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看露天电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共有的记忆。那时候,看露天电影是大部分单位职工和家属的主要娱乐形式,可以说露天电影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心灵慰藉,和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以及新奇的故事和精彩的世界。
在那个年代,看露天电影一般由厂里出资包场,一个月放映1-2场,多的时候每星期都有,看电影就成了我们共同盼望的日子。特别是年轻人和孩子们,不仅在我们砖厂看露天电影,有时还跑到邻村去看。
那时,电影无疑成了最令人渴望的精神大餐,那种心情可以与过年相媲美。往往电影片还在回厂的路上,我们就急切地去厂工会打听放什么电影,然后嚷嚷着跑回大院里第一时间将消息发布出去。厂里随后贴出海报,再用大喇叭广播,如此便家喻户晓了。人们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奔走相告。
放电影要选一个空旷的场地,有时在我们砖厂办公室北边的露天剧场,有时在篮球场,也有时在小卖部的东面路上,冬天时也有在职工大食堂里看电影。放电影时,老院子的人几乎倾巢出动,周围大小井峪村似乎来的人也不少。
太阳还没落山,放映人员就忙活着选择场地,架设银幕。其间还有一些人在忙活着,那就是老院的孩子们,他们迫不及待地从家里搬来大小凳子抢占最佳位置。这天晚饭家家吃得都比较早,男女老少陆续走出家门,左邻右舍互相打着招呼,一同享受难得的精神盛宴。
夜幕降临,放映场上已是人声鼎沸。银幕前挤满了人,放映员在架机接线、对光试声。那束从放映机里射出的光芒投向银幕时,感觉就是世界上最明亮最幸福的光芒了,我们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也有个别顽皮的孩子,冷不防站到凳子上朝射着强光的镜头做个鬼脸。或是将一双小手伸向头顶那束亮光,顿时,银幕上就舞动起一个不停变幻着造型的手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电影正式开演了,圆形的片盘带动着胶片吱吱地转动着,当电影制片厂的厂徽伴着激昂的音乐展现在银幕上的那一刻,真是激动人心啊。当栩栩如生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银幕上时,刚才还嬉笑疯闹的孩子们立时瞪大眼睛,仰着脸跟着引人入胜的情节悄然无声了。
夏日的夜晚,微风吹来,缕缕送爽,人们的心绪随着电影的情节,逐渐进入角色。悲伤处叹息落泪,欣喜处放声大笑,着急处跺跺脚,动人处鼓鼓掌,情感被精彩的故事撩拨得起伏跌宕。
放电影时,总会有孩子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大人会给他们盖上一件衣服,直到电影结束后才会叫醒他们。不论影片是否精彩,总有影终人散的时候,随着银幕上演员表陆续呈现,人们会不约而同站起来,乘着月色意犹未尽地回家,但大家的思绪仍沉浸在电影的情节里,有的还哼唱着电影插曲,晃晃悠悠地往家走去。
那时看电影前,一般都会先放一个《新闻简报》或是一部科教片。《新闻简报》的内容大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或是全国各地学大庆、学大寨的先进典型等。人们认识国家领导人的容貌,主要是通过看《新闻简报》这一途径。我们砖厂的露天电影一年四季不停歇,那时,人们是不会挑剔影片内容的,所有的老少妇孺,喜好都变得出奇的一致。即便是“样板戏”电影,我们依然看得津津有味。有时候电影的插曲比它的人物、故事更吸引人,也更有生命力。多少年过去了有些电影情节你可能模糊不清,可其中的插曲却至今耳熟能详。像《闪闪的红星》中的插曲“映山红”,《英雄儿女》中的主题歌“英雄赞歌”,至今久唱不衰。影片中王成跃出战壕,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后拉燃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勇形象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上甘岭精神曾感染和鼓舞了新中国几代人,片中配以郭兰英演唱的歌曲“我的祖国”,那质朴优美、情真意切的歌声让所有人潸然泪下;《地道战》《地雷战》则让人遐想无限……
其实电影本身就是一首歌。你可能没有看过《冰山上的来客》等电影,但你一定会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唱支山歌给党听”“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红星照我去战斗”等脍炙人口的好歌,这些电影中的插曲是我国电影史上的宝贵财富,堪称经典。
露天电影,除了给我们这代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齐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