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特别报道

关公故里乡愁浓 常平村里不平常

  • 记者(左一)在常平村文化长廊聆听历史故事感受忠义精神。

  •   巍巍中条南风劲,粼粼盐池乡愁浓。
      多年来,“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因紧邻市区的便利交通,山水相依的宜居环境,关帝祖祠的文旅资源而游客云集、享誉海内外。
      如今,“乡村振兴战略试点村”——常平村文旅融合产业提档升级,建成宜居宜业和美新乡村:走进关羽家庙,聆听惟妙惟肖的历史故事;驻足“云兮故里”民俗酒店,寻觅温馨静谧的乡愁;漫步小吃步行街,享受城乡结合的八方美味;游览关帝影视城,体验历史人文结合的唯美……
      在常平村,赏历史文化、品特色美食、享休闲娱乐,可谓一站式体验满足多个愿望。

    擦亮文旅招牌
    壮大集体经济

      “从去年5月起,在市委、区委的指导和资金助力下,常平村‘两委’利用得天独厚的关公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村社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成立山西常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由常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全体村民出资入股,项目由村集体负责统筹,聘用职业经理人团队经营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统一包装、统一服装、统一标识、定点采购、合理定价。以此为突破口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特色美食、休闲娱乐、文创购物等三大业态,形成游常平、拜关公、赏美景、品美食的一站式旅游项目。”常平村党支部书记柳定稳介绍说。
      在常平家庙东侧、忠义街北侧的休闲广场,“常平味道”美食街人来人往,餐饮木屋、餐饮花车、休闲排档井然有序,舜帝烧饼、关公羊汤、稷山麻花……整条街全是地道的河东味道,还有相声剧场、国潮馆、文创店,街区还售卖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的土特产、手工艺品、文创产品等商品,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更为真切地感受关公文化,传承关公精神。目前游客逐渐增多,不少店面已经开业并有了收入。
      “前期不少村民参与了工程建设,为工程运送物料或者提供劳力,建成后物业运行等方面吸纳了全村200余人就业;同时吸纳村民在家门口开店创业,当地人占到街区商户总数的10%。”项目副总经理王鹏介绍说。
      走进云兮故里度假村,这是一个有着7个院落22间套房的民俗假日酒店,原生态的乡村田园风光与微风白云相映成趣,古色古香的建筑和葱翠茂雅的青竹相互映衬,安静惬意温暖舒适,瞬间感觉浮躁而紧张的内心被温柔清浅的时光抚慰和治愈。在酒店中央主题休闲区,台球厅、KTV、游戏机、棋牌室等娱乐设施和茶吧酒吧、时尚影院一应俱全,该酒店不仅成为常平村发展民宿产业、延伸旅游链条的新尝试,也成为盐湖区乡村振兴和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样板。
      目前,祭祀大道中轴线的规划建设和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东西、南北两条包含商铺、四合院的仿古步行街也建设完成,特色美食、休闲娱乐、文创购物、信俗祈福、文化展览等五大业态模式初具规模,新的发展业态将源源不断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活力,带动乡村振兴步入质的飞跃模式。

    营造生态宜居
    和美家园环境

      “结合常平村的情况,我们高质量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坚持清、拆、改、种、建五制并举,目前正在进行老村的污水管网改造,还将对残垣断壁房屋全部进行拆除平整,空闲院基进行统一绿化美化,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和提升基础设施功能。”解州镇政府杨雯雅介绍说。作为包村干部,她对旅游示范样板村的人居环境建设一丝不苟,和村干部一起,不分白天黑夜,随叫随到忙碌在施工一线。
      据介绍,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新家园,常平村奏响整治发展三部曲: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规划布局号召,在镇党委、镇政府领导下,全力打好“生态保护仗”,大力开展生态环保专项行动。确保耕地与生态环境统一,不断提高绿化面积,同时还开展了退耕还林工作,还林300余亩,目前全村森林覆盖率已达60%以上;同时对村内主要巷道进行绿化亮化,规范村民栽种瓜果、树木等行为,在全村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绿色发展理念。
      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打好“环境整治仗”。以垃圾清理、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全力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建立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确保环境治理有效、平稳、有序,在村内营造出干净整洁的浓厚氛围,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为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头阵;同时制定“一图、一表、一说明”的村庄规划编制,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规划建设忠义街景区、居民区等。
      通过大力建设新能源设施,全力打好“持续发展仗”。减少农村碳排放,在村“两委”规划实施下,全村共建设沼气池12个,铺设太阳能电池板约2000平方米;对整村的市政管网安装雨污分流等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目前正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通过多种宣传手段,鼓励和引导村民使用清洁能源,将生活生产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提升文化培根
    振奋精神铸魂

      在常平村里走一走,关帝祭祀广场、关公大戏台、农家书屋、道德讲堂、农廉查阅室、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一应俱全,布满文化气息,让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有了基础设施,村里积极鼓励和扶持乡土文化能人,重视培养民间文化传承人,壮大群众文艺队伍,增强群众文化创造活力,让群众“兴趣爱好有队伍、活动演出有场地、休闲娱乐有条件”;还定期开展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消夏晚会、农民趣味运动会等系列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增强村民简办婚丧嫁娶事宜、远离不良习俗的自觉性;大力弘扬关公忠义文化,打造了文化长廊,重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等,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培根铸魂。
      同时,以六位一体的德孝文化苑建设为平台,村里深入开展了“评选孝顺媳妇”“寻找盐湖最美家庭”“纪念关帝诞辰活动”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村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扶危济困、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的文明新风尚。常平村先后涌现出区十大孝顺媳妇张秀娃、运城市道德模范柳定稳、盐湖区“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唐灵巧等一大批德政楷模,也受到了中央、省、市、区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在乡村治理方面,借助村民对关公这一历史文化名人的尊崇与信仰,结合当地深厚的关公历史文化,着力激活关公文化中以“忠义”为先的思想内核,用关公文化和精神教育引导群众,强化村民敬畏之心,提高矛盾纠纷调处效率。充分发挥其教化民心、淳化民风的作用,探索建立适合农村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在此基础上,大力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择优聘请推动发展的贡献者、关公文化的践行者、维护稳定的参与者、热心调解的志愿者四类人群为“枫桥民调员”,建立了“网格管理、分级诊疗、分类化解、预防为主”三级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化解了多起长期、尖锐的邻里矛盾。
      “枫桥民调员充分参与到社会调解工作中,还肩负着社情民意收集汇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法律法规政策宣传等职责。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加大稳控力度、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会佰说。
      同时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举办特色小吃、家政、电子商务和餐饮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技能提升专业培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培训达到90%以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专业人才。

    本报记者张美丽

    专家点评

      “常平村里不平常”,这是一句挂在村民嘴边自夸的话,每个村民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都发自内心洋溢着自豪的神情。在我看来,常平村不平常的内涵在于:置身宜居宜业新图景,举目苍松翠绿、村庄清净整洁;感受以文彰旅新样板,历史人文兼具、时尚唯美丰富;体验高效治理和美新气象,文化气息浓郁、邻里和谐淳厚……
      具体到常平村的发展模式:突出传统文化名村的优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完善;以文化优势彰显旅游娱乐功能,带动村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乡村软环境治理方面,大力弘扬关公忠义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建成宜居宜业和美新乡村。
      顺应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常平村必将建成一个河东文化名村的榜样,一张三晋以文彰旅的名片,一个全省乡村产业和乡村治理的典范。

      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邵林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01期

    • 第2023-11-28期

    • 第2023-11-24期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17期

    • 第2023-11-10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3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