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岢岚县的众多“四好农村路”中,大涧乡路段车流量多,道路平坦畅通,周边环境优美,是最受好评的一条路,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幸福路”。这其中少不了路长的“精心呵护”,路长侯小明今年50岁,自2020年从事路长工作以来,他每天骑着摩托车,顶着风吹日晒,冒着冰霜雨雪,起早贪黑穿梭在乡村道路上排查隐患、宣传交通安全,用肩上的那份责任与担当,守护一方百姓平安。近日,记者走进岢岚县大涧乡大涧村,与路长侯小明聊聊路长的那些事。
记者:侯路长您好,我们听说您“管理”的那条路被村民们称为“幸福路”,对这个说法您是怎么看的?
侯小明:这个我知道,这条路上现在虽然车多,但都是旅游车,大车少,路面好走。我们也经常打扫得干干净净,旁边种了树,环境好;平时路上不管是村民的农用车、还是小车,有个故障啥的,我们也会及时帮助处理,可能村民比较满意吧。
记者:您作为这条路的路长,一开始对路长这个身份是怎么看的?
侯小明:2020年我被聘为大涧村村级路长,当时我是大涧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我想的是既然乡里和村民信任我,那我就得挑起这个担子,把这个事干好。但是路长到底是干什么,我也是一头雾水。我是一名退伍军人,我知道连队里班长干什么,管人、管一个班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既然叫路长,那也一样,管路,管路上大大小小的事情呗。
记者:您这个管路上大大小小的事情说得很形象,具体您是怎么做的呢?
侯小明:首先,那就得摸清情况。我与各村委会联系,逐村逐户走访调查,用一个月的时间摸清了各村人、车、路的底数,完善了道路基础信息。比如说:7个村368户村民、道路通车里程20公里,其中公路桥3座、临坡临崖路段4处,事故易发点5处……我心里把它记得住,还得认真记录在工作本上,做成信息表,这样也方便以后其他人工作。
其次,就是做好日常巡查。我负责的是大涧乡7个村的乡村道管理养护。这条路点多、线长、面广,道路两边都是村子,而且弯路较多,交通环境复杂,管理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平时,我基本上每天都要骑上摩托走一遍,发现损坏的地方及时组织修复,确保道路安全畅通。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还要迅速作出反应,进行应急处理与信息报送。比如遇到交通事故,会及时组织救援,用设置警示标志、加强夜间巡逻等方式加强道路安全管理。特别是夏天雨季和冬天下雪的时候,道路泥泞湿滑,有时候会有塌方落石,我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关注天气预报,然后去看看那几处重要路段和公路桥,提前做好通知和提醒。
最后,是道路交通安全和维护的宣传教育。在走村入户摸排的时候,我发现,有部分群众存在农用车、摩托车未办牌证、逾期未年检等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为了提高村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我逐村逐户向村民发放交通安全宣传单、组织村民观看交通事故典型案例,耐心讲解各类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教育村民摒弃交通陋习,提高村民的公路养护意识,引导大家积极参与村道养护工作。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您觉得比较难忘的事情吗?
侯小明:我记得2021年10月5日那天,岢岚县全县强降雨。一晚上那雨下得就跟下在我心里头一样。我一晚上没睡着,天刚蒙蒙亮,我就赶紧起来,骑上车出去巡查。走到条子沟村附近时,发现进村路有一段边坡滑坡塌方,幸好晚上没人没车,也没有事故。我赶紧上报乡路长办,并拿出随身携带的工具包,拉起临时警戒线、设好标识提醒牌,组织村干部和群众一起清理积水、落石、淤泥等路障,一干就是一个多小时。我用手机编辑交通安全提醒短信发送各村微信群,通知劝导过往车辆和行人绕道行驶,主动参与交通管制24小时轮流值守,引导车辆分流,协助相关部门赶时间抢修受损道路。
10月天,岢岚一下雨特别冷,那天等处理完、巡查完回家,冻得我拿筷子都手抖了,但是一想到路上的问题隐患都消除了,也就觉得很值。
记者:我们知道这条路不仅是乡道,也是服务乡村农业、旅游业的重要道路,那么在这些方面你们又做了哪些工作?
侯小明:这条路上有个吴家庄村,是我们岢岚的乡村旅游观光地、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每年夏天,旅游旺季,游客达近千人次,村周边道路乱停车、超员超载等交通违法行为随之增加,这个时候,我和我们养护队员都是早早去了现场指挥车辆有序停车,劝导制止游客不乘坐超员超载、无牌无证车辆。同时,还积极与吴家庄村及周边村村委会沟通联系,规划设置临时停车场,增加安装路标引导牌等安防设施,还制作宣传视频,及时发布景区实时路况,为群众做好线路引导服务。
在农忙时节,我们每天要在路口村口巡查,看有没有超载或者农用车载物载人的,及时劝导大家,遵守安全交通规则。还有秋季在路上晒粮的,我们要把他们劝到专门的“场面”去,路面上有撒下的秸秆、柴草的,也会及时处理,以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也能让村民们安全开展农事活动。平时,我会组织养护队员经常清扫道路和两侧环境,春天种点花草,让我们的公路环境美一点,大家出行心情好一点。
记者:我听到你们有专门的养护队员,这个是怎么构成的,他们日常做哪些工作?
侯小明:对,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养护队伍,队员由本村村民组成,他们具备一定的公路养护经验和技能,负责公路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一是定期巡查,检查路面的破损情况、排水设施是否畅通、路肩和边坡是否平整等。
二是及时修复损坏路段,一旦发现路面损坏,可以通过养护队伍和村民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修复。对于较大规模的路面修复工程,村里会聘请专业的施工队伍来完成。而且我们每年都要制订详细的养护计划定期保养,这些计划也是由养护队伍来完成的。在队伍管理上,我们也有相应的奖惩机制,规范队员行为,激励村民积极参与公路养护工作。
记者:总的来说,您认为“路长制”的落实,给乡村带来了哪些变化?
侯小明:一是在农村公路管理上,责任更明确了。将公路管理职责落实到具体人员,避免了各方的推诿扯皮。
二是能提高养护效率。可以更加精准地掌握公路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避免了传统养护找不到、看不见、养护不及时的问题。
三是提升了村民的安全意识,纠正了一些不文明甚至违法的交通陋习。四是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了我们整个乡的交通条件,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了乡里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我们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记者:在公路养护工作中,目前还存在哪些困难?
侯小明:村级公路养护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但目前资金来源相对单一,村里的经济收入有限,有时遇到较大的养护工程,在资金协调上比较费事。再一个是我们的养护队员基本上都是村民,留在村里的村民年龄偏大,积极性不强、专业性不够,后继乏力。这些我们也在积极地想办法解决,比如说把联动网格员、农路专管员职能整合,充分利用好现有人力资源。我相信,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有这么好的机制在,未来公路的养护肯定会更好。
本报记者米玲 通讯员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