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春播在即,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大同综合试验站已提早开始筹备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培训,为今年的食用豆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据了解,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大同综合试验站以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为依托,多年来在试验站站长邢宝龙研究员的带领下,科研人员在品种选育、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服务县域经济和应急咨询服务等方面都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晋西北食用豆产业发展需求,2023年试验站开展了新品种(系)联合鉴定试验,包括绿豆品种(系)、芸豆品种(系)、小豆品种(系)、豌豆干籽粒组和鲜食组新品种(系)等共100余个,为晋北地区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育种岗位专家提供了多份异地鉴定试验报告,从中筛选出了适合晋北地区生产和加工需要的绿豆品种(系)、小豆品种(系)、芸豆品种(系)、豌豆干籽粒组新品系等13个。
试验站对资源圃的657份绿豆、小豆、芸豆、豌豆、豇豆资源进一步进行鉴定、筛选;配合岗位专家对50份绿豆和32份芸豆栽培品种种子进行了田间检测;开展了592份食用豆普查资源的繁种工作,按要求完成了整个生育期的性状调查和数据采集整理,对部分种子进行了种质资源入库及登记;对同绿5号等72份绿豆资源进行了接种根瘤菌实验。
2023年试验站将绿豆新品种同绿6号、红芸豆新品种同芸3号、豌豆新品种同豌8号等品种转让,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重大关键技术省时省工提升效益
试验站开展了多项食用豆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在阳高县、云州区等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示范推广的绿豆轻简高效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涵盖了覆膜机播种技术、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病虫草害防控技术、分段机收技术等,选用优质高产且适宜机械化栽培的绿豆新品种,该项技术对于减少劳动力投入、提升绿豆生产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试验站还在高寒所毛家皂试验基地建立试验田50多亩,开展了绿豆、芸豆、小豆多项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试验站与云州区新三农农牧专业合作社合作,示范绿豆膜下滴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田,为该示范基地提供了优良绿豆品种晋绿9号和相关农资,并提供了绿豆播种机、中耕机、收获机等农机,实现了绿豆全程机械化种植。
针对红芸豆主产区优良品种少、栽培技术水平低等问题,试验站与天镇通航粮贸有限公司联合在天镇县赵家沟乡柳子堡村开展了红芸豆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工作,建立了同芸1号芸豆节本增效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田,通过加大科研扶持力度、全程技术培训服务、免费发放种子、地膜等农资,惠及当地企业和农户。
试验站与阳高县古城镇、合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科企联合,示范了千亩幼龄果树套种富含高功效成分绿豆高效栽培技术,为企业选育并提供富含高功效成分牡荆素、异牡荆素的同绿6号绿豆新品种,以及配套艺机一体化栽培技术集成,协助企业共建科技示范园,企业对绿豆高功效成分进行加工利用。
试验站集成的山西红小豆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被山西省农业农村厅遴选为2023年主推技术,该技术省时省工,深受农民欢迎,示范推广取得显著效果;试验站还颁布实施了大同市地方标准《黄花套种绿豆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高效服务企业和县域经济
大同综合试验站依托科研项目发挥技术优势,因地制宜,广泛开展企业合作服务县域经济,通过示范田创建,构建了“科研平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对食用豆产业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食用豆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山西食用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试验站还在浑源县沙圪坨镇建立红芸豆新品种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基地,在右玉县李达窑乡建立豌豆新品种机械化条播技术基地,在右玉县高家堡乡金家花板村建立芸豆新品种机械化条播技术基地等。
试验站在云州区通过核心示范田,辐射周边县市推广绿豆新技术2.5万亩,增产绿豆37.5万公斤,增加经济收入300万元;在天镇县建立的示范基地,推广面积1500余亩,每亩节本增效200元以上,增加经济效益30万元以上,并辐射带动5个乡镇15个村种植红芸豆1.8万多亩。
2023年试验站在大同市5个基地组织现场观摩和技术指导20余次,培训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种植大户、企业人员等1000余人次。对食用豆种植、加工大户和商贸企业开展产业需求调研与技术咨询,确保用户在第一时间得到生产技术问题的及时解答;在生产关键时期和极端天气进行针对性技术指导,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本报记者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