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古称绛州,晋南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走进新绛,如同翻开一本厚重的历史长卷,赵氏孤儿、秦王点兵、汾河湾打雁等故事俯拾皆是,让人回味无穷;羊舌肸(xī)、荀子、王之涣、李毓秀等文武俊秀,更让绛州人耳熟能详,引以为傲。
在新绛这片神奇的热土上,到处是可圈可点的文明精粹,蕴含厚重历史文化的16余处“国保”星罗棋布,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落等如点点明珠;笔墨纸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千年的传统技艺,更是千年的民族灵魂。
悠久的历史也孕育了众多的“古树名木”物种资源,它像一颗颗璀璨明珠,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成为乡情的符号、乡村的根脉、历史的佐证,折射出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
阎壁古槐为民栽
阎壁村位于新绛县西南部的峨嵋岭上,因西汉有一姓阎名显的将军在此领兵驻扎,并筑有坚固防御城壁(壁为古军营围墙),故取名为阎壁。村中尚存有一座将军庙,庙前有一棵高大粗壮的古槐树,是当地百姓为纪念阎显将军所植。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率领大军行至山东定陶休整,诸侯王韩信、张敖、王英布等人趁机联名上书,刘邦经过几番谦让后在洛阳称帝。后在移都河西长安途中,汉高祖下令阎显将军镇守河东临汾县(今新绛县)防务。
绛州,物产丰富,手工艺发达,古老的汾河水在城南缓缓流淌。人们在此务农经商,造船运粮,制笔造砚,故有“水旱码头”“七十二行城”之誉,泛舟之役就发生于此,是晋南重要的内河航道和军事重镇。
阎将军为尽快控制汾河水运和粮棉税收,扫清残敌,平定乱局,迅速派将士到峨嵋岭上挖沟筑墙,修塞建堡,以抵御外敌袭扰。同时,实行新政,安抚民心,注重农桑,轻徭薄赋,对无土地者或孤寡人群给予分封土地,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战事平定之后,阎将军率部撤离。当地百姓听到消息,就推举几位年长者带领众乡亲为其送行,有些偏僻地方的人也特意赶来,捐钱捐物,欲赠予将军,以表感恩之心。起初,阎将军坚决拒接,无奈,乡亲们只好跪拜在地,恳求将军悉数收下。
阎将军看到乡亲们诚意如此深厚,说:“卑职有何功德,敢劳乡亲这样待我呢?”老者说:“以往,我们亲眼看到为官者搜刮民财,欺压百姓,自将军来到岭上,军纪严明,秋毫不犯,您还帮助乡亲开荒种田,消减税赋,我们才能安居乐业。今日将军要离此地,乡亲们赶来相送,这也是民心所为。”
阎将军闻听此言,十分感动。于是,就从所捐钱物之中,挑了三枚铜钱,一枚抛向苍天,一枚投入大地,一枚赠予老者,意为敬天、敬地、敬乡亲,这才挥泪上马,辞别乡亲。
后来,当地乡亲自发在将军辞别的地方,捐资修了一座“将军庙”,并在庙前栽植一棵槐树,还把农历三月十六日阎将军的生日定为庙会。每年的这一天,乡亲们都会请先生说书、戏班唱戏、虔诚祭拜,以感念阎将军的惠泽。
有诗云:“居官莫要轻民生,勤政为民心中藏,仁慈德善勿莫忘,大爱美名天下扬。”
龙见绛郊藏古柏
距新绛县城东约10公里的凤凰岭南部,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原名叫李香村,因岭北有条龙谷沟,沟内有龙骨泉,唐代在村南建有一座龙香寺,《左传》记载:“龙见于绛郊”,故更名为龙香村。相传,寺前生长着一棵龙香古柏,明太祖朱元璋未发迹前,曾落荒于此,后来登上龙位,遂下旨御赐“龙兴”二字,由此,“龙兴古柏”成为绛州十大景观之一。
据载,朱元璋幼时家境贫寒,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全家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父母以给地主家种地为生,朱元璋则给人放牛混口饭吃,还不时地遭到地主盘剥,连温饱都难以为继。
17岁那年,朱元璋家中遭遇天灾人祸,因淮河两岸闹起瘟疫,朱元璋父母和兄弟几个先后病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能混口饭吃,年幼的朱元璋只好去寺庙当和尚。尽管他起早贪黑,脏活、累活、重活抢着干,还是经常受到其他和尚的欺负和斥责。
不久,当地又遇旱灾,闹起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和尚们不得不外出云游化缘,朱元璋也只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他边走边乞讨,从安徽走到河南,又从河南走到山西,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最后落脚在河东首府绛州(今新绛县),被善良的龙香寺老方丈收留。
