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人情减负 增加“收入”

——临县城庄镇抓移风易俗抵制高额彩礼促“巩固衔接”

  “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彩礼10001元,这叫‘万里挑一’。”5月10日,临县城庄镇松峪村村民苗星星向记者介绍说,响应镇里出台的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典礼”“回门”合在一起,婚事只办了一天。婚礼上村里送来了“祝福卡”,按照“报备”要求在“红白理事会”的监督下,30元的酒、10元的烟、15桌的“量”,开 销省下了6000元。苗星星是“脱贫户”,省下的这笔钱对她而言意义“特殊”,她为父亲交了养老保险……
  近年来,临县城庄镇牢固树立“减少浪费就是增加收入”的理念,把持续开展移风易俗作为培育文明乡风,做好巩固衔接工作的重要内容,聚焦全镇动态监测中的“三类户”、脱贫户、低保户、易地搬迁户等特殊群体,坚持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减少了特殊群体办理婚丧嫁娶铺张浪费、过度支出、防止增加返贫风险。

举办婚礼有章程

  “紧盯刚刚摆脱贫困、存在致贫风险的特殊人群,为把他们从人情世故中解放出来、腾出精力和身子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我们结合村情实际对彩礼、随礼、办事规模等内容进行统一规范,出台了《城庄镇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城庄镇党委书记赵志宝对记者说。
  《城庄镇移风易俗村规民约》为全镇婚丧嫁娶事宜提出了“软规定”,特别是在婚事新办方面,提倡彩礼10001元,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新型婚恋观;提倡彩礼变献礼,把“改口费”“离母钱”用于为老人购买养老保险或缴纳孝心基金;提倡订婚不操办;反对结婚迎亲雇用豪华车队,提倡简约用车的绿色迎亲方式;反对恶意闹洞房、恶搞伴娘等行为。
  为了使“村规民约”便于操作,城庄镇出台了《城庄镇推进移风易俗的三项措施》。“各村(社区)红白理事会充分吸收本村、本辖区有威望、有良好口碑、群众信任度高、懂农村风俗习惯的总管、乡贤等人员,上门发放婚事‘恭祝卡’,然后引导主家填写报备单。报备单上明确填写办事时间、地点、参加人数,还有规定范围内的饭菜、烟酒、礼金标准。村里的红白理事会结合具体情况派人去现场督促检查,查看饭菜、烟酒、礼金等是否超标,并现场拍照留存资料,一五一十地记录在‘一事一档’。‘档案’与公益岗位、文明户评选、动态监测相结合,凡是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一律取消其行为不符的待遇。”赵志宝介绍说。
  城庄镇推进移风易俗打出的系列“组合拳”,减少了铺张浪费,切实为特殊群体增加了“收入”。“监测户”高琴琴办的婚事,就是一个缩影。2019年高琴琴一家从兔坂镇异地搬迁到湫水柏林苑社区。这个社区是一个移民新社区,在推动婚事“新办”的时候,来自其他八个乡镇的居民都能达成婚事办一天,但兔坂镇和八堡乡的居民按照传统要办三天。如何打破局面?按照传统习俗高琴琴也要申请办三天。妹妹高娟娟在社区工作,她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姐,不要车,不要房,彩礼10001元都做到了。为什么婚事不能办一天?你是监测户,家里收入也不高,少办两天,省钱不说,还带了个好头。”在高娟娟的反复劝说下,高琴琴答应“典礼”“回门”合在一起只办一天。
  婚礼当天,社区送来了“恭祝卡”,没有请车队接亲,亲戚朋友开车“组队”,仪式感不减。没有请婚庆主持,社区“秧歌队”现场助兴,气氛不弱。
  婚礼的桌数按照“报备”要求15桌,30元的酒、10元的烟,每桌不超400元。“红白理事会”对婚礼全程监督,并建档立卡,向道德评议会申报“移风易俗文明户”。最关键的是,整场婚礼算下来,节省了5000元。“省下就是挣下的,父母喜欢刷视频、发‘朋友圈’,一直舍不得换‘家伙事儿’,我拿这笔钱,给他们买了两个新手机。”高琴琴对记者说。

