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党建引领是保障,产业兴旺是关键,联农带农是核心。吉县中垛乡马连滩村围绕做强做大“苹果”这个支柱产业,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成立了全县第一家全民参与的村集体合作社——吉县申牛有机苹果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之路。依托“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模式,全体村民在增收的同时,均可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来的福利,促进乡村治理上新阶,“五个振兴”见实效。
党建引领 支部领办 产业兴旺
秋意渐浓,马连滩村的苹果示范园“红霞”迎面,香甜喜人。村民刘立明正在果园里拉枝、修剪,看到记者走进果园,他擦擦头上的汗,开心地说:“我在果园里负责日常管护,家门口上班,一年能挣3万元。”
马连滩村90%以上的村民都种苹果,为了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促进集体经济和村民的“双增收”,马连滩村依托乡镇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大力提升苹果管理技术,延伸完善产业链。从2017年开始,马连滩村围绕“党支部+企业+合作社+村民”的产业发展思路,平整集体土地300亩,托管农户果园360亩,栽植新品种烟富8号8000余株,建设有机苹果示范园。并积极开展标准化管理,推行“专人负责、专家指导、专班维护”的管理模式,确定2名班子成员负责果园日常管理、农副产品收购、车间加工包装、日常业务对接等工作。
与此同时,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马连滩村成立了吉县申牛有机苹果专业合作社,吸收村民入股,让资源变资产、让农民变股民,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2019年,村里紧抓县委、县政府和山西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吉县苹果试验示范站的机遇,利用中央和省财政扶持资金,在示范园区建立起了智慧果业平台,进行智能化、现代化园区管理,提高了园区建设水平。
“上滴灌,搭建防雹网,引进智慧化园……这些年农民盼啥,咱们就想办法帮啥。”村党支部书记冯政晖欣喜地向记者介绍说,除了产业项目上的帮扶,省应急管理厅还为马连滩村选派了驻村帮扶工作队。这些年他们配合村“两委”推动农户改厕、人居环境整治、灾后重建等各项重点工作,并联系省应急管理厅等单位进行消费扶贫,帮助农民销售苹果、杂粮等农副产品2万余公斤,超过20万元;争取10万元资金为村党群服务中心安装空气能取暖设备一套;为马连滩爱心超市争取1.2万元经费用于爱心超市运营,协调省防灾减灾保障中心等单位都进行了物资支援;全程参与了村民苹果保险的购买工作……通过帮扶,村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2022年底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脱贫户人均收入超过1.4万元,“两不愁三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技术支撑 人才培育 富农增收
产业要发展,技术是支撑。“过去由于品种老化,苹果树病虫害多了不少。农技专家专门攻关,推广矮化密植新模式,一系列新技术解开难题,让我们的苹果品质不断提升。”冯政晖介绍说,依托县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马连滩村大力提升苹果管理技术,延伸完善产业链,在县委人才办、县果业中心的帮助下,积极与农业高校对接,引进赵正阳、王雷存等10余名专家,运用远程专家会诊、远程指导等手段,以“理论学习+田间实操”模式培养苹果产业“土专家”“田秀才”,并成立技术服务队和机械服务队,承担示范园除草、施肥、喷药、套袋等日常维护工作,破解技术和人才“困局”。
“采取托管的方式,由村里的13名机械操作手和果树专业技术人员对果树进行日常管理。”冯政晖向记者介绍说,在参与示范果园管理中,果农掌握了更多精细的管理技术,为全村苹果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合作社为我们提供的农机设备,能有效提升干活效率。现在我干完自己果园的农活,还能在合作社务工增收。”刘立明说,自家果园的收入加上打工收益,一年能挣上十几万元,日子也是越过越舒心。在此基础上,驻村帮扶工作队,也紧抓机遇,主动作为,组织村民参加果树种植、电商等技能培训,全村脱贫户实现了“技能提升”全覆盖。
果农有了技术“傍身”,产业发展再上新阶。2018年以来,村“两委”决定在苹果园区内种植有机蔬菜,发展林下经济,填补苹果生长周期内无收入的“空档期”,提高土地利用率、破除产业模式单一的问题。村“两委”同达明一派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原料产品供销合同,初步形成了“树上苹果,树下萝卜”的产业发展模式。目前,马连滩村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220余亩,成了苹果园区里的另一份收入。以党支部为龙头、合作社为平台、基地为载体、股权为纽带、群众为主体、共享为目标,马连滩村鼓励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力等方式入股,形成村集体占股40%、全体村民占股60%的股权结构,将果园收入、杂粮代售、托管收入、代销收入等,按入股比例对全体股民进行分红,入股分红户均可收入万元以上。特别是当时还吸收37户建档立卡户参与经营,带动本村闲置人口就业,实现集体农户“双增收”,村企互惠“两促进”。
治理提升 文化铸桥 干群连心
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进项,民生事业发展就有了保障。马连滩村将分红后的盈余作为集体经济收益,用于维护村容村貌、改善基础设施、丰富文体生活等,先后投资320余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千亩果园全灌溉工程,拓宽村内运输道路,实施完成了各自然村巷道和田间道路硬化;改造完成了水、电、路、网基础设施工程;分类实施了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和移民搬迁,全村住房安全率达到100%。“软件”建设上,马连滩村创建“五星级”村庄,设立便民服务室,打造“互联网+便民服务”模式,真正达到“群众少跑腿、办事高效率”的目的。同时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激发正能量,全村上下形成了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此基础上,驻村工作队发挥党和政府在基层的“传声筒”作用,创办了《马连滩百姓时报》。该报每月刊发两期,通过图文并茂推送工作动态,将党的政策、农业新技术、村庄发展变化等相关内容编辑后以微信群等形式发送给全体村民,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同志,村干部会定期送去纸质版以供阅读。《马连滩百姓时报》的创办,让村民在农闲之余有了了解政策、开阔视野的渠道,凝聚了人心,丰富了生活。
“村里的柴油发动泵老化,一到冬天抽水特别困难。”村民左建温,通过《百姓时报》报纸专栏“主题教育大家谈”专栏,反映这个问题,马连滩村党支部及时进行了办理。村民高宝忠踏实肯干,他的事迹被《百姓时报》评为自强自立脱贫典型。他的事迹被挖掘报道后,令大家刮目相看,鼓舞了全村人的干事劲头……小小的报纸成了马连滩村乡村治理的好帮手,架起了党群关系的“连心桥”,折射出了乡村治理的大成效。
此外,利用“七一”“八一”“九九重阳节”等节庆日,驻村工作队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为老党员、退伍军人及现役军人家属、全村80岁以上老年人送上节日慰问,同时及时传播党的好声音,让群众感党恩、懂政策、知奋进。目前,马连滩驻村工作队累计开展宣讲活动20余场次。
如今,马连滩村果业发展越来越“红”,家家户户干活儿有了农业机械,出门有了代步汽车……迎着乡村振兴的东风,马连滩村展开了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图景,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美丽村、富裕村。
本报记者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