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平市平安西大街,有一处普通临街民宅,从外表看极其寻常,但走进去却别有洞天,让人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一个充满古韵与乡愁的世界。
小宅主人叫王吉怀,原平市西镇乡南阳村人,中共党员,今年65岁,街坊四邻都叫他“老古董”。
他把小宅院子起名为“山西云鹄文化红色记忆展览馆”,专门收藏旧物,守护文脉、传承文化、弘扬文明、寄托乡愁。
守护文脉
文脉深深在此处。
阳春三月,王吉怀向到访的记者讲述,原平历史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有四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存声名远播:一是建于金代,明代大修的普济桥;二是宋元时期的惠济寺;三是建于元大德三年,明清两代重修的文庙;四是朱氏牌楼、清代石牌坊等国保文物单位及两处省保单位,这些文物承载着当地的多彩文化和灿烂文明。
近年来,原平市委、市政府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抓,在文物保护提档升级中,先后启动建设了崞阳古镇保护工程,建设完成了爱木图红色文旅基础设施工程……
一件件文物站在时光的深处,回眸后人为文脉传承作出的努力。王吉怀就是这些传承队伍中的一员。
收藏、修旧、展览老物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吉怀就这样默默地为守护文脉奉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把自己的小宅院打造成了一个私人博物馆。
王吉怀的“小院”占地不大,只有618平方米,里面却保存有民国“山西王”阎锡山父亲坐过的一辆用红木打造、保存完好的“轿车”,价值堪比现代的宝马小汽车。
小宅有七面墙悬挂着民国时期的3000多面镜子,面积达到100平方米,十分宏大。与镜子相映生辉的,是他精心收藏的62块珍稀木制匾额,其中有袁世凯的亲笔大匾,还有18个民间古老兽头房檐。
民国的3000多个喜字陶瓷罐也在这里落户,十分罕见。这里还收藏着“文革”时的1300多个茶缸,图案各异,让人叫绝。66杆过去称量药材的那个秤,土话叫“等子”的东西,在这里也有影子。
此外,这里还能找到原平市资深老干部赵先虎、马增祥、贾真、陈巨锁、张存堂、张存寿、张占生、赵春晓、吴斌、潘文才、张美廷、温峰著、杨晋生、吕日周、李卯生等人出版的60多本书籍。
这里的古物旧品,品类之多、年代之久、品相之好,让来过的每一个人叹为观止……
传承文化
王吉怀最先在原平市委烧茶炉,后来被选配到市委食堂工作。因为为人实在,随后又被领导看上,当过几年通讯员和专职司机。
退休后,王吉怀于2016年成立山西云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把红色记忆展览馆办得红红火火。他的展览馆从来不收门票,只有热茶和笑脸等人来。
深不见底的文物文化,神秘诱人。一些古董宝贝、老旧物件,直到现在人们还解释不了它的来历和用途,也留下足够几代人研究的课题。
人的成功都是苦磨的结果。王吉怀既有思路,又有行动。以云鹄文化艺术公司为基础,他牵头成立原平市民俗文化研究会,每年组织举办民俗文化研讨会,编写《原平文化丛书》《石鼓》等文化书刊,顺带不断推广他的展览馆。
组织拍卖、活跃文化……这个没有一点经费投入的私人展览馆,虽然展示的多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却得到了不少群众的支持,他们纷纷无偿把一些遗弃旧物捐赠给王吉怀,充实他的“家底”。
如果说,镜子是一大特色,那么老匾更是大亮点。这些古匾,是后人观赏书法、研究历史宝贵的实物资料,无不闪烁着瑰丽多彩的文明之光,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百年的砖,千年的土”。展览馆后院的30多座古建门楼和格扇,雕工精细,纹饰优美,代表了清代崞县、代县两地民间古建装饰的最高艺术水准,极具文物和收藏价值,凝聚众多古建爱好者化不开的情结。
挖掘滹沱河两岸的农耕文化,长期以来,王吉怀热衷于回收传统农具,并进行分类展示。这些濒临消失的实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原平曾经处于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交错带上的独特地位,以及在这块区域所发挥过的特殊作用,填补了当地见证农耕游牧文化的一个空白。
王吉怀这个私人展览馆虽然简陋,却成为当地传承文化的一块宝地。人们看到馆里丰厚的藏品,总是激动不已。仔细品读之余,总会不由慨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弘扬文明
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家国情怀,就是文脉延亘,就是精神皈依。
走进王吉怀的展览馆,浓浓的乡愁扑面而来,自然而然荡漾人心。在王吉怀看来,乡愁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代表着人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对祖先智慧的敬仰和继承。通过乡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家乡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认知和感情。
长期以来,王吉怀一直致力于在民间“寻宝”“展宝”。熟悉他的人评价说,“老王是退而不休,厚植家国情怀,志在让展览馆成为原平市的‘活历史’。”
王吉怀说,怀旧不是对过去的重复,而是注入了时代内容的重塑与升华。他将收集到的古老物件,一方面通过修旧如旧,尽量保留古调神韵,另一方面通过适度开发,活化利用。
总结收藏的真谛,王吉怀说,一是心生欢喜;二是可识别真假;三是悟得出精髓。“每一件藏品都有其文化精髓在里面,我不能只充当一个保管员的角色,而是要让更多人理解藏品的文化内涵。”
虽说能悟得出老物精髓的人永远都是少数,但展览本身就是一种德育教育,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如今,王吉怀的这座集收藏展示、德育教育、文博研究为一体的民间展览馆,悄然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研究的文博宅地与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之一。为了更好地“安置”源源不断的藏品,王吉怀还在老家南阳村新建了一个占地一亩多的乡土展馆。
不问时光深几许,安然浅笑春风起。
随着时光的流逝,今天的城里人总想记住乡愁,时常渴望能在乡村街巷里看看匾额,照照镜子,瞧瞧老院,透过老物旧件对中国历史的渊源窥见一斑。
旧物无语,但它能提供一个侧面,让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通过实物,加深对古老文化的思考和认识,激发人们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自觉和行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王吉怀醉心收藏旧物,不仅演绎了一种“癖好”,寄托了一种乡愁,也是在弘扬美好的文明。
金建强 郑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