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美丽)近年来,山西省现代农业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每年深入基地开展技术培训、科普服务上百次,针对实际问题精准开展技术服务与培训,因地制宜提出解决措施;通过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持续开展饲用小黑麦加工关键技术、旱作生态草牧业关键技术、麦后复播青贮玉米技术、麦后复播饲用大豆+青贮玉米套种技术、重要乡土草资源收集挖掘、退化草地修复等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深入开展“南北互补、粮草兼顾、农牧循环”技术和模式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牧草体系专家组联合攻关,取得饲用小黑麦从种到收到利用的技术突破,并建成了饲用小黑麦品种区域试验基地。筛选出3个适宜的主要推广品种;建成饲用小黑麦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应用水肥耦合技术提高水肥利用效率33.3%;应用机械化收获技术使饲用小黑麦干草收获时间缩短0.5天,干草收获损失减少3.2%;替代燕麦干草饲喂奶牛每吨饲料成本降低约500元。种植效益提升12%、种植加工示范基地经济效益提升10%。
在集成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牧草体系集中优势科研力量,打造出3个高产示范基地,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在清徐示范推广饲用小黑麦3万亩,亩均增收400元,种植加工示范基地经济效益提升10%;在晋南地区麦后复播青贮玉米深松密植技术示范推广面积1.5万亩,其中核心示范点400亩,亩产青贮饲料3.0吨以上;在晋北地区建立放牧草地低扰动修复与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1-2套,建成千亩示范区1个,放牧退化草地修复成功率达到90%以上,草地生产力提升1-2倍,土壤紧实度降低10%,土壤有机质提升10%以上,草地亩生产力维持在150公斤以上。
2023年,牧草体系在大同市云州区顺民黄花种植专业合作社黄花种植基地,推广与示范黄花茎叶饲草化利用技术500亩,混合青贮样品成功率达到98%以上,实现每亩增收450元以上;在大同市牧友恒泰推广基于复合益生菌技术的玉米秸秆转化工艺,青贮样品的成功率可达到95%以上,初步得到了生产企业的认可和推广,每吨可实现节本增效380元;在山阴县建立草畜一体化+粪污还田核心技术高标准示范田,化肥使用量减少25%,饲草亩增产10%以上,亩增收150元以上,牛场粪污利用率提高5%。
针对每年春季我省强降温和雨雪天气,牧草体系及时发布《春季强降温雨雪天气饲用小黑麦管理技术要点》;编制奶牛饲用小黑麦干草替代燕麦干草核心技术示范制定本方案;编制黄花茎叶与紫花苜蓿、青贮玉米混合青贮技术方案;编制饲用大豆和玉米间作播种技术方案;针对朔州平鲁区万亩苜蓿人工草地多年连作病毒问题,专家组通过实地试验并编制晋北山区旱作饲草轮作倒茬技术解决方案;制定了饲草种子扩繁和盐碱化草地改良修复技术方案。
牧草体系2023年召开了第十二届现代生态学讲座会议、第五届草地生态与适应性管理学术研讨会等;组织了山西省饲用小黑麦高效生产技术示范现场观摩会、北方生态草牧业观摩及技术培训会等8(场)次,进一步提升学术和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