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特别报道

吉县:驻村帮扶显成效 “巩固衔接”大提升

  • 太度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梁琼(右)向记者介绍“美丽经济”促农就业增收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国之大者”。脱贫摘帽以来,吉县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有关要求,严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县上下高度重视、积极行动,不断完善监测制度、优化识别退出程序,重点围绕“产业”这个关键因素,精准落实落细各项帮扶措施。特别是为保障“巩固衔接”工作提质增效,吉县健全完善常态化驻村帮扶工作机制,目前全县73个村(社区),均实现了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全覆盖,合力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合力做好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全面推进乡村“五个振兴”落地见效。

    党建+联农带农
    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做好“巩固衔接”提升工作,促进脱贫人口增收是核心。吉县驻村工作队以党建为引领,凝聚村“两委”及社会合力,持续落实“两不愁三保障”、产业等帮扶政策,通过培育特色产业、资源入股分红、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方式,将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作为产业振兴的根本之举,紧密保持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吉县县委办派驻上东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吴锋对记者说:“近年来,我们会同村‘两委’以‘党建强、产业兴、群众富’为目标,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方式,把党组织带动与能人党员示范运用到产业发展的全过程,点燃了兴产业、促发展、富群众的‘红色引擎’。”党建引领下,上东村开启了“村党组织+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与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依托老果园改造项目,整合石家庄组216亩土地,打造吉县苹果高新技术园,每年为村集体增收4.96万元,特别是脱贫户、监测户还能在果园工作增加收入,形成企业增效、集体增收、村民获益分红的“三赢”局面……在此基础上,吴锋和工作队员,走村入户广泛宣传惠民政策,为符合条件的村民申请庭院经济补助,为脱贫弱劳动力户申请特色产业补助,为外出务工脱贫劳动力申请交通补贴和稳岗补贴,向脱贫户宣传小额贷款政策,针对遇到的具体困难制定具体帮扶措施。
      “我们制定了‘1333’工作法。‘1’指抓党建引领;第一个‘3’指三个塬面的苹果产业升级打造,第二个‘3’指利用三个沟的自然优势,发展种植、养殖,作为村民的代替产业,增加收入;第三个‘3’指围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治理。”车城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杨雷对记者说。在车城村村委办公室,记者看到《车城村“民呼我应”网格化管理分布图》《车城村“民呼我应”网格化管理示意图》《脱贫户一览图》张贴在墙壁显眼的位置上,杨雷介绍说:“车城村党员总数81人,我们把全村13个自然村的401户常住户划分为12个全科网格,16个微网格,每个微网格至少配备1名党员,在网格化管理分布图、示意图、一览图上,重点标注了脱贫户和监测户的所在位置和联系方式,便于实现动态帮扶,确保不发生返贫和致贫风险。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网格建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员就分配到哪里’真正做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情在格中结’。”充分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麦城小组党员、网格员王久明,帮助30余户果农打理果园,实现人均增收300—500元。在车城村下辖的桑村,通过党支部领办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方式,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统一种植、施肥、打药、收割、采摘,带动村民规范化生产实现收入稳步增长。
      “产业振兴,要因地制宜,要遵循群众意愿,特别是要带动脱贫户、监测户,持续增收。”吉县农业农村局驻南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张锋对记者说,“南村距壶口瀑布景区12公里,距克难坡景区3公里,且临近黄河,气温较高。我们结合这些因素,组织带领农户代表先后奔赴运城市万荣、河津等县市参观学习,经农户表决同意,在南村实施花生、蓝宝石葡萄等特色农产品种植,进一步丰富产业类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目前,驻村工作队争取资金104万元,以村集体为依托,建设12亩高标准蓝宝石葡萄种植大棚,明年有望挂果出售,预计年收益可达24万余元。同时依托南村部分项目建设的用房需求,工作队会同村“两委”将集体建设用房装修升级并打包出租,仅此一项,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为了帮扶脱贫户、监测户,工作队免费为他们提供花生种子和种植花生机械,推广花生种植100余亩,预估亩收益可带动增收5000余元。

