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深秋,丹朱大地叠翠流金,万物呼晴。
站在长子县城制高点环视丹朱城外,目击所处皆是白茫茫的蔬菜大棚。村村建大棚,户户种大棚,在丹朱大地发展设施大棚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一组数据显示:丹朱镇43个行政村,两年发展青尖椒种植面积达1.5万亩。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农民种植积极性之高,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带着这一疑问,记者深入丹朱镇村庄、涉农企业、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采访寻求答案。
动力足——
政策资金一线沉
时间回溯到2022年初,长子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结合县情实际,提出了发展“一县一业”,重塑“中国青椒之乡”辉煌战略。在这一政策指引下,全县掀起发展青尖椒产业浪潮。
如何落实县委决策部署,怎么引领“一县一业”产业发展?丹朱镇结合镇域实情,提出了打造“全国最大青尖椒种植基地”“青尖椒育苗、储存及深加工全产业链基地”两大基地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带动、专业化市场拉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丹朱镇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实施、高强度推进,成立“一县一业”专班领导小组,召开“一县一业”专题推进会,形成“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抓统筹、分管包片领导抓具体、各村主干抓落实”工作格局,推动“一县一业”走上发展快车道。
奔着矛盾去,迎着困难上,顶着压力干……丹朱镇上下一心,攻坚克难,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
发展“一县一业”农民是主体,如何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丹朱镇在县委、县政府奖补政策的基础上,对新建100亩以上园区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实施再奖补;为解决农民建棚资金不足问题,丹朱镇牵头联合县金融办开展银企对接,先后组织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县农商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种植大户洽谈,发放贷款解决种植户资金短缺难题;为了缓解农户贷款压力,丹朱镇积极与县直机关单位沟通,制定了验收标准与补贴金额标准,组织人员对建设阶段组织验收,及时发放补贴,有效缓解农户资金贷款压力;为解决农民后顾之忧,针对销路问题,组建营销服务团队,联系客商,开拓市场……
丹朱镇秉承当好服务企业群众的“店小二”理念,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在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的加持下,跑出“一县一业”加速度。草坊、大刘、西寺头、孟家庄、下霍等10余村均发展百亩以上园区,形成了沿县城至长子北高速口快速路两侧,省道326沿线两侧,县道长韩线两侧,丹西龙鑫、辛安农牧、大刘阳光农业等园区四大区块青尖椒种植基地,种植青尖椒面积达1.5万亩。成为全县“一县一业”的“样板间”、先行区。
产业旺——
链条完整特色强
田畴织锦绣,沃野似彩绸。深秋时节,行走在丹朱大地,一片繁忙景象。田地里农民正在收割白菜,园区大棚农民忙着采摘青尖椒,育苗棚内技术人员在选育种苗,田头市场工人们忙着拣、装、运青尖椒……
“丹朱镇拥有青尖椒全产业链。仅我们西寺头村就有国内最先进的育苗设施基地,千亩青尖椒示范产业园。”西寺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刘春光自豪地说,丹西龙鑫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基地”,园区的甜椒、西葫芦等获得“圳品”标志使用权,走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农产品远销国内外,提升了丹朱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走进丹西龙鑫现代农业产业园,就像一个社区,笔直的道路宽阔干净,两排太阳能路灯沿着道路延伸。站在观景台,一排排大棚尽收眼底,一眼望不到边,园区内停车场停放着满满当当的小轿车、农用三轮车、电动车,大棚里工人们忙碌着……
丹西龙鑫现代农业产业园是集种植管理模式创新、新品种试验示范、质量安全管理可追溯、农民培训实训基地、田头市场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标准的现代示范园区。园区占地500余亩,有日光温室大棚、覆被式大棚、春秋棚253座,年产绿色农产品4400吨,实现产值1000余万元,带动500余人增收。基地每年提供1000余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了全县大棚生产技术水平,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有效促进餐饮、包装、运输、加工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与丹西龙鑫现代农业产业园隔路相望的山西一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长治市唯一一家从事蔬菜种苗嫁接、反季节培育(打破自然禁区)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农业高科技综合企业。
