇化样板,展示‘大美静游’形象,建设缩小版娄烦的定位”,聚焦“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县中等职业综合实践学校、汾河上游生态保护湿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四个核心点,紧密结合“千万工程”,统筹谋划、一体贯通。以高君宇故居纪念馆为轴心,联动汾河上游生态保护湿地,大力推进“红绿”融合发展;以下静游村为中心、县中等职业综合实践学校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两翼,辐射周边村庄,着力推进就地城镇化建设;以实施“千万工程”为契机,坚持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快建设宜居、韧性、包容的新静游。
同时,静游镇将加快构建旅游格局、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要素品质,大力发展“旅游+”庭院经济,推动农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农村变景区,逐渐减小城乡差距,实现乡村振兴;推动旅游和生态相结合、保护和发展相统一,促进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在城市更新中不断植入旅游元素和功能,极大提升县城品位,满足游客需要;以“旅游+”“+旅游”模式,推动全镇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形态重塑,实现了旅游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目前,黄河湿地旅游项目已经基本成型,预计明年5月即可开始接待游客。
本报记者刘桂梅 史晶雯 郭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