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亮点新闻

再回大泉山走“亲戚”

  • 记者一行再回大泉山见到郇桂英老人(左一),她分外高兴。本报记者金建强摄

  •   “闺女啊,你到村口打电话,我让老汉出去接你……”
      “我们现在不缺钱了,我再给你算算收入账……”
      从大泉山回来,耳边一直回响着郇桂英和钱巨老人的话,思绪飞扬感慨万千……
      2016年,作为山西农民报记者,我第一次走进阳高县大白登乡大泉山村住村采访,就住在了74岁的郇桂英老人家里,自此结缘结亲,彼此牵挂。
      68年前,大泉山在全国首创“八连环”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让万亩荒山披绿装。1955年,毛主席为大泉山水土保持治理经验文章修改标题为《看,大泉山变了样子》。大泉山村因其典型经验做法和长期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而成为阳高县的一面旗帜。郇桂英当年就是造林突击队的一员,又是妇女干部。
      郇桂英命运多舛,当年采访时,老伴钱巨因脑出血做了开颅手术,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儿媳妇因病去世,欠下十几万元的外债,留下了5岁的孙女由她抚养;二孙女罹患先天性心脏病,四处求医问药操碎了心,12岁时也不幸在她怀里离开人世……
      我永远难忘,2016年6月14日晚上,和郇桂英躺在炕上拉家常,老人给我讲起她家的变故,在寂静的山村深夜里,一波三折的苦楚故事,讲到伤心动情处,她嘤嘤的抽泣声,也让我忍不住跟着落泪。她还和我算起了精准扶贫政策下自家的收入账。但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这个柔弱的老人身上,那种面对困难的顽强乐观精神和对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的感恩之情,在寂静的山村深夜里闪闪发光……
      12月6日,记者一行再回大泉山,见到已经81岁的郇桂英和84岁的钱巨老人,俩人精神矍铄笑声爽朗,院里屋内整洁舒适,正屋墙上悬挂着一张时任市县主要领导来家里过年,坐在炕头上和他们唠嗑吃饭的照片。
      “闺女,还是得感谢党和政府,我们一年比一年老,可日子却一年比一年好。我再给你算算今年的收入账吧:我和老汉享受政府的低保将近1万元,领养老金3700多元,老汉身体现在也好多了,在村里的公益岗打扫卫生一年能挣 6000元,还有光伏分红2000多元,再加上孩子们逢年过节孝敬的钱,我俩的钱花也花不完……”
      “你再看看,我们吃的用的都不缺,这些都是新衣服……”老人带着我们院里屋内介绍着,还打开柜子让我们看。
      我掏出200元钱给老人,大爷说:“你再这样,以后就别来啦。”
      来来回回推推搡搡,我还是把钱硬给他们留下了。因为多年的相处,我们已成为“亲戚”。临走前,大爷还硬给我口袋里塞了一个大大的苹果。
      再到村里转转,大泉山村早已焕然一新,村里建起了林果菇生态复合经济示范基地,养殖产业也蒸蒸日上,集体有了收入,村民享受到了分红……
      本报8年住村采访,记者8年亲历和见证,一户普通的村民和一个平常村庄的故事,映射出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伟大时代变迁。

    本报记者张美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08期

    • 第2023-12-05期

    • 第2023-12-01期

    • 第2023-11-28期

    • 第2023-11-24期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17期

    • 第2023-11-10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