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仓啊!天仓!祈愿这大地五谷丰登,祈愿这九州国泰民安”。正月廿五,沁源县聪子峪乡水峪村村民们平整好村中心的一块开阔地,摆起九曲黄河阵,搭起熊熊旺火,用草木灰在黄土地上画好“粮仓”填入五谷,对着松山清流焚香叩首......用代代传承的古老仪式,拉开“填仓节”的序幕。
“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在我国北方地区填仓节是旧历正月的最后一个节日。如果说“腊八”是春节的序幕,那么填仓节就是春节的尾声。填仓节在我国历史悠久,宋代便有记载。这是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因为“填仓节”中的“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这个节日,还有大小之分,俗称老填仓还有小填仓,农历的正月二十是小填仓,正月廿五为老填仓,但“老填仓”节比“小填仓”节要更隆重。
“隔壁的伏贵村过得是‘小填仓’,我们水峪村过得是‘老填仓’。这一节日已经传承了几百年,不能在我们手里搞丢了搞淡了。”村党支部书记雷军威对记者说。近年来,水峪村在村“两委”班子带领下,产业兴、面貌新、人心齐,填仓节也越闹越红火。
“腰包”鼓底气足
扭起秧歌庆丰收
“水峪的山来,水峪的水,水峪的资源是数不清。下有矿产,上有林,产业腾飞带乡亲。”祭拜仪式结束后,欢庆队伍从村委广场出发,敲锣打鼓绕村表演。打头的就是俗称“挑高”,又称伞头秧歌的民俗表演。这项演出可谓是水峪村的王牌节目,传承人雷春怀是沁源县赫赫有名的“民间艺人”。他今年68岁,没上过什么学,靠着代代相传,和潜心专研,随口便能根据当时情景,用方言编一段顺口溜,唱一段吉祥话。雷春怀潇洒地将手铃拿到耳畔一摇,行进的队伍停下了脚步,左右“助理”将黄伞一遮,他稍做思考,便唱出了那段发自肺腑的心声。
雷春怀既是民俗传承人,也是村里的养殖大户之一。他家的羊圈里,400只黑山羊活蹦乱跳,饮山泉,吃秸秆,成了走入城市的乡土美味和特色“珍馐”。和雷春怀一样,村里的几个养殖户靠着养羊口袋越来越鼓,盖起了新院子,买上了小汽车,还吸纳村里的脱贫户在羊场打零工。为了扶持养殖户的“羊事业”,村“两委”帮忙扩建羊圈,改善养殖设施,使其成了村里的一个特色产业。
“哐哐啋,哐哐啋”,“挑高”之后跟着的是传统的“迎亲”表演,因为水峪村80%以上的居民都姓雷,所以方阵里举起了“雷府迎亲”的告牌。轿子里娇滴滴的“新娘”描眉画眼,轿外的“新郎”披红挂彩手舞足蹈,吹奏手鼓足腮帮用劲儿吹,气氛炸裂。“这是水峪村幸福生活的外化表现,家家户户谷满瓮,粮满仓。集体种植的中药材,也将在今年收获,为全村‘添’财。”70岁的村民雷李义,跟着欢庆队伍凑热闹,拍着手向记者吐露着心声。他育有四个孩子,早些年生活过得紧巴巴,种好粮食是一家的安身之本,立命之源,口粮地加上拓荒地,他家种着八亩庄稼。现在村里有了耕作机械,种粮的苦头小了,还有科技服务队进行指导,收成也好了。村里“两委”班子“上任”后,将撂荒的土地利用起来了,200余亩的党参种植项目,有望为村里增加30万元的收入。
“集体收入有了进项,村里的发展就有了支撑,村民的收入也就有了保障。”抬轿杆的村民王东,趁着演出的间隙,抹抹头上的汗水,坐在路旁的石头上,向记者高兴地打开了话匣子。“水峪村是个‘聚宝盆’,矿产资源丰富,且道路纵横、交通发达。黄土坡集团鑫益煤业有限公司离村只有一里路,为了服务过境司机,村里引进山西通浩宇集团有限公司修建了停车场、‘服务区’,还成立了‘货物运输合作社’将村内运输车辆集中管理、统一调配,通过与企业签订合同,带动村民增收就业。现在村民有的搞起了‘农家乐’,有的开起了维修站,像我则跑起了大货车。”
生态好环境优
划着旱船村里游
“咱们水峪好风景,山环水绕像龙形。村容村貌变了样,家家户户‘小洋房’。”雷春怀边走边唱,脚下的鞭炮声声作响,欢呼声、叫好声应者如云。欢庆的队伍沿着宽阔的通村路,走进整洁的小村巷,两旁的“小二楼”在挺起村庄“高”度的同时,也全景式“俯瞰”着红火热闹。自媒体达人“乡村小周”爬上沿巷的“小二楼”,用抖音视频现场直播。
远在千里之外的村民雷王辉,隔着屏幕在线观看欢庆表演,他敏锐地发现嫁出去的姐姐雷晓晶正划着旱船,在村巷里蹁跹起舞……沿途的村户则“近水楼台先得月”,大开院门全家老少站在整洁的庭院里,接受欢庆的喜悦和祝福。“现在生活好啦,村‘两委’对房屋进行了改造,自来水管网、污水管网也进了户,家家盖起了‘小二楼’、户户用上了卫生厕所。”村民雷灵庆站在院门口,掰着指头向记者讲述家里生活的新变化。原来他家的院墙是土墙坯、房顶是“烂”房顶,现在院墙用砖重砌,房顶也换成了瓦顶。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以前的茅房遮挡墙壁就1米高,到了夏天苍蝇乱飞,现在厕改了干净了、卫生了。
穿过村巷,欢庆的队伍,沿着河渠继续前行。但见山环水绕,油松森森。村党支部副书记雷礼强对记者说:“水峪村四面环山,九股泉水环绕,森林覆盖率达85%,华北豹、褐马鸡等国家保护动物在此栖息。为了守护‘绿水青山’,村‘两委’带领村民植树700余株,绿化靠山片区60余亩,清理河道两公里,清理淤泥垃圾10余处。如今整个村子,呈现山美水美的新图景。”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带队表演者雷小丽划着旱船,唱起了“游河湾”:无事出正东,河湾去散心,船里坐着个大家家女,身穿十段锦......