    培训+经营指导
    激活产业发展动力

      做“巩固衔接”提升工作,“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是撬动增收致富的有力杠杆。吉县驻村帮扶工作队,紧紧围绕“产业、市场”,培训脱贫户、监测户掌握一技之长和种植养殖之道。特别是近些年来,吉县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把“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工作队与时俱进,着力培育农民采摘园区管理、手工艺品编织、民宿经营运营等技能,全力激活产业发展动力,推动人才振兴,实现增收就业。
      “太度村是全国文明村、乡村振兴示范村,村里依托‘美丽生态’发展‘美丽经济’,村集体搞起了‘秘语农场’‘芃蓠人家’。我们把脱贫户、监测户吸纳进来,培训他们果园务工、民宿管家、线上销售、园艺技术、小吃制作、休闲农业服务等技能,确保他们在家门口就业、稳定增收。”吉县应急管理局派驻太度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梁琼对记者说:“目前太度村105户脱贫人口人均收入达10924元,全村105户脱贫人口返贫率为0%,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村民的收入。”
      山西省应急管理厅驻回宫村帮扶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一道,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遏制返贫苗头当做工作重心,共同建立健全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并与农村“微网格”管理有效衔接起来,工作队员也是网格员,分片包户,实施动态管理,精准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村民参与业务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水平,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驻村工作队协调周边煤层气开采、管道维护、人祖山旅游公司等企业支持回宫村劳动力就地灵活就业。通过微信群、公告栏、村大喇叭及时宣传发布相关部门的人才招聘信息。截至目前,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94人,工作队54名脱贫劳动力申请外出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资金落实到位19人达1.14万元;为38名脱贫劳动力申请稳岗补助,资金已落实到位13人达1.56万元。
      “我们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培训农民制作文创产品,带动他们增收致富。”吉县供电公司驻真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考志康对记者说。真村隶属于壶口镇,距离沿黄旅游公路5公里,高速口约7公里,距离壶口瀑布景区约12公里,发展前景广阔,规划有序。“在社堤苹果小镇和黄河壶口瀑布中间,产业、现代农旅观光等可形成一条线路。”考志康多次同吉县供电公司沟通商议,与临汾供电公司分管领导协调。最终谋出农旅融合项目——开创真村文创基地(产品研发和销售培训)。通过培训村民手工技能,推广制作黄河石手串、挂件,陶制钥匙扣、陶制随行烟灰缸、新型刻纸等研发产品销售。后期将持续提高乡村人才培养,加大文创基地推广、电子商务、文化旅游、果树技能等培训,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助学+文化惠民
    筑牢产业发展基础

      做好“巩固衔接”提升工作,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吉县驻村帮扶工作队紧紧抓住“文化”和“教育”两个关键,给予脱贫人口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扶持,确保他们在经济脱困后拥有精神保障和依托,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筑牢产业发展基础,夯实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力推动文化振兴。
      “我们通过规划村文化广场,绘制村文化墙,组织学生文艺表演等形式,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特别是对脱贫户、监测户的适龄上学孩子,给予教育帮扶,让脱贫户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脱贫家庭拥有发展的希望。”山西师范大学派驻曹井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杨亚东对记者说。曹井村因村头的一口隋代古井而得名,工作队发挥自身优势,组织美术学院师生考察村容村貌,挖掘乡村文化、生态特色,充分调研当地政府及村民需求,形成了村口形象、曹井广场、传统窑洞民居、乡村小学等六个乡村空间的优化与设计,对沿村村居进行了文化墙改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工作队还组织学生,在村里开启了“助力乡村振兴复兴的力量”等文艺演出,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与曹井村共建“艺心向党·社会服务实践基地”“美术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平台,切实搭起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服务立交桥。
      “我们通过文艺表演、教授广场舞、放露天电影等形式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同时通过法律宣讲、政策宣讲等形式,化解矛盾纠纷,真正让村民走出思想的‘窑洞’。”临汾三中派驻白子原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李明对记者说。今年以来,临汾三中驻吉县柏山寺乡白子原村工作队以“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下乡、文化振兴活动。活动中,驻村工作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们讲解国家对脱贫户和监测户的扶持措施,鼓励他们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并解答了他们关心的问题。
      省应急管理厅派驻马连滩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基层“代言人”的作用,创办了《马连滩百姓时报》,每月刊发两期,通过图文并茂推送工作动态,将党的政策、农业新技术、村庄发展变化等相关内容编辑后以微信群等形式发送给全体村民,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同志,村干部会定期送去纸质版以供阅读。《马连滩百姓时报》的创办,让村民在农闲之余有了了解政策、开阔视野的渠道,凝聚了人心,丰富了生活。
      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吉县狠抓落实、驰而不息。近日吉县干部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县深入开展“入户大走访”专项行动。“行动”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包括乡镇包村(社区)干部、村(社区)“两委”成员、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帮扶(派出)单位工作人员等走访主体,通过采取入户走访、面对面沟通、宣传党的政策和脱贫攻坚成效等方式,查看每户帮扶手册、“两张图”(申报政策明白卡、帮扶政策明白卡)的发放情况,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产业、就业、监测帮扶等方面,全面进行走访,深入进行排查,切实提升驻村帮扶工作质效,有效提升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全面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奋力书写“巩固衔接”大提升的“吉县篇章”。

    本报记者柳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10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3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27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20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3期

    • 第2023-10-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