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现代农业

打好“组合拳” 交出“新答卷”

——看朔州市朔城区怎样发展现代农业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是农牧增收致富的关键。
  近两年来,朔州市朔城区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为