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有一名军队转业干部郝永贵,1980年从部队团后勤处副处长的岗位上转业到山西师范大学任职,退休后按说应该在临汾市休息,但他却执意回到老家浮山县寨圪塔乡陈家沟村居住。在村期间,他帮乡亲们为建设美丽乡村做了许多好事,特别是挖掘红色文化更是付出不少心血。
说起回老家居住的原因,郝永贵说:“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爱我的故土。我村有一座古庙——乌龙洞庙,甚为传奇,因时间久远,鲜为人知。古庙代表着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是,这座古庙还有许多红色故事,我想尽我全力把它挖掘出来。此外也想帮助村民改变贫穷面貌,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2015年,郝永贵回村居住后开始挖掘乌龙洞庙历史资料,决心把这里建成浮山县的一个红色旅游基地,其间付出很多艰辛。
经过调查,乌龙洞庙在战争年代既是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也是解放战争的大后方。八路军和山西决死纵队的野战医院和兵工厂曾长期驻扎在乌龙洞庙。当年,乌龙洞庙野战医院救治了大量伤病员,还为地方百姓救死扶伤做出了重大贡献。1937年至1948年,八路军、解放军曾在这里设指挥所10年。朱德总司令在乌龙洞庙亲自指挥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于是,郝永贵决心探索、研究乌龙洞庙历史文化,广泛搜集乌龙洞庙红色故事,要在浮山县搞一个红色旅游基地。
退休多年,他寒来暑往,风雪无阻,夜以继日收集资料,走访调查,撰写文章,绘制图表,并写了一本书——《叙说梦中乌龙洞庙》。他还把书中主要史实写成稿件,分别在《临汾日报》和《平阳方志》发表,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郝永贵为恢复乌龙洞庙古迹,做了许多平常人想不到的事。
他跑遍浮山全县挖掘资料,走访民间,找知情人收集到大量鲜为人知的资料,并采用考古的方法,挖出了埋在地下的八块石碑。这八块石碑被三晋文化研究会编进《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浮山县卷》。碑文显示,此庙系明万历九年所建。同时,挖出了当年八路军在庙里制造炸药的碾盘底座,找到了八路军兵工厂的位置。
郝永贵把考察收集来的资料编成书绘出图向社会广泛发放,这一下惊动了临汾市文化界很多人士,纷纷向他介绍珍贵的历史情况。1938年浮山县决死三纵队抗日修枪所就在乌龙洞庙。当年在修抢所担任经理员的陈存忠之子陈英杰为他送来其父写的《忆浮山抗日修枪所的创建》历史资料。热爱浮山故土的知名人士盖丹收集浮山文物两万余件,其中就有乌龙洞庙兵工厂制造的地雷、手雷和九环大刀等几十件兵器,用实物印证了兵工厂就存在于乌龙洞庙的历史事实。
现在,郝永贵建议修复乌龙洞庙,建乌龙洞庙红色文化展示厅的设想,已引起浮山县三晋文化研究会领导的重视,郝永贵的设想曙光初现!
郝永贵回村帮助家乡建设美丽乡村的行动得到了乡村干部的高度评价。该村原村委会主任郭宝山说:“郝永贵回村之后,就和乡亲们打成一片,对村里工作全面支持。村里大大小小的事都离不开他,比如帮邻里收割玉米、刨土豆,还有村民的红白喜事,都有他的影子,他已成了村民的贴心人、主心骨。”寨圪塔乡副乡长康忠怀说:“郝永贵把军人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带回了村。他开荒种地,助人为乐,为村民办事,处处显现出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他大力支持村委会的工作,献计献策,表现出主人翁的敬业态度。他尽己所能挖掘被人遗忘的古迹乌龙洞庙的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有耐心,有毅力,在全乡广泛传闻。他是党员干部的好榜样。”
张崇发 张纪元 鲁光岱 王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