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乡土文化

我的花椒印象

  八月是我放暑假的日子,也是花椒成熟的季节。
  早晨不到五点全家就会起床前往地里。清早的地里还有一些湿气,虫鸣声不大,一树树花椒缀满枝头,静静等待,远看是鲜红的色泽,近闻是浓郁的椒香。选树、挂篮、采摘,从一把、一兜到一篮子,从一棵、一排到一片,阳光缓缓爬上帽檐,蝉鸣渐渐变得聒噪,手指慢慢被花椒汁液染青。采摘花椒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手指掐住根部,朝着枝节走势相反的方向稍一用力,一整朵花椒就摘下来了。这个过程重复但不简单,有时会被花椒刺扎到,有时手上沾满黏糊糊的汁液无法揉眼睛,枝头的花椒要站在高处踮起脚才能够得着,底部的花椒需要蹲到树底采摘,长得散乱的花椒树耗费很长时间。每棵树的采摘体验都不尽相同,但看着竹篮里的红色一层层上涨,心情也会甜蜜起来。
  好的花椒自然不缺收花椒的人,在大的椒田旁,收椒人停好卡车铺好布,支起招牌摆起秤,也不必吆喝,等到天色渐暗,当天新采的湿花椒便陆续被送到这里,采椒人排起长队,讨论各自的椒田,收椒人称重结账,忙得不可开交。
  若不急于当日卖,可将湿花椒带回家铺晒在烈日下,盛暑烘炙,油亮亮的果皮逐渐变干、变暗,果实上面的缝合线慢慢凸起、开裂,露出里面光亮的黑色种籽,将种籽筛去后继续铺晒,当水分被尽数晒干后便可作为干花椒保存下来。这当中每一步都关系着干花椒的品相,不容马虎,是对食物的尊重,也是对劳动成果的虔诚。
  家里的花椒种植于5年前,从选苗、种植、养护、采摘到售卖,都受到了西坡镇政府的支持和帮扶,虽然种植年份不长,但已经成为家里的重要经济来源。
  所以求学在外,花椒在我心里究竟是什么呢?是暑假两个月里的炎炎烈日还是混着汗水的花椒香气,是父母用心打理后的对丰收的期盼还是椒农们一年到头实打实的收入,在每年和花椒打交道的一个月里,我总是想到这个问题,也总是说不清答案,直到我作为一名在读本科和研究生期间都受到家乡资助的学生,有幸参加了2020年西坡镇举办的第二届宏强杯“花开韩咀,椒香西坡”花椒节。那日暑气仍盛,花椒节现场气氛更是热烈,各个村委搭起帐篷、支起展台,展示着特色农产品,色泽鲜艳的干湿花椒、口味独特的花椒酸奶、酸甜多汁的胭脂杏,形态各异的竹编、精致生动的绣品、营养价值高的农产品,柴胡油、青小米、枣花蜜、石子馍、空心月饼,我在叔叔伯伯们的展台摊子前吃吃这个,尝尝那个,现场甚至有正在直播的主播,热情地介绍着家乡的种植条件和种植历史,详细讲解着每样展品。
  看着这些眼花缭乱的展品,我的内心突然被填满了,就像花椒节不只是一场花椒的捧场和买卖,花椒也并不单单是一种能带来收入的农产品,它是西坡镇政府带领人民转型发展的缩影,是西坡镇乡村振兴愿景践行到实处的成果结晶。这些产品突然变得熟悉又陌生,而后我心里涌上了无尽的喜悦,为这些产品铺出的致富道路欢喜,为家乡蓬勃发展的振兴事业鼓舞。花椒像是一只头雁,引领着家乡经济发展的道路,更像是一个火引子,点燃美丽西坡建设的火焰。
  我是西坡镇的孩子,在外的日子里,我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家乡的山山水水,路途遥远,总是在寒暑假才能有机会回到家乡,每次归家,家乡的变化总让我感到惊喜。看党建,我看到镇村党组织同心同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引领力量;看产业,我看到花椒产业、生态养殖鸡兔猪产业在西坡镇落地生根而后开花结果,黄土地真真正正地成为我们的经济依靠;看文化,我看到村委会的电影播放、镇政府的戏曲演出定期开展,成为走近村民、寓乐村民的文化活动;看生态,我看到“净化河川”工作成效显著,家乡的树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在乡村振兴事业开展的几年里,每每看到这些为民谋福的举措,感受到这些变化,我总能想到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奋斗场景,听到一曲曲欢快动人的发展旋律,看到一份份沉甸喜人的民生答卷。
  “采处倒含秋露白,晒时娇映夕阳红”,我的花椒印象,不只是那些和花椒有关的记忆,而是所有和家乡发展有关的记忆。小小的一捧花椒,凝聚的是西坡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稳扎稳打乡村振兴事业的新步伐,是在人民的奋斗中高歌猛进经济助农事业的新篇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护一方水土。我爱家乡,我无比热切地希望西坡的发展越来越好,也无比热切地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家乡,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把青春和奋斗写在家乡的黄土地上,写在家乡的山山水水中。

张丽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17期

  • 第2023-11-10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3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27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20期

  • 第2023-10-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