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孝义市,“南曹豆腐”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据民间口碑和相关文字资料记载,自唐宋起,孝义市梧桐镇南曹村就以“豆腐村”闻名三晋,明清达到鼎盛,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南曹村位于孝义市区南约5公里处,交通便利。近年来,南曹村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小豆腐”撬动“大发展”,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家庭作坊”托起寻常百姓的小康梦
武元信每天的生活特别有规律:早上6点钟起床开始分装客户定好的豆腐,然后简单吃口饭就开车出门送货。他的客户大都是市区或市区附近的饭店。因为要赶着不耽误客户当天中午的使用,所以必须起大早准备。
“一般在上午11点会全部送货完毕。”武元信告诉记者,妻子在家里同时会把当天做豆腐要用的各种豆子按比例用水泡起来,做好当天制作豆腐的准备工作。下午3点,他和妻子正式开始做豆腐,一套流程下来,一直要到晚上9点才能结束。
今年53岁的武元信是南曹村村民。他14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做豆腐,已有近40年的做豆腐经验。武元信告诉记者,现在每天平均要做300斤左右的豆腐,每年收入约十几万元。“因为做的时间长,豆腐品质好,有固定的客户,销售不是问题。”武元信说,自己供三个孩子上大学成家买房子,都靠的是这门手艺,这门技术在他们家已经传承了八代人,村里做豆腐的人家大部分都是这样祖辈相传。
49岁的王自生是一个例外。王自生是临县人,自幼随父亲迁移到南曹村,十五六岁开始跟着邻居做豆腐,如今也成了南曹村地地道道的“做豆腐老师傅”。王自生的妻子张晋芝告诉记者,他们家2009年开始做豆腐,每天从最初的100斤左右到现在的三四百斤,“收入还不错,比在企业上班的要高,就是辛苦点。”
南曹村党总支副书记任林生告诉记者,全村近2600余人,有一半都会做豆腐。原来村里像武元信和王自生这样在自家院子里做豆腐的约有有二三百户,现在还有70户以做豆腐为生。家庭作坊制作的豆腐大都销往孝义市区和附近乡村。因为南曹村豆腐制作历史悠久,而且吃起来水嫩细腻、味美醇香,已经成为孝义市的一个特色品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南曹豆腐产业的“双子星座”
走进华一宝豆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着设备,有条不紊地按照工艺流程生产着豆制品。一粒粒经过初次筛选、去皮、充分浸泡后的大豆进入机电一体化产品流水线设备,开始了它们的“变身之旅”。
华一宝豆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云汉告诉记者,该公司的原料以无公害大豆为主,全部来自东北和安徽等地的无公害基地。
如何在保障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做大做强豆腐产业成为摆在曹村人面前的难题。在华一宝豆腐标准化生产车间看到,从泡豆、滤浆、点卤、成型,都采用现代化生产流程作业。豆制品采用传统工艺,特殊配方,现代的科学技术和高温灭菌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融合。
作为南曹村采用现代化技术生产豆腐的代表,创建于2012年的华一宝豆制品有限公司是吕梁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骨干龙头企业,“华一宝”2014年被评为“山西省十大特产畅销品牌”,产品销往太原、离石、汾阳等周边城市,日产豆腐以及相关产品达5吨左右,就业工人达30余人。
与“华一宝”公司一墙之隔的九州香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南曹村另一家采用现代化技术生产豆腐的企业。该公司生产规模大抵与“华一宝”相当,二者可谓是引领南曹村豆腐产业的“双子星座”。
作为“南曹村豆腐传统手工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九州香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郭守云更注重挖掘南曹豆腐的文化内涵。“南曹村豆腐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已经融入到人民的生活当中,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食材,而传承和保护这一传统技艺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保护和传承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郭守云说。
由郭守云投资300余万元建起的“九州香”豆腐观光体验园收集了500余件老、旧用具和物件做道具,并利用人物腊像、牲畜标本组合进行情境还原,充分展示了农耕文化、豆腐文化的全过程,让年长者留下了回忆,让年轻人有个对儿时的记忆,让小学生有了对科普教育的体验基地。
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
“南曹豆腐”声名远播,村里生产的豆腐等豆制品品质优良,成为远近闻名的特优产品。但小作坊作业受分布散乱、基础设施差、卫生环境不达标等问题突出,成为制约这一产业发展的瓶颈。
“去年以来,南曹村新一届村‘两委’提出了建设‘豆腐园区’的新思路,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规划建设占地30亩的豆腐园区,重点以九州香和华一宝两大豆制品生产加工企业为龙头,吸引百余户豆制品加工企业入驻,带动周边豆制品小作坊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任林生对记者说,园区大约会在今年年底开始运营,届时将彻底解决豆制品小作坊“脏乱差”的生产经营现状,改变其“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以强带弱、抱团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集聚化发展,形成“村委统一管理、业户无偿使用、工艺技术提升、集群效益突破”的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南曹村豆制品产业规模化、园区化、效益化。
“村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采购原材料,我们加工的原材料成本就可以降下了,而且生产环境也变好了,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大好事。”武元信对入驻“豆腐园区”充满信心和期待。
据了解,建成后的南曹村豆腐园区,由村委统一管理,为100余户豆腐加工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村民免费租用,缴纳管理费。与此同时,在豆腐加工这项龙头产业带动下,该村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以打造区域性综合型物流平台为目标,建设高标准现代化物流园;同步规划300亩绿色无公害果蔬大棚种植基地;打造以非遗体验、观光采摘为主,以研学、休闲为辅的乡村旅游创意曹溪河水上乐园,依托村庄联合体模式,提升村庄发展内生动力。
“党的二十大为乡村振兴描绘了新蓝图,也为村子发展指明了方向。”任林生告诉记者,南曹村将豆制品制作技艺这一非遗资源列为保护对象,致力于打造一张文化产业品牌,从而全面推广“工业+旅游”模式。“今年,我们村被纳入孝义市美丽宜居重点村,下一步,我们将利用好这次机会,继续开发豆腐传统工艺与非遗文化,在乡村旅游上谋篇布局,让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发展活力,进一步夯实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产业基石。”任林生说。
本报记者柴俊杰 史晶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