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汾西县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把扶志扶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五力”并举增强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扶志驿站增动力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心”,汾西县坚持扶贫、扶志相结合,不断推进扶志驿站提档升级,切实使脱贫群众打起精神、树起信心、增强本领,扩大贫困帮扶的社会效应。
在该县对竹镇对竹村扶志驿站内,商品琳琅满目,货架上的卫生纸、牙膏、牙刷、毛巾等各种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这里的商品不需要用钱来购买,对竹村的脱贫户可通过保持卫生清洁,参与邻里互助等方式获得奖励积分,来兑换相应的生活用品。像这样的扶志驿站全县建成93个,实现了行政村(居)全覆盖。县政府每年拨付85万元用于扶志驿站运转。在积分内容设置上,有致富兴业、服务劳动、绿色环保等十项内容,每个村(居)明确工作职责,制定管理制度和积分细则,确定管理员和监督员,积分台账一事一记录、一月一审核、一季一公示,根据积分排名进行星级农户评选,村内每季度一次、乡镇每半年一次、县上每年一次星级农户评选表彰。“以前,村民习惯乱丢乱放,大家习以为常。现在,大家搞好自家卫生,不仅环境整洁,还有积分奖励,村路也干净了,各家各户屋头院内也理得整整齐齐。”对竹村扶志驿站负责人介绍说。
小驿站释放大能量,扶出群众新动力。通过扶志驿站积分兑换,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和“等、靠、要”的思想,当地群众信心更足,致富意识更强了。扶志驿站的建立,既凝聚了共谋发展共同富裕的正能量,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动力。
“小院讲堂”增活力
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有效途径。汾西县把理论宣讲作为扶智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打造“小院讲堂”宣讲品牌,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志愿者和群众聚集在农家小院,谈心交流,解疑释惑,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山庄窝铺,为进一步做好巩固衔接工作增添了活力。
为了全面推广“小院讲堂”,汾西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每个村(居委会)先行打造1-2个示范院落,每个小院确定1名院长,负责收集群众需求、后勤保障、联系实践所(站) 开展宣讲等。同时,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1支,乡镇和县直单位常备队伍8支,特色大队20支,小院支队93支,注册志愿者1.8万余人。志愿服务队每周至少开展1次小院宣讲活动。汾西县志愿服务队开展四类宣讲活动,即党员干部下沉服务,开展理论宣传;根据群众“点单”,选派低保、就业、贷款等惠民政策宣讲员答疑解惑;结合“三下乡”活动,将全民反诈、“一盔一带”、防毒拒赌等宣传送到群众身边;吸纳专技人员、乡土专家传授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现代耕作等知识。在一场场鲜活生动的互动交流中,志愿者们用最朴实的“乡音”,把党的声音和温暖送给基层群众。僧念镇段村村民围坐在四方小院,志愿者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使“小院讲堂”成为村民了解党的政策、畅谈家乡变化、交流致富经验的主阵地。“小院讲堂”还紧紧围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任务,邀请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地头,开展农技培训、产品销售指导等,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汾西县把扶智宣讲作为巩固衔接工作的一个总抓手,坚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实、持之以恒,让群众有幸福感与获得感,把自强、诚信、感恩教育融入群众的生活之中。
就业服务增能力
荀银萍是汾西县和平镇宋家庄村村民,脱贫攻坚期间移民搬迁到县城金凤小区居住,目前是县城仁和巷保洁员。她说:“我居住在移民搬迁小区很幸福,但是每天没事干。感谢县政府给我安排的公益性岗位,不仅让我增加了收入,还可以参与城市美化管理,我觉得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为了扎实推进脱贫劳动力增收工作,汾西县开辟专门场所,打造了公共就业创业基地,县人社局向全县不定期发布公益岗招聘信息,鼓励动员脱贫劳动力积极到基地报名。基地每周二召开用人单位和脱贫劳动力供需见面会,用人单位和脱贫劳动力对接成功后,由用人单位在基地领取申请表、填写脱贫劳动力信息,然后到县乡村振兴局检查,用人单位和脱贫劳动力签订劳动协议、各项手续办理完毕并在基地备案后即可上岗。基地有十几名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定期不定期抽查公益性岗位人员到岗情况,及时调整短缺人员,合理补充相关单位所需人员,并对公益性岗位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脱贫劳动力综合素质。
汾西县各乡镇在县城及周边居住的脱贫人口大约有2700余人。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这部分脱贫人口中的劳动力资源,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为县直各单位的机关后勤、安保卫生等提供了就业供需渠道,带动一大批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
汾西县共有9个易地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群众2772户8288人。为强化产业就业帮扶,在金凤社区、佃坪、勍香安置点建成3个后续帮扶车间,安置搬迁群众120余人就近就业,引进恒睿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和山西三和食品有限公司入驻金凤社区,为搬迁群众提供160余个就业岗位,实现了有劳动力的搬迁户至少一人就业。去年以来,汾西县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常态化开展“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各类普惠式培训、创业培训639人,点对点劳务输出2300余人,打造了“汾西海底捞”劳务品牌。开展“春风行动”,为群众介绍就业岗位3089个。
教育保障增效力
在脱贫地区,教育要“扶智”,也要“扶志”。汾西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力夯实教育发展基础,以扎实有力的工作举措推动汾西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强巩固脱贫攻坚教育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该县出台《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控辍保学”联控联保机制》等制度,坚持“三级建档案、两线压责任”,对全县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情况进行全面监管。全县9186名适龄儿童、218名随迁子女、96名适龄残疾学生全部入学,38名重度残疾学生全部落实送教上门政策。严格执行国省关于巩固拓展教育帮扶成果相关政策,落实脱贫户和困难家庭在校学生各类补助5499人次333.5万元。创造性实施困难学生“补、免、助”工作,补贴大学生生活费7.4万元,免除普通高中在校生学费、住宿费288万元,资助生活保障水平低的学生30万元。
文化建设增合力
增强内生动力,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农村一些地方婚丧嫁娶盲目攀比、大操大办,不尽赡养义务、厚葬薄养,聚众赌博等问题依然存在。汾西县以此作为扎实推进巩固衔接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着力解决当前农村在乡风民风方面存在的不良现象、不良风气和不良习俗,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树立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培育巩固衔接积极向上的精神合力。
开展基层文明创建。大力开展基层文明系列创建活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宣传,开展文明村镇、“最美家庭”“书香家庭”“平安家庭”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县93个行政村(居委会)均成立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实现了“一约四会”组织全覆盖,进一步激发基层活力,深化创建内涵,让文明新风蔚然成风。开展先进文化活动。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汾西县坚持多途径推进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文化阵地建设,加强传统文化保护,深入挖掘、继承创新威风锣鼓艺术、地灯秧歌、汾西手歌等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促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和风采。开展陈规陋习整治。针对农村婚丧礼俗活动中存在的大操大办、封建迷信以及扰民现象,加大整治力度,破除陈规陋习,积极倡导理性人情消费,提倡健康文明的社交礼仪,号召党员干部自觉抵制各种庸俗的交往方式,带头遏制社会不良风气,鼓励和引导群众不索要高额彩礼、财物,杜绝天价彩礼现象,推动形成文明节俭新风尚。
侯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