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经济新闻

党建引领聚合力 乡村振兴谱新篇

盂县上社镇“三大经济”跑出发展“加速度”

  本报讯 去年以来,盂县上社镇党委、政府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引导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庭院村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依托沟域经济、合并村经济、旅游经济“三大经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跑出了“加速度”。
  上社镇位于县城北部,全镇辖22个行政村,其中8个脱贫村,2023年度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880.23元。
  党建引领发展沟域经济。镇党委、政府依托当地“山大、沟深、水丰、草茂”,按照“沟域经济”规划,瞄准“养殖小镇”新定位提出“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一产和三产融合发展,在徐峪沟、鹤山沟、大西沟等几条沟域,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生猪、禽类规模化养殖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全镇畜牧业迅猛发展。其中徐峪沟村辖胡家庄、中庄、上庄、刘家庄四个自然村。全村317户654人,耕地约2000亩,宜林地3187.5亩,是发展养殖业的天然牧场。由于土壤中含硒成分较高,种出的玉米、谷子农作物自身硒含量也高。几年前,徐峪沟村没有任何产业,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造血”功能不足。为突破发展瓶颈,该村把党建引领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规划占地纵深15公里现代化富硒种养循环农业养殖基地,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发展种养产业。截至2023年底,徐峪沟村肉牛存栏300余头。
  党建引领合并村融合经济。上社镇党委、政府全面推动肖家汇、徐峪沟和下社等合并村建强班子、整合要素、实现资源、资金、资产全融合,探索建立“党支部主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合作社运营”,深入探索“合村并镇”后合并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以土地流转获租金、小额贷款筹本金、参与务工发薪金、入股合作赚股金的“四金模式”为合作框架,通过资源、资金、资产的“三资”融合,实现村集体、村民双赢目标,让村集体与群众结成利益共同体,推动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加速壮大。肖家汇村由6个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专业合作社10个,其中养殖类4个、农机类1个、种植类3个、林业合作社1个、光伏合作社1个。2015年至今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15.4万元,先后建设完成了两期3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玉露香梨种植、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服务等经营性产业项目和村容村貌亮化、饮水管道建设、玉露香梨灌溉(含农田灌溉和村民生活用水)三个公益性产业项目。按照政策要求,光伏产业2023年收益分配6.5万元(固定公益性岗位、临时公益岗位、奖补)涉及98人次。近段时间,肖家汇村集体产业项目食品加工厂建成投产,整个厂区占地4000平方米,包括月饼加工区、核桃油加工区和两个果蔬大棚,目前,已建成投产。
  党建引领发展旅游经济。上社镇位于盂县北部,这里群山环抱,三河贯穿,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该镇坚持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发挥“红色力量”在治理中的作用,守护“绿色家园”。在龙华河流域的龙门汖、徐峪沟、中社等11个村,打造由风坡山抗战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社镇抗战记忆展厅、盂县社会发展纪实图片展、乡村文化记忆馆、“红大娘”抗战教育基地等连接而成的生态休闲旅游廊带,发展龙华河水库生态观光、垂钓采摘体验、情汖沟生态游、自然景观游等新业态;同时,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6个村,建设特色农产品展销基地、富硒种养基地、乡村文化记忆馆,发展特色民宿游,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带”,带动本地农民发展农家乐、观光园、采摘园、民宿等,促进农民就业和增加经营性收入。去年,全镇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给农民带来20多万元收入。同时,积极引入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与政府共同发展乡村旅游,并注重村民权益保护和企业开发积极性的平衡。在有条件的各村发展田园综合体、康养小镇、特色小镇等,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获得财产性收入,同时安置200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梁贵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19期

  • 第2024-01-16期

  • 第2024-01-12期

  • 第2024-01-09期

  • 第2024-01-05期

  • 第2023-12-29期

  • 第2023-12-26期

  • 第2023-12-22期

  • 第2023-12-19期

  • 第2023-12-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