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场:做好保温防冻 确保饲养安全
近日,山西受强冷空气影响,大范围降雪,气温急剧下降,持续走低,造成奶牛、肉牛中度重度冷应激,导致牛免疫力降低、生产性能下降、繁殖机能减退、消化机能紊乱;路面结冰,湿滑造成牛只摔倒,发生骨折、母牛流产等情况;也偶发暴雪导致牛舍倒塌等事故,给奶牛、肉牛养殖业造成较大影响,以下防范技术措施,供养殖场(户)借鉴。
一、加强青贮饲料等高水分粗饲料管理
青贮饲料、高湿玉米等取用要做到现取现喂,以防结冰,取料后可用毛毡覆盖,做好保温防冻。豆腐渣、啤酒糟、胡萝卜、白酒糟等多汁饲料,可存放于室内饲料库,做好防冻和缓冻工作。切忌使用冰冻饲料饲喂牛只。
二、饮水温度管理
保证清洁、充足的饮水,成年牛水温应在10℃-15℃,犊牛饮水温度应在35℃左右。建议使用恒温饮水槽,并做好饮水槽电加热功能的排查、检修。保证饮水清洁,做好水槽周围环境的维护,避免冬季结冰。
三、加强犊牛和分娩母牛管理
犊牛和分娩母牛应饲养在封闭圈舍中,可采用管道负压通风或在正午气温较高时,适时开窗通风。要保证产房温度,新产母牛稻草厚度超过15cm。犊牛可穿戴马甲,新生犊牛可使用辅助加热设施,避免发生犊牛感冒、肺炎和消化不良性腹泻以及其他并发症。
四、调整日粮配方、提高能量供给
持续低温,要及时调整日粮营养成分和采食量,以满足牛冬季维持需要。可增加5%左右精料供给量,提高能量浓度。寒冷季节牛易缺乏维生素A和维生素E,可提高用量。TMR的含水量调整到45%,并要做到少添、勤添,以防冻结。
五、加强奶厅管理
奶牛养殖应保证奶厅供暖,延长奶厅设备后冲洗抽空时间,将管道残水抽净,清洗后检查设备易结冰部位,如有残留水则进行人工排水排污;冬季禁止以水冲洗乳房,保持奶牛乳房干燥,使用防冻药浴液,乳房肿胀的新产牛更容易乳头龟裂,需要格外关注。挤奶厅和牛舍距离较远及转运通道温度过低的,可暂时使用乳罩,以防止奶牛乳头冻伤。
如果发生冻疮,应及时处理。发生在乳房、奶头、耳鼻、阴部的冻疮,不能用热水浸泡或火烤,在血管没有恢复前易发生坏死。对冻疮可常用酒精棉球轻轻揉擦,擦至皮肤稍红即可,以活血化瘀。如已溃烂,可去掉坏死部位,消毒后抹上冻疮膏保温,防止热量散失。同时需注意牛舍和牛冻伤部位的保暖,防止再冻。
六、加固圈舍,加强管理
对牛舍、干草棚、精料库等建筑设施进行全面巡查,对存在隐患设施做好加固,防止发生坍塌事故。及时清理积雪,减少牛舍等建筑设施承重,防止被暴雪压塌造成人畜伤害。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圈舍立即停止使用,尽快转出人员及牛只。对屋顶严重积雪的,降雪后,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清理。
开放式圈舍可使用彩钢板或卷帘在迎风面进行遮挡。牛舍迎风面的门窗和墙缝堵严,防止贼风侵袭。圈舍内要及时清理污水,避免结冰。
检查供水、供电设备及电路。排查牛场的生产及照明用电线路,防止在暴雪发生过程中出现漏电、触电。对暴露在外的给水管道、水龙头,冬前要进行防冻包裹处理,对于可以暂停使用的供水管道可暂时关停。
场区内道路及时清雪除冰,特别是坡道处,可铺设防滑垫,保证人员车辆安全。
山西省现代农业牛产业技术体系 郭刚 王聪
羊场:做好饲养管理 保暖防寒防病
12月9日-15日,山西出现两次强降雪和大幅降温天气,给养羊生产带来诸多不便,此时如饲养管理措施不到位,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此,山西省现代农业羊产业技术体系组织专家针对性地制订了4项应急饲养管理措施,以供广大养羊场(户)参考。
1、及时维护圈舍及辅助设施
及时检查修缮羊舍屋顶、加固墙体,防止漏风漏雪,提高羊舍抗风雪的能力;及时清理屋顶和运动场积雪,防止屋顶垮塌和运动场积水;及时关停裸露在外的供水设施,防止水管冻裂。
2、做好防寒保暖和通风
及时用棉帘等封堵门窗,提高圈舍防寒保温性能;在羊舍中适当增加干净垫料、垫草,缓减寒冷地面对羊只的危害;对刚剪毛的育肥羊舍和产羔母羊舍,要增加必要的供暖设施设备,使圈舍温度尽量保持在0℃以上。及时清理粪便,保持舍内清洁干燥;舍外温度较高时(中午时分),及时开启门窗通风,排出舍内有害气体。
3、做好抗寒饲养管理
适当增加精饲料中能量饲料的比例(20%左右)和精饲料的饲喂量(10%~20%),适当增加多维等抗应激添加剂和黄芪多糖等免疫活性物质,提高羊只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适当减少粗饲料中青贮饲料的饲喂比例和饲喂量(30%左右),相应增加干草的饲喂比例和饲喂量,适当增加饲喂次数(1~2次),减少每次饲喂量;每次饲喂和饮水前,注意清理饲槽中的剩余草料和水槽中的余水;防止饲草料发霉变质,禁止饲喂冰冻饲料、禁止饮用冰水。
4、做好寒冷降温易发病的防治
饲喂后要巡查羊舍,观察羊只采食情况,如发现因寒冷降温引发的群体感冒症状,可在饲料里添加清温败毒散缓减症状,对体温升高、症状较为严重的个体可肌肉注射降温、消炎药进行治疗(小柴胡+头孢等);如发现因寒冷降温引发拉稀症状的羊只,可肌肉注射庆大霉素进行治疗。
山西省现代农业羊产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