在龙香寺期间,朱元璋白天下地干活,夜晚修行念经,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简陋草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深得方丈和其他僧众的信赖。朱元璋修行之余,博施济众,广结善缘,当地百姓对他也赞誉有加。
此时,正是元代末年,朝内纷争不断,外部扩张,官员贪婪,苛捐杂费,横征暴敛,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相继爆发了白莲教、红巾军等农民起义。朱元璋听到这些消息,内心十分兴奋,立志投身到这场声势浩大的反抗元朝腐朽统治的斗争中去,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打下了基础。
一年正月初一,朱元璋吃过早饭,便向老方丈辞行,师傅虽心有不舍,师兄师弟也再三挽留,但朱元璋去意已决,其他人只好作罢。
临行前,朱元璋到禅房跪拜了师傅,老方丈感念师徒之情,送给朱元璋一套自己用过的绛州“文房四宝”,师徒这才挥泪相拥,依依惜别。
朱元璋离开绛州后,又返回到老家濠州,继而投奔到郭子兴麾下的反元农民军,之后顺风顺水,反客为主,终于在1368年,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登上了天子之位。朱元璋登基后,便把老方丈赠送的文房四宝摆在龙案之上,只为时时提醒自己要勤勉朝政,不忘民间疾苦。
又到一年春节时,朱元璋在皇宫大宴群臣,忽然想起当年落难之时,寓居绛州龙香寺的情景,便下旨要老方丈进京叙旧,以了思念之苦,老方丈则以年老体弱,不便长途跋涉为由婉言谢绝。
于是,朱元璋便下旨拨款大修龙香寺,扩大寺院规模,充实僧众400余人,并将龙香古柏改为“龙兴古柏”。明朝贤臣、绛州人陶滋有诗赞龙香古柏:“老柏挺苍千,离奇梵宇前。托根应得地,阅世不知年。风清和磬籁,云破现龙缠。莫辞霜雪苦,拟结岁寒缘。”
不幸的是,这座千年古刹因一场大火导致所有建筑付之一炬,仅存的龙兴古柏也被毁于特殊时代,为后人留下了深深的惋惜和遗憾。后来,当地百姓自发在被毁古柏遗址上重新栽植了一棵柏树,以铭记这段历史。
千年龙爪佑家园
在新绛县最南端的峨嵋岭上,有一个东西临沟、历史悠久的村庄,原名叫李家庄。安史之乱中,有一浙江支姓人氏逃难来此定居,后支姓后辈日渐增众,遂改名为支社庄。在村北部的不远处,生长着一棵唐代栽植的龙爪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棵千年古槐,当地还流传着一段神奇的传说。
话说唐贞观十六年(642年),藩属国高句丽王朝(今朝鲜平壤)权臣渊盖苏文发动政变,弑君杀臣等百余号人,专擅国政,对唐“不奉正朔”,并大举进攻唐属国新罗(现韩国南部)。唐太宗李世民惊闻十分震怒,发动了史上规模空前的征讨高句丽之战。
贞观十八年(644年)7月,李世民命令水陆并进,以李世绩为辽东道、张亮为平壤道兼行军大总管,统率战舰500艘、士兵4万、步骑6万,自山东莱州泛海趋平壤。
次年2月,唐太宗御驾亲征,自洛阳率军前往辽东。此时,李世绩已率军渡过辽河抵达辽阳北部,李道宗也率部到达辽东城外。唐太宗在穿越200多里的泥淖地带时,因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又遭遇高丽军前后夹击,围追堵截,被困于辽东越虎附近(今辽宁海城市)不能自拔。
时任右武侯大将军的尉迟恭奉旨急赴薛家军宿营地绛州府薛店(今新绛县支社村南)调薛仁贵前去救驾。途中,尉迟恭看薛仁贵义薄云天,有凛然正气,便收薛为义子。二人在路过支社地界时,共植了一棵龙爪槐,以昭示“父子”之情。
随后,薛仁贵率领薛家军与尉迟恭星夜兼程,策马扬鞭,很快便赶到越虎与几路唐军会合,唐军几路进发,势如破竹,打败了高丽军,救出唐太宗李世民。
薛仁贵率领将士们乘胜追击,奋力厮杀,大破辽东城门。此时,高丽军已无力抵抗强大的唐军攻势,纷纷投降,辽东城终为唐军攻下。唐高宗元年(668年),唐军攻克平壤,高句丽灭亡,至此征讨高丽战役以唐军完胜而告终。
唐军班师回朝后,薛仁贵因战功卓著,被封为平阳郡公和右威卫大将军。支社村这棵龙爪槐凭借尉迟恭和薛仁贵之名名声大噪,大树也有了将帅之霸气,周边百姓也视古树为护佑家园,祈求平安的守护神。
有诗云:“唐王困越虎,右将急当差。绛州调薛礼,父子同灌埋。荏苒千百载,沧桑支氏槐。遒根深百尺,郁冠广张开。龙卧趾爪隐,凤栖羽毛哀。只听雪雨落,不望烟云台。”
古村深处古树情,悠悠乡愁思故乡。如今,这些历尽千年风雨洗礼的古树,在老百姓祖祖辈辈的呵护下,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它凝视着脚下的这片热土,见证着故乡的沧桑巨变,成为远方游子心中恋恋的乡愁!
张秋明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