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亮点新闻

看,大泉山新时代又变了样

  • 大泉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   位于阳高县大白登镇的大泉山,被誉为“新中国水土保持第一山”“中国水保发祥地”。
      1955年11月,毛主席为介绍大泉山水土流失治理经验的文章,亲笔写下了139字的按语,并修改文章标题为《看,大泉山变了样子》。一时间,大泉山名噪四方,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一面旗帜。
      68年来,大泉山久久为功,持续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走出了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径。
      68年来,大泉山一直在变,但阳高县推进水土保持执着不变,这里正实现从水土流失治理“发源地”到“新高地”的跨越和提升。
      大雪时节,记者走进阳高县,切身感受到大泉山水土保持治理经验这座精神宝库,与时代同行迸发出的催人奋进、接续奋斗的力量。

    治山治坡治水,首创“八连环”模式

      大泉山距阳高县城12.5公里,最高海拔1031米,总面积18.37平方公里,山、沟、坡纵横交错,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山下大泉山村因毛主席批示而得名,也因毛主席批示而闻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泉山,山体裸露,水源奇缺,所辖8座大山、2条大沟、72条小沟,“山山和尚头,水土遍地流,谁见谁发愁”。
      因“天旱担不满锅,雨涝爬不上坡”而养不住人,大泉山村(原名西岭村)仅28户80多口人。贫困农民张凤林、高进才凭着一身胆、一股劲,领头自发地与荒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治山治坡治水的实践中,他们发明了鱼鳞坑,总结出了“治山必治水”“水是一条龙,先从顶上行,治下不治上,万事一场空”的土法理论,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攻,逐步将昔日的满目荒凉变为梯田层层、树木葱茏。
      新中国成立后,阳高县凝聚群众智慧,总结发展经验,摸索形成了“挖鱼鳞坑、修水平阶、建土谷坊、筑沟头埂、筑沟边埂、修引水渠、建沉沙池、建蓄水池”的水土流失治理“八连环”模式,一举实现了“土不下坡,水不出沟”“深沟变浅沟,宽沟变窄沟,陡坡变梯田”。
      山色变了,水土保住了,环境变好了,粮食生产就有了保障,更丰裕了一方百姓生活。
      大泉山的治理模式,为其他饱受水土流失困扰之地的治理与开发提供可鉴之策。由此,阳高县成为新中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的发源地。
      86岁的大泉山村老党员张有旺,曾是大泉山青年基本建设队的队长,亲身经历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他回忆道:“毛主席表扬我们之后,各地来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有国外的水保专家,也有国内各地的干部群众,每年能有上万名,县里还专门为此建立了接待站,我们当时更有干劲了!”

    绿色红色古色,今日大泉山又变了样

      1957年,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向大泉山授奖旗:“改造山区的榜样,大泉山变成了花果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有关专家评价大泉山为:永不褪色的水保典范、黄土地上的翡翠明珠。
      大泉山创造的是改造自然的业绩,铸就的是善待自然、尊重自然的灵魂。
      历史变迁,时空转移,如今的大泉山逐渐褪去当年的光环,不再被外界关注。但接力传承当年的精神,这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融入“三色”发展理念,为大泉山又注入新内涵。
      今天的大泉山绿水青山,已是省级森林公园。
      放眼远处的山坡上,层层梯田平展展;眼前的山坡下,水泥路面曲弯弯;错落有致的山沟里,如盖油松连成片。8座山都得到有效治理,18.37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森林覆盖率达93%。大泉山村的3642亩土地,除了800亩粮田外,植树绿化了1260亩,控制水土流失2800亩。
      在大泉山村,水土保持也带动了产业兴旺。
      过滤、吹瓶、罐装、封盖……阳高县大泉山水业有限公司车间内,山泉水经过十余道工序加工后,被包装成桶装水运往市场销售。“利用大泉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就地取用天然富硒水,生产桶装饮用水,每天能卖出300多桶。”公司负责人李爱春介绍。
      大泉山闻名,闻名在“绿”上。努力打造水土保持的新高地,接续写好新时代的“绿”文章,从“一五”到“十四五”,阳高县始终毫不放松抓好水土保持工作。截至2022年,全县水土流失治理747.0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73.8%,森林覆盖率28.6%。
      大泉山创造的是生态奇迹,塑造的是精神丰碑。
      如果说“绿色”是大泉山的底色,那么“红色”就是赓续大泉山精神的本色。
      走进今天的大泉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纪念馆,治理水土流失的历史恍如昨日。
      毛主席熠熠生辉的亲笔批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价值观;求实创新、求真务实、“三严三实”的优良作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一系列“红色宝藏”,让大泉山精神愈发弥坚、愈显珍贵。
      今天,这里既是阳高县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也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大泉山村配套建成了中心游园、民宿、休闲广场等设施,每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还先后被授予首批省级特色旅游名村、省级水利风景区、山西最美乡村等荣誉。
      让大泉山村人自豪的还因一个著名事件。
      据记载,大泉山又名白登山。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曾在此山被匈奴冒顿围困七天七夜,后谋士陈平使用计策,向冒顿的一个宠妃贿赂重金,说服冒顿撤兵,并与汉朝和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
      阳高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雪峰说,今天大泉山村人坚信上述事件就发生在这里,因为此地隶属于大白登镇。这为大泉山又增加了一色——古色。
      如今,行走在大泉山上,呼吸着森林里的新鲜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畅想当年白登之围的遗风,回味伟人的历史重托,突然觉得,这座默默无闻的小山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以绿色书写治理新篇,以红色塑造旅游品牌,以古色赋能文化底蕴,今日大泉山真的又变了样!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08期

    • 第2023-12-05期

    • 第2023-12-01期

    • 第2023-11-28期

    • 第2023-11-24期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17期

    • 第2023-11-10期

    • 第2023-11-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