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乡村行 看振兴

陵川县附城镇丈河村:青山绿水森林乡村 文旅康养融合发展

  • 村民郭义方向记者讲述如今的幸福生活。

  • 村民李有虎在自家小院向记者介绍养蜂心得。

  •   群山环绕,涧水长流,这里是全国最美传统村落之一;森林葱郁,康养福地,这里是“国家森林乡村”“百佳深呼吸小城”深呼吸核心区;风雨廊桥,穹顶集市,这里是传统美景与现代休闲的完美结合……这就是陵川县附城镇丈河村,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奠定了丈河村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康疗的坚实基础。让丈河村探索出一条“农林+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不仅仅为村民带来了收入,更吸引了“山里山外”众多怀有乡愁记忆的人。
      10月18日,记者一行人来到了位于巍巍八百里太行南麓,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沉淀厚重的丈河村。

    从山沟小村到民生富裕

      太行山深处的丈河村,四面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在没发展产业之前,曾经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山沟小村,如今,这里已成为人们眼里的“桃源地”。这种巨变,离不开丈河村党支部书记石爱国的辛勤工作。
      1990年,从部队退役后的石爱国在河南焦作下海经商,干过多种行当,积累起了第一桶金。尽管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可每次回丈河时,石爱国总是对家乡落后的面貌感慨万千!
      “我是2004年底,有了回乡办企业的想法的,那个时候的丈河村,路是崎岖不平的泥土路,村民除了种地几乎没有任何收入。”石爱国回忆说。正是因为自己这些年走南闯北积累的学识和开阔的眼界,他想改变家乡面貌的愿望越加强烈,至少得先让村里人的腰包鼓起来。
      2005年,羊明钙业有限公司创建;2006年试产;2007年投产,当年见效,许多丈河村民和周边村民放下锄头、拿起工具,成了羊明钙业公司的“正式工”,一干就是十几年。
      也就在这一年,石爱国在丈河党员和村民信任的目光中,当选为丈河村党支部书记。企村共建,也成为石爱国十几年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公司安排了300多名村民就业,合理安排上班时间,扛起锄头去种地,拿起扳手来上班,既不耽误春种秋收,又不影响正常上班;女工每年能拿到2万多元工资,男工每年能拿到3万多元工资,家门口就业成了丈河村民最值得炫耀的一件事。
      多年来,公司免费为丈河村家家户户安装了自来水,吃水全免费,并通过公司余热再利用,让村民在寒冷的冬日用上了安全清洁的暖气。村民到公司澡堂洗澡不掏钱,24小时的热水随时能洗,村民高兴地说,城里人不也就过这样的生活。
      当记者一行走在丈河村的街道,恰巧碰到了扛着锄头和树苗往山上走的村民郭义方。“这几年变化太大了,路都修好了,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村里的房也大变样儿了。”说到村子里的变化,59岁的郭义方滔滔不绝,“我现在就在羊明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里打工,一个月能挣上5000元,家里还种了10亩玉米,老伴在家料理家务,两个儿子都在南方成了家,我现在这日子真是没法说得好啊!”

    从出去打工到回乡创业

      丈河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5000亩林草地,81.7%的森林覆盖率,祖师顶、南崖宫、寥东河、古民居,还有原始古朴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丈河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质资源。
      2021年,丈河村利用晋城市建设“百村百院”康养产业基地的契机,引进晋城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大力发展新型森林康养与康养农业产业,形成了“旅游+康养+农业+林业+文化”等多产融合、转型发展的新机制,农村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2022年村集体收入5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1.8万元。
      “我们这里森林每立方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5000-80000个。夏季入伏以后与周边城市的气温能相差十几度,自古以来就有避暑胜地和康养之地之称,因此每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有效带动了18家民宿100多人就业。”丈河村驻村第一书记郭志强自豪地介绍。
      74岁的李有虎家里的小院子就在进丈河村的主路上,有菜、有果、蜜蜂飞舞的小院是村里一道亮丽风景线。指着门头上挂着的中华蜜蜂保护区示范蜂场牌子,李有虎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说:“我们这个地方,环境好,空气清新气候适宜,蜜蜂在山上采蜜酿的这个百花蜜,纯天然,特别香,好多游客专门来我这儿买。”李有虎老两口在院子里养了70-80箱蜂,他潜心琢磨养蜂技术,一年最多有20多万元的收入。
      30岁的王川在丈河村经营着厚德居民宿,随着丈河村立足村域特色,将村庄打造成民宿康养旅游地,他的民宿成了热门打卡点,“我之前在高平打工当厨师,2021年的时候老家开始搞旅游,我叔叔投资200多万元把家里的老院子翻修成了民宿。现在我们一家老小都在打理民宿,厨师、保洁、服务员能干啥干啥,头一年的时候就挣了20来万,回家搞建设的这个决定我不后悔。”丈河村大部分村民过去都在外打工赚钱,如今村里产业多,很多人都选择回村,收入更是翻了几番。
      穹顶集市、法式餐厅、特色民宿、38公里赛道小环线等标志性建筑魅力彰显,恢复明清盐商茶道、亮化“祖师顶”“南崖宫”两个地标景点,修缮“风雨廊桥”地标性网红桥……通过硬件提升、人文融合,村美、业富、家兴、人和的丈河村逐步走向振兴。

