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酒光红琥珀,江色碧琉璃”“忽看不似水,一泊稀琉璃”……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赞美琉璃的。
美丽的器物自会有美丽的传说。传说琉璃的发现与古代越国名臣范蠡有关。当年,范蠡为越王监造王者之剑——越王勾践剑。在冶炼过程中发现了琉璃,因其色彩斑斓,十分罕见,便与铸成的宝剑一起献给了越王。越王把这一神奇的物质赐名为“蠡”,并将其又赏赐给了范蠡。后来范蠡将它打磨为首饰,赠予西施。西施赴吴时,伤心的泪水滴在“蠡”上,日久天长,人们发现首饰中似有泪光流动,故名为“流蠡”,后将其名讹传为“琉璃”,始用至今。但这个传说确实有几分道理。琉璃的确是在冶炼青铜器的过程中,由于使用石英砂作为辅料,在混合了草木灰之后,经高温熔化而产生的副产品。
“鹦哥”是鹦鹉的俗名。由于我从小喜爱绘画,所以对缤纷斑斓的色彩十分敏感。记得小时候在窑头村姨妈家玩耍时,看到她家正房堂屋桌上放着一对碧绿的琉璃“鹦哥”摆件,色泽艳丽,十分好看,我就想拿下来玩耍,姨妈不让,怕碰坏。也确实如此,“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姨妈说,“这是琉璃制品,一碰就会碎。”
说起这种琉璃“鹦哥”造型摆件,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乾隆四十五年,恰逢乾隆古稀大寿,宫内宫外各省各县官吏都在搜肠刮肚,想方设法寻找稀奇珍宝,贡贺皇上寿诞。其时,《四库全书》总编撰张玉书的后人张其昺正在河津任知县,也忙于四处搜罗古玩字画、地方特产,选择合适的贡品。由于他正准备续修《河津县志》,曾多次游览并熟知河津的历史文化遗迹,特别是樊村琉璃庙上光彩夺目的琉璃构件,属城西附近窑头村的吕氏琉璃工匠所制,就寻思到吕氏琉璃厂碰碰运气,看看有没有稀罕之物。
一日,他轻车简从,微服来到吕氏琉璃世家,吕家主人并不知他是“县令”,以为是普通客商,把他接待到客厅。张其昺进入客厅,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放在堂屋贡桌上的一对琉璃“鹦哥”摆件,全身绿色,鲜红嘴巴,晶莹碧亮,温润如玉,十分罕见。张其昺心想: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不正是我想要献给乾隆皇上古稀大寿的礼品吗!张其昺与吕氏主人寒暄几句后说,我要买你这对“鹦哥”。主人说,“这是我祖上传下来的旧物,不能卖,如果你需要,我给你另烧制。”张其昺说,“我多给你些银两,就要这对‘鹦哥’。”主人见张其昺非常心诚,求之心切,不好意思再坚持,就忍痛割爱让给了张其昺。
张其昺带回县衙后,当即把这对“鹦哥”精心包装,并把这对“鹦哥”赐名为“英明威武”,送到了山西巡抚那里。山西巡抚见此物精奇,而且命名寓意蕴含深刻,便亲自送往京城礼部。礼部在乾隆皇帝寿庆当日,呈献到乾隆面前,乾隆拿在手中反复把玩,爱不释手,非常欣赏,让人把这对“鹦哥”收藏到了“乾清宫”,还奖赏了山西巡抚。
乾隆四十七年,格格(乾隆最小的一位公主)出阁时,由于乾隆对这个小女儿格外宠爱,嫁妆丰厚,出嫁那天,再次问格格,“还需要什么?”格格说,“什么都不需要,就想要乾清宫里的那对琉璃‘鹦哥’。”乾隆皇帝自然爽快答应,送给格格作为嫁妆,并逗趣说,“愿你来年给我生个‘英俊强健,武功超群,出口成章,落笔成文’的小外孙!”