走进山西一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整齐划一的育苗大棚依次排列。育苗棚内欢声笑语,员工们一边聊天一边干活。
“在这里工作轻松愉快,每月4000元左右,公司给我们上的保险,还管吃管住。”公司技术管理员栗彬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公司拥有国内最先进的育苗设施,以及国内最先进的育苗管理流程,年产各种优质种苗一亿株以上,每株种苗的生产过程均可追溯,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种苗行业的质量标准。种苗不仅供长子,还覆盖长治市多个县区。”山西一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守波说。
10月19日,记者走进位于中郜村的华丰园区青尖椒生产加工基地,机声隆隆,工人们将辣椒放进传输带,进入清洗桶,清洗后的辣椒随着传输带进入搅碎桶……流水作业,辣椒成了半成品,装袋运往湖南、四川等地。“我们与湖南老干妈、辣妹子等厂家合作,定向运送蔬菜,年运输量达3000万吨,年生产辣椒酱3000万吨,有效解决青尖椒销售难题。”华丰园区青尖椒生产加工基地负责人介绍。
“在推进‘一县一业’过程中,镇党委政府统筹谋划,‘育种储销加’全链条产业发展,通过两年培育,目前全镇有山西一田、下霍、南鲍3个育苗基地;大刘村阳光农业保鲜冷藏库、孟家庄保鲜冷藏库、大李村乐民保鲜冷藏库、西鲍蔬菜保鲜冷藏库4个蔬菜冷藏保鲜库;南川庄辛安农牧青尖椒深加工流水线基地、中郜华丰园区青尖椒生产加工流水线基地2个深加工产品基地。”丹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柴鹏松如数家珍,目前,丹朱镇已形成贯通上下游、覆盖全链条、融合多产业的农业发展模式。
日子甜——
乡村和美腰包鼓
10月20日,记者走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下霍村,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迎面扑来,推土机、装载机、拉土车不停穿梭,集中供热工程加班加点施工建设,村主干道路两侧正在铺设花池,村外覆被式大棚、日光温室大棚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村里老百姓争先恐后建大棚,建个5亩地大棚在20万元左右,‘一县一业’惠农补贴下来花不了多少钱。今年我又建了两个棚,抓住好机会打个翻身仗。”31岁的下霍村民吴炫去年已建了4个棚,赚了15余万元,今年又流转了10亩地,建一个日光温室棚、一个覆被式大棚,干劲十足。
“我们一手抓产业,一手抓人居环境,把生态宜居和产业兴旺协同起来推进。”下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崔铁山说,自“一县一业”实施以来,村里建了163座覆被式大棚,35个生贵式大棚,100多亩集体土地建棚种植青尖椒,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增加了村民劳务收入。
“一县一业”产业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村民收入的增加,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提升了村容村貌。
“变化太大了!以前我们村到处是垃圾粪便,污水横流,现在好了,大街小巷都硬化了,自来水接到家里来了,全村实现了5G网络信号全覆盖,通了天然气,建了污水处理站,我们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差!”说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村民靳晓亮喜上眉梢。
产业发展了,环境变美了,村民的幸福感自然就提升了。在丹朱镇,下霍村这样的变化并非个例,很多村庄在“一县一业”带动下,壮大了集体经济,富裕了村民,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
由落子布局到精耕细作,从单项突进到多面开花,丹朱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渐成蔚然之势。“丹朱镇城内12个村、5个社区供水供气供暖一体化,剩余城郊31个村稳步推进,利用1—2年时间实现供暖一体化。”丹朱镇党委书记马志明说,依托省市重点项目神话小镇,结合防洪排涝、同富小吃街、南刘难忘岁月记忆馆、同富红色文化主题公园等文旅融合项目,把丹朱打造成全域旅游打卡地,宜居宜业幸福地。
后记:
通过两天的采访,为何丹朱大地满眼绿,答案渐渐清晰,这是长子县“一县一业”富民产业结出的硕果,这是“中国青椒之乡”重新崛起的佐证,这是丹朱镇贯彻落实长子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
采访结束时,华灯初上,马志明与班子成员还在研究《丹朱镇乡村振兴2023年—2038年总体规划》,认真思考,激烈讨论……他们正一笔一画描绘乡村振兴蓝图,一步一印走好乡村振兴道路,一点一滴汇聚乡村振兴力量,朝着中国式现代化新农村奋力前行。
本报记者何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