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襄汾县老干部局向全县离退休干部发出了以宣传弘扬好家风好家教为主题的“我的传家宝”征文活动,要求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自己的家风家教。
家风连着时代,时代呼唤着好家风。为此,把我家三代人读书的经历晒出来,与大家交流分享。
二十多年前的1997年和2002年,我的两个女儿先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那时候,虽然大学招生已从1990年的3%扩招到1997年的10%左右,但孩子能考上,人们还是很羡慕的。那时,亲朋好友在向我和孩子们祝贺时,不时询问教育孩子的“高招”,这也促使我不断回望自己的成长之路,总结自己在家教家风方面的经验。
家教是一个家庭兴衰的试金石,是解读一个家庭成长走向的文化密码;家风蕴藏着一家人的独特精神根脉,折射着一个时代赋予的文化自信。
读书,先从我自己做起
读书使我成长,成长靠的是读书。
我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是七年制,读完小学的书,“文革”就开始了,读高中也是两年。要知道那时期,由于“读书无用”论盛行,家里人不支持孩子读书,孩子们也无兴趣读书。说实话,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主动去上初、高中读书的。由于是我要去读书,不是要我去读书,在学校学习很是用功,特别是对语文课很有兴趣。因此,初、高中写的作文,老是受到表扬,总是让同学传阅或者在教室后张贴。正是因为这个特长,高中一毕业,就回村担任民办教师。要讲课就得备课,要备课就得找好多资料。所谓资料就是与字、词典以及相关书籍。根据工作要求,少读书都不行。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帮助村里写一些材料,偶尔把写好的材料写成通讯报道。就这样由民办教师借调到当时的公社任办公室文秘。
回顾自己从求学读初、高中到任教师,到公社,再到县广播站任记者、编辑、县委通讯组专职干事,再到后来加入党组织,任县广播电台台长、总编辑、县政府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兼《经济信息》报总编、县计生委副主任、县文联副主席,直至2014年底退休后,仍被任命为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包括至今仍担任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都是因为自己爱读书才被任用的。
一路走来,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和成长,带来的深切体会是靠自学,自学就是读书。读书充实了知识,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可以说,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知识是靠读书得来的。当我将《读书使我成长》的体会写成文章时,县《丁香文化》《临汾日报》、省《关心下一代》《山西日报》等媒体先后刊发。2016年,省中华魂读书活动组委会授予我“读书活动爱心奉献奖”。
现在,我的家中,多半空间是被书柜和书籍占据着。
读书,得从娃娃抓起
如果说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那么从小就培养孩子读书,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就逐步形成了我们的家风。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父母亲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教育孩子读书得从小做起。
我的两个女儿,自大女儿开始上学读书,我就给她订了《中国少年报》《汉语拼音报》《识字卡片》《十万个为什么》等少儿读物。同时帮她制订读书计划,辅导学习内容。曾在我村教学的刘振业老师,在吃派饭中,看到我家的读书氛围,惊讶地说:“怪不得你家孩子学习这么优秀,原来你家里的书报比学校还多。”
随着孩子的成长,购买书籍更加重要。为满足她们的读书需求,当地有些好书不好买,我几次三番托在《解放军报》社任编辑的聂中林老乡,感动得他把自己著的《杨沫之路》《新闻写作》等都赠送给俩孩子。闻得侯马二中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李善武老乡出了《小学生作文智能系列训练》和《中学生作文智能系列训练》两套丛书,学校反映很好,我便去他家。俩孩子从乡镇转学到县城读初、高中后,只要礼拜天、节假日有空闲时间,我就带她们去我县文化人陶富海、邱文选、曹文敏等家里请教读书经验。为鼓励她俩读书,我还专门制作了我县文人留言簿,有近百人在簿子上写下了鼓励她俩读书的格言。
1997年8月,大女儿要去南京上大学,我租车,领她和家人亲属去丁村,不仅给她买了书还参观了丁村民俗博物馆。时任馆长梁菊秀看到后说:“如果全县所有家长都像你这样,教育孩子重视家乡文化该有多好啊!”为此,免去了门票费还免费让我们在馆就餐。
读书从娃娃抓起,不仅仅是购书,还要结合孩子的实际,循序渐进,内容合体,更重要的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正是遵循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们从上小学到大学,成绩都很优秀。在校加入党组织,成为研究生就是最好的体现。
热爱谈书,已成为我们的家风
书香人家,永远是众人羡慕之家。书香社会,是社会文明最高境界。
如今,我女儿都已成家立业,各自组建家庭。多年来,不管是去江苏常州的大女儿家,还是去省城太原的二女儿家,每次给她俩带去的都是家乡市里和县里出的书刊,文人出的书籍和字画。为鼓励她们读书,我还让我县的张昌河、张忠民、甄作武、张优良、李铁柱、王哲峰等书法名人书写读书格言。
在这种默默滋养下,如今,她们家里,最大的房间是书房,最大的桌子是书桌,最大的柜子是书柜,最多的东西是书籍。她们家没有华丽的装饰,唯有高雅的书画彰显着主人的素养。
2022年,大女儿的儿子顺利考上大学。二女儿的俩孩子一个一年级,一个四年级,上学时间不长,但奖状和荣誉证书却贴满了墙。
每当看到三代人都是伴着读书成长,我内心感到无比喜悦!
是啊,读书就是家中绵延的文脉。连续三代流淌着读书好,好读书的基因种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我们坐到一起分享书籍,朗诵优美段落,已成为我们的习惯,也成了我们的家风。
家风是门风。凡去过我农村院子和县城小院的人,都能看到两个门楼。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建村里门楼时,门楼上镶嵌的“崇文尚德”四个大字,是我专门请襄陵镇书法家候冬生同志写的,2000年建的县城小院门楼上雕刻的“崇文居”三个大字是县城书法家段培武老先生写的。
家风是无价之宝,是无形的精神力量,要使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家风起着决定性作用。
老话云: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优良的家风,往往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而形成的。我尝到了读书的甜头,所以也引导我的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
现在,我家的第三代也在读书路上悬梁刺股。
我虽年逾七旬,也仍然在坚持天天读书。人不可一日不读书,正如人一日不吃饭。食品是物质食粮,读书是精神食粮,两种食粮缺一不可。
唯愿我们家孩子把热爱读书继承下来,传承下去!
何以飨先辈慰后人?
唯诗书济世。
让我们携手并肩,一起共建好家风,一起共筑中国梦!
杜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