这一趣事,后来传到宫外,流布民间。此后,全国各地,特别是山西晋南一带,不仅是官宦人家,就连乡间百姓,嫁女时,也时兴要陪嫁一对琉璃“鹦哥”摆件,此种习俗一直风行至民国时期。河津吕氏琉璃厂的“鹦哥”摆件从此供不应求,吕氏琉璃也因此名传天下,久盛不衰。
河津的“吕氏琉璃”源远流长,奇迹屡出。琉璃有墨色、黑色、黄色、紫色、孔雀蓝色,其中,孔雀蓝色琉璃最为珍贵艳丽。由于其工艺复杂、烧制难度大,所以,琉璃用孔雀蓝釉绘制的作品极少,流传世间的也就十分罕见。加之孔雀蓝在“风水学”中是一种非常吉祥的颜色,它象征着幸福、宁静、平和、智慧和灵性。尤其是孔雀蓝的寓意与孔雀鸟有关:孔雀鸟是一种美丽而珍贵的鸟类,所以,孔雀蓝也暗示着富贵、荣誉和尊严。
中国的琉璃制作,历史甚古,它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明器发展而来,至北魏始用于建筑屋顶。此后,逐渐发展完善,到元、明、清,已遍及全国各地,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上极为醒目、又极富民族特色的装饰艺术构件。这些构件使得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繁复精美、流光溢彩,而且富丽堂皇、庄严大气。尤其是历代皇宫,琉璃成为不可或缺之物,为庄严气派的皇宫屋顶增光添彩。北京的故宫、沈阳的故宫屋顶上,更因为广布着这些琉璃构件,使其保持华贵精美、壮丽辉煌的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古寺庙、宫殿多用琉璃构件。宫殿更是有严格的形制规定。屋顶用的筒瓦、大脊、吻兽,垂脊上设的仙人走兽,山墙上做排水的沟滴,都有严格的色彩规制。
山西河津古时素称“鲁班之乡”,同时也是“灰陶琉璃之乡”。吕家是河津唯一祖辈相传的琉璃世家。吕家烧制琉璃选用钳子土,要经过粉碎、筛选、淘洗、炼泥、成型、晾干、素烧后,然后施以釉色。而且上釉用的颜料多是碾碎的金属矿物粉末,每一种颜色都是经过千百次实验的独特配方。再重新入窑“彩烧”,一般得花费二十多道工序才能烧制完成!
据传,吕氏“琉璃世家”祖先在一次研制琉璃器物时,釉料里面无意间重复用了“钴”,烧制出来的器物宝光四射,艳丽夺目,色泽犹如孔雀之羽。吕家便将其命名为“孔雀蓝”,这一秘方沿袭至今。
正因如此,元代建设芮城永乐宫时,其屋顶用“灰陶琉璃”构件全部由河津吕氏琉璃工匠烧制。(永乐宫因水患迁移至今新址时,同样由河津吕氏第七代传人吕鸿渐于1962年动工,至1964年11月竣工完成修复。)到了明成祖建北京故宫,乃至建沈阳故宫时,也都闻名调用河津吕氏琉璃工匠,为故宫各大殿烧制琉璃构件,尤其是凡用到“孔雀蓝”“鹦哥绿”釉色的构件、器物,必定责成河津吕氏工匠烧制。
碧琉璃瑞烟笼罩,为后人留下璀璨的文化瑰宝!
进入新千年,走进新时代,河津吕氏“琉璃世家”的灰陶琉璃工艺品,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更是风生水起,扬帆远航,不仅畅销全国,而且沿着“一带一路”远销十余个国家。吕氏祖传琉璃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河津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灰陶琉璃文化之乡”建功立勋,成为河津的一张亮丽名片。恰如当今唱红的一首歌:天下琉璃数山西,山西琉璃数河津,河津琉璃出窑头……
张桂禄 李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