欢庆的队伍,绕着村子转,在老村的石孔门楼前停下了脚步。这是一孔历经沧桑的古建,它将整个村子一分为二。石孔门楼内,青砖灰瓦,古香古色。石孔门楼外,小楼迭起,气象万千。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织,记忆与现实在这里交汇。老人们回忆说,原先村里闹红火,在老村里游街,在老村外唱戏。现在村民搬了出来,但依旧在想方设法保护老村的原貌,希冀着有一天,能招商引资将其开发出来。成为乡村记忆馆,供游客参观。阳光的照射下,石孔门内的老村愈显古朴悠远。石孔门外,水峪儿女们载歌载舞,向其致敬,谱写新篇。石孔无言,但门楼上题着一行字,走近一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治理强民风正
齐心协力摆龙头
“‘两委’班子是真英明,带领全村奔振兴。邻里关系是特别好,齐心协力向前行。”雷春怀手铃一摇,欢庆队伍安静了下来,一曲唱罢,瞬间掌声雷鸣。掌声的背后,是村民对这届村‘两委’班子的认可,他们当中有连任的、有年轻知识分子还有退役归来的“兵支书”,上任以来招商引资兴产业、改善人居补短板,村里的老弱病残孤寡等弱势群体也得到了救助。
70岁的雷兆龙鼓掌鼓得热烈,他在“日间照料中心”里,吃饺子、包子、排骨、大米,天天不重样,一天只花一块钱。每天餐前志愿者雷小丽领着老人们,唱红歌,做手指操,心情舒畅,胃口大开。10岁的姚起瑞站在欢庆的队伍里,上下摇动“雷府迎亲”告牌,狠狠点头,他早些年母亲去世,去年顶梁柱父亲也离开了人世。村“两委”帮助他料理了父亲的后事,办理了“监测户”手续,并将其安置到县城北园小学上学。30岁的残疾人雷佳佳,腿脚不便,看着直播视频,默默地为村“两委”点了个红心。在村“两委”的关心下,他享受了低保,乡镇医院定期来家里为他做检查。考虑到他家困难,还将其父亲安排在村里的“防火亭”工作,每月领到了1500元的工资……
村民雷文玉向记者表示村里的公共服务很贴心:“想了解政策,请教村里的‘宣传队’;文娱活动请教村里的‘文化队’;种植养殖请教村里的‘科技队’;孙辈作业请教村里的‘教育队’;邻里关系紧张还可以去‘矛盾解纷工作室’。可以说村里方方面面工作做得都很到位。”
“村民满意了,人心就齐了,闹红火的劲儿也就大了。”村党支部副书记雷礼强,一边说一边现场维持着秩序。村里的压轴节目舞龙表演开始了。两条“游龙”红绿相交,代表红红火火,风调雨顺。村民雷兆龙对记者说:“舞龙表演已经在水峪村传承了四百年,咱的龙是纯手工制作,龙的骨架最早用柳条编制,后来改进成了竹片。龙的眼睛和龙珠,原先用羊油草捻点亮,现在换成了LED激光电筒。龙衣原先采用麻布,现在用洋布,至于上面的龙鳞,代代相传手工绘制,红纹绿片的是水龙,绿纹红片代表火龙。”噼里啪啦的鞭炮引路,荡起的白烟好似缭绕的云雾,龙腾盛世,人们澎湃的心潮也到达了嗨点。雷兆龙年轻的时候,是欢庆队伍的主力,现在老了“闹”不动了,指挥着年轻的后生晚辈,辗转腾挪,上下翻飞。
四百年光阴沧海桑田,水峪人迈着厚重的步伐,从历史的硝烟中,走进了新时代;从旭日初升,“闹”到了月儿高悬。彩灯亮了,旺火着了,锣鼓响了,村里的年轻人跳着欢乐的舞蹈绕村而行。突然有村民提议,雷军威书记,来一段!几个年轻人拉着雷书记走进了欢庆的队伍,摇起红扇子,扭起秧歌步,面朝着众乡亲,雷书记亮出了绝活。欢乐的人潮,顿时传来了幸福的“涛声”……
本报记者柳飞 通讯员雷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