    从美丽乡村到森林康养

      10月19日清晨,寥东河桥上正在举行由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主办的第七期丈河康养小镇职工疗休养持杖健走活动。
      拿着手杖,在丈河林间乡野小路持杖健走,阳光洒在身上,温暖的抚慰,微风轻拂面庞,郁郁葱葱的树林与青山交相辉映,仿佛大自然的画廊。在谷中漫步,跟随节奏一起体验森林冥想,在丈河清风伴着鸟鸣的森林中,让人身心放松,倍感舒畅,抵御城市化带来的焦虑情绪和健康问题。山西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石扬令介绍道:“丈河村森林覆盖率高,植被茂密,四季分明,在这里参加康养活动,回归大自然,让人放松心情,缓解紧张疲劳。”
      2019年,山西农业大学出台“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与晋城市农业农村局、陵川县人民政府签订协议,校地共建陵川县丈河乡村振兴示范村。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作为丈河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牵头单位,依据丈河村的森林生态资源优势和乡村文化特色,提出以“森林康养与康养农业科技示范”引领丈河发展康养产业新业态,打造丈河森林康养小镇,探索以康养为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
      五年来,林学院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和人才优势,协调森林康养、林学、农学、园艺、资源与环境、休闲体育运动、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家,组建科技服务团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挖掘陵川深呼吸小城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太行山地域文化特色,从森林康养植物种植、康养景观设计、康养环境监测、森林康养环境优化、康养农业科技示范、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打造,为森林康养活动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丈河村借助独特的自然资源进一步延伸生态旅游项目,先后与山西农业大学校地合作,开展乡镇振兴示范村建设行动;与山西耕读苑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盘活闲置宅基地培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联合晋城国投和陵川县农投,托管土地开发森林康养与康养农业,建成集踏青、赏花、采摘、垂钓、观光于一体的南崖宫观光采摘园,发展花卉、苗木、干鲜果、中药材,增设乡村振兴专家大院、乡村振兴与农林文旅康培训中心。先后组织农大的专家教授从产业提质增效、乡村环境整治和乡村文化挖掘等方面与农村经营主体对接,对丈河村传统蜜蜂养殖、核桃树高位嫁接、芦花鸡果禽立体散养等16个项目进行改良和指导,不仅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还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形成了“农业+林业+文化”服务“旅游+康养”,“旅游+康养”又反哺引导“农业+林业+文化”等产业转型发展的多产融合机制。
      在此基础上,丈河村还通过讲、看、听、读、播等多种途径,打造家风家训展览馆、建立丈河之声广播站、与爱心超市合作推行积分制改革、成立丈河青少年读书会,推动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协同发展。
      这个太行山南麓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村”“全国古村落保护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森林康养人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山西省“省校合作智库示范基地”“山西省文明村”“省级乡村治理服务示范社区”“山西省AAA级旅游示范村”“山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西最美休闲乡村”等称号。
      下一步,为了将丈河村打造“夏养山西、康养圣地”品牌,丈河村将致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景区的乡村特色,做足造浓乡土风味。开发农林观光、体验、康养项目,探索推进“三变”增收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树新型农村经济主体,以农林文旅康养融合发展为抓手,全面融入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探索出特色康养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增收的新路径。

    本报记者刘桂梅 裴彦妹 实习生李钰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3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27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20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3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09-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