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量最大、自给率最低,在这一严峻的产业形势下,大豆产业如何提档升级?日前,大豆种子及产业链发展专题报告会在海南三亚举行,专家齐聚一堂,为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本次专题报告会是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的15个专题报告会之一。
自给率仅17.3%
在我国,大豆是产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大宗农产品。2023年我国大豆产量为2084万吨,进口9941万吨,需求量为1.2亿吨,自给率仅17.3%。
“根据当前的大豆产业形势,预计2030年大豆总需求为1.31亿吨。”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陈庆山坦言,如果按照近十年大豆单产平均增速0.8%,到2030年我国大豆缺口将达到10854万吨,需求缺口进一步拉大。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吴存祥进一步指出,中国大豆产业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单产水平低,是美国单产的60%、世界平均单产的70%。二是生产效益低,中国大豆的利润率仅为玉米的69%,而美国大豆的利润率是中国大豆的3.14倍。三是缺乏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亩成本高、含油率低、转基因品种尚未产业化。
培育优质品种是出路
在严峻的产业形势下,中国大豆种业必须提档升级。
中国提高大豆产能的出路在于发展压榨大豆,培育高油高产大豆品种。“重点是产量突破,同时兼顾油分和蛋白质含量。”吴存祥建议,比如东北北部产区在积温不足的条件下,提升含油量和产量;东北中南部产区和黄淮海产区保持高油优势,重点提升产量水平;南方产区在保持高蛋白优势的前提下,提升含油量和产量;西北产区在提高抗旱性条件下,提升含油量和产量。
“转基因是农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吴存祥认为,高效生产需要转基因大豆的产业化。一方面,转基因大豆市场价值仅次于转基因玉米,另一方面,转基因大豆种子价格是非转基因价格的1.35倍,其中性状费用占比24%。基于此,相关企业亟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看来,大豆种质资源亟待保护和研究。“大数据时代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和智慧育种。”他建议,未来要全面考虑种业4.0的创新发展,应用各方面现代科技成果,不仅要有精准的基因型鉴定,更要有精准的表型鉴定,同时要有高通量快速鉴定。“在生物技术方面,要综合利用各类性状的自然变异与创新变异资源,并让育种专家能够将这些变异有效应用于产业发展中”。
钟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