移风易俗有示范

  “村看村、户看户,老百姓看的是党员和干部。”城庄镇把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作为“三个紧盯”的工作重点之一。积极引导辖区内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守规矩、作表率,带头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带头抵制炫富攀比、铺张浪费;带头遵守城庄镇各项移风易俗规定。并做好亲属和身边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自觉做革除陋习的先行者。
  “推动移风易俗,不能单单是指挥群众干,咱干部就得先人一步!”松峪村党支部副书记刘长顺介绍说:“我两个姑娘出嫁,没有收一分钱彩礼。去年我弟弟刘伟顺的姑娘出嫁,彩礼要了8800元。在我的劝说下,一分不少又给男方返了回去。”在他的带动下,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零彩礼”的队伍中来。“以前结婚比的是阔气,把彩礼单打成红告牌,摆到车顶,显示自己的身价。现在村里即使有比较富裕的,也都响应‘村规民约’按规矩办事。”村民刘青顺对记者说。
  “我是党员,就应该拿出党员的样子来。在婚事新办上,要给全村打个‘样’。”阳宇会村党员张壮给女儿办婚礼,坚决响应“村规民约”的规定,还把报备的烟和酒的价格调低。他对记者说:“我时常和家里人说,结婚娶的是人,嫁的也是人。要那么多彩礼,开那么多条件,全家人不安生,有啥意义。两家人的财产终归都是要留给儿女的,不要逼一阵子,受一辈子。我们全家人都要听党和政府的话,带头移陋俗,树新风!”在他的带动下,全家人也带头婚事“新办”,全村办事烟和酒的牌子也跟着下了一个档。
  截至目前,全镇868名党员干部全部签订了《城庄镇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承诺书》,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情减负”,带头培育文明乡风,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城庄镇的“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已经成为了老百姓“办事”的准则和风尚。农民群众纷纷向记者表示:“以前结个婚,别说车和房了,光彩礼就得十来万,对于庄稼人来说,全家人都得勒紧裤腰带,更别提困难户了。现在提倡‘不要车,不要房,彩礼10001元,亲戚随礼200元,其他人随礼100元’。说实话和农村人经济收入相适配,合情合理。政策好,还得有人干,要不然这家办事红火,那家办事热闹,自家办得冷清,这不是面子不面子的问题,还映射着这家人经济条件差与否,为人处世好与坏,社会地位高与低。现在党员干部带头按规矩来,给了大家一个台阶下。谁家要是出风头,冒尖办,反而会被大家说,不合群,太高调。省下就是挣下的,兜里有钱心不慌,我们对这样的村规民约,举双手赞成,由衷地拥护。”

新风倡树有妙招

  为将移风易俗入脑入心,城庄镇紧盯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开展新风倡树“大合唱”,用秧歌、道情剧、小品、三弦等表演形式,引导脱贫户、低保户、易地搬迁户等特殊群体“减少浪费,就是增收”。同时用红色文化、村史文化、乡贤文化教育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勤俭节约,以此推进移风易俗走深走实,树立文明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新时代,各行各业发展快,移风易俗提得对,做表率;婚事新办立新家,不要房来不要车,夫妻互送爱情花,人都夸;德才兼备众领导,改变旧习有头脑,造福乡亲与父老,实在好……”在湫水柏林苑社区,居民自编自演的移风易俗“三句半”,涵盖了控制酒席、喜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整治不良风气等内容,着实唱进了大家的心坎里。
  阳宇会村利用“大喇叭”,隔三差五向村民宣讲移风易俗的政策和好处。还创造性地将“村史乡贤馆”打造成为移风易俗的教育的基地。村党支部书记张荣荣对记者说:“我们在这里带领村民抚今追昔,看看老一辈曾经走过的路,吃过的苦。教育村民向老一辈看齐,勤俭节约。看一看乡贤们,无私为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帮助村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作为文明村、示范村,举办了‘吕梁市移风易俗现场观摩推介会’,这些承载荣誉的照片能激发起村民们的自豪感,激励全村在移风易俗上不泄力,不松劲。”
  松峪村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晋绥三分区、三地委、三专署,现在建起了纪念馆、乡贤馆、廉政馆。该村用红色文化活动来推动移风易俗走深走实,邀请从村子里走出去的老将军刘侵霄的儿子刘林生教授,结合移风易俗讲述父亲在那个年代,是如何用二斤高粱面娶回妻子的。村里的老革命、老党员,也走上讲台,讲述“只要选对人,其他就什么都不重要”的婚恋观。还编排“移风易俗”小品节目,将脱贫群众从婚礼不隆重“怕被人笑话”到婚事“新办”“要引领风尚”的内心蜕变,演绎了出来。
  与此同时,城庄镇通过手机微信群、快手、抖音、数字乡村APP等传播途径,让《村规民约》《城庄镇移风易俗追思会操作规程》在群众中的知晓率达到100%。截至目前,总共在微信群、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宣传500余次。张挂刊播移风易俗标语200余条。发放移风易俗主题挂图2600张。
  “移风易俗工作事关百姓福祉,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必然要求。我们将着力巩固移风易俗成果,把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作为巩固衔接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赵志宝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柳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17期

  • 第2024-05-14期

  • 第2024-05-10期

  • 第2024-05-07期

  • 第2024-04-26期

  • 第2024-04-23期

  • 第2024-04-19期

  • 第2024-04-16期

  • 第2024-04-12期

  • 第2024-04-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