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2023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中央一号文件将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进行具体部署,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针对部分偏远山区条件型与素质型问题叠加凸显,给动态监测帮扶工作带来不便的实际状况,代县结合“乡村包保制”,从最薄弱环节入手,创造性地探索构建监测帮扶体系,有效构建起了防止返贫致贫的“铜墙铁壁”。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上磨坊乡神涧村蹲点采访,解析“代县经验”的内核,感受“代县经验”的成效。
一张“网”加固防返贫的“堤”
2023年以来,代县立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紧盯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健全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不间断开展集中排查和日常排查工作,及时动态调整,确保应纳尽纳、应纳快纳、应帮尽帮,对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进行全方位针对性帮扶,探索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监测帮扶体系。
上磨坊乡神涧村村民安计娃,去年因胃癌做了一场大手术,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村委会和驻村帮扶工作队获悉后,及时研判并将他识别为监测对象,享受医疗保险缴费参保资助,协助其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同时还想方设法帮他家卖梨和小米,收入4000多元。“动态监测给俺家的帮助特别大。”安计娃的妻子激动地说。
地处恒山山脉南麓的上磨坊乡,地域面积广,部分村庄偏远,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乡,是代县落实落细监测帮扶的一个试点和亮点,安计娃的故事只是众多帮扶对象中的一个缩影。
在上磨坊乡实地走访,记者了解到,该乡主要以“网、访、研判、联、帮、消除”为切入口,织密“动态监测网”,筑牢“防贫返贫堤”,擦亮乡村振兴的底色。
“网 ”,即建立网格员动态监测制度,确保防贫责任压得“实”。把全乡辖区分成12片区,将全乡17个行政村细化成90个“微网格”,包片包村统筹负责防返贫监测。对网格内村民全覆盖、全方位进行动态管理。
“访”,即落实常态走访定期排查制度,确保监测对象发现“早”。安排网格员及驻村工作队员及时掌握农户情况,尤其对因大病、因意外事故、因灾等家庭陷入困境的农户进行常态走访。
“研判”,即落实两级(村级、乡级)会议分析研判制度,确保监测对象认定“准”。
“联”,即落实分类结对定期联系制度,确保结对帮扶成效“好”。分类实施,由驻村工作队或包片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和村级网格员,重点对脱贫户和“三类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帮”,即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制度,确保监测对象措施“实”。重点为完善光伏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加大农户产业保险支持力度;进一步整合各类社会救助资源;进一步强化政策兜底。
“消除”,即落实风险消除逐级审批制度,确保返贫风险消除“稳”。按照入户核实、农户认可、会议研判、村级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系统标识等步骤,规范风险消除标注程序。
一套帮扶体系成色如何?数字枯燥,却最具说服力。
上磨坊乡分管乡村振兴的副乡长王志明向记者介绍,2022年构建起动态监测和帮扶这张大“网”以来,全乡已组织乡村干部及网格员开展常态化走访18768户次,电话访问15072户次;按照程序纳入监测对象91户177人;通过建立动态帮扶户台账,落实帮扶措施198条;设置固定公益岗位247个(三类户全覆盖),全年使用临时公益岗位1131人次;光伏收益支付到户702.0621万;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7万元,临时救助80户4万元。
神涧村关于“水”的几个故事
在代县体察监测帮扶的实效,感人的故事、好事总是不断刷新着记者对帮扶人员的认知。
神涧村是华舰体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定点帮扶村,全村259户,有脱贫户94户、监测户13户、特困户4户,低保户共计26户。
针对全村老年人居多的现状,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戴文利以身作则,要求队员们多入户、勤观察、送温暖、随时帮。
“大娘,这几天下了点雨,天气有点冷了,您的腰还疼不疼?上次送您的膏药管不管用?”戴文利问。
“管用,管用,管用着哩!太感谢你们了,有空就过来关照我们。”李盘春答。
10月17日下午,记者跟随驻村帮扶工作队走进88岁患有脑梗的村民杨明家,戴文利拉着其84岁的妻子李盘春的手,嘘寒问暖,拉着家常,毫不生分。
在神涧村,记者意外听到几个关于“水”的故事。
86岁的村民杨二润,孩子不在身边住。戴文利和队员杨海刚、李大虎看到她年龄大、身体弱,一有空就主动给她担水吃。如今杨二润家里的水缸天天见不到底。
82岁的村民张秀蛾,腿脚行走不便,家中没人手。
一天,她来村委会充值水费,戴文利和她闲谈中了解到,由于年龄大,身体不灵动,她家水表刷卡时,总是将卡绑在一根长竿上,再伸进两米多深的渗井对着水表反复刷。简单给水表刷卡,竟成了生活中的“老大难”。
考虑到老人的安全和实际困难,戴文利和队员们一合计,就把张秀蛾家水表定期刷卡的事给“包了”。同时,还把“服务”扩大到其他类似的老龄家庭。
“这些都是监测帮扶中不值一提的小事,群众的困难和需求就是我们驻村帮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早已经融进村中人、村中事的戴文利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代县经验”为什么能的启示
截至今年9月底,代县有脱贫户19356户45397人,监测对象1648户3442人;新识别纳入监测对象412户855人;风险消除监测对象127户324人。
守牢防返贫底线,必须聚焦重点群体。
农村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无生活自理能力和无人照顾的两无群体庞大,是极易返贫致贫的特殊群体,解决这一群体的生活难题,才能从最薄弱环节织密防返贫监测网。
在代县走访,记者深刻感受到,充分发挥“村专员、乡专干、县专班”的监测作用,以“重点群体”为目标,以“精准帮扶”为核心,以“快速反应”为重点,提高监测识别的“灵敏度”、预警干预的“加速度”、服务对象的“保障度”,进而提高动态监测的“厚实度”和巩固拓展的“稳固度”,是代县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
兜牢“一张网”: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再添“一把柴”: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用好“每分力”:打破政策“碎片化”桎梏。代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赵俊杰表示,下一步该县将建立更有力的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更主动、更有效地化解返贫致贫风险,切实保障脱贫的质量和成色,为全省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继续探路。
本报记者金建强 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