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美丽)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省农机化部署暨业务培训会上获悉,2023年我省农机部门不断强化机械化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使命担当,取得“两突破、两提升、一稳定”好成绩,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803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6.1%,全省农机服务收入达到87亿元。
“两突破”:一是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取得较大突破。全面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兑付了中央及省级资金6.21亿元,资金总量较上年增加50.9%,扶持6.13万户农户购置7.53万台(套)机具,超额完成目标任务,获得农业农村部绩效考评优秀;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803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保有量17.9万台。畜牧、设施、林果、农产品初加工等机械量质齐增;高端智能化农机装备占比持续提高,北斗导航智能监测终端突破3.4万台。二是农机作业水平取得较大突破。精心组织指导农机常规作业、跨区作业、应急作业,完成应急作业188.8万亩、烘干粮食55.4万吨;实施有机旱作机艺融合工程,落实优质杂粮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补助16万亩。完成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1.19万亩、辐射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具保障率超过100%;组织小麦、玉米机收减损大比武90余场,在10个县开展机收损失监测,小麦、玉米综合机收损失率分别较上年降低0.07和0.08个百分点。去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6.1%,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3.3%、88.0%、74.7%,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业、畜牧业等机械化率分别达到47.5%、38.2%、36.8%。
“两提升”:一是农机科技创新应用能力提升。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扶持16种急需适用机具研发制造,样机全部“亮相”,进入熟化定型阶段;推广单粒(精密)播种机5400台、激光及卫星平地机械44台、高效低损联合收割机4784台;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4个、非粮类机械化示范点24个,初加工机械化示范点21个;文水、新绛等6县(市)列入第一批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名单。临汾无人机植保飞防技术、侯马地黄和闻喜柴胡机械化生产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举办了第八届农博会现代农机装备展等各类新技术新机具现场会161场。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新认定省级农机示范合作社30个、机械化示范家庭农场20个、农机示范大户20个。新建农机化新型经营主体提档升级试点18个;成功举办第八届农机操作手和第四届植保无人机大赛,培训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和农机操作手900人次;去年,全省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户分别达到4625个、51.1万个,乡村农机从业人员70.4万人。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2777个、农机大户7万户;全省农机服务收入达到87亿元,其中农机作业服务收入达到62.2亿元。
“一稳定”是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去年全省办理农机监理牌证业务7.5余万件,其中新注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 13655 台、检验31106台,新训新考驾驶员7144名;抽查检查63家农机企业,排查风险隐患290项,全部整改到位;培训考核300名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组织农机事故处置应急演练16场。繁峙县、古县、永济市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顺利通过省级农机鉴定资质复评审,全年核发农机推广鉴定证书122张,完成国推、省推鉴定208项;参与制修订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2项、推广鉴定大纲11项,承办了全国“农机3·15”消费者权益日主会场活动。组织完成了120台在用的玉米联合收割机质量调查报告。
据介绍,预计2024年我省农机总动力将突破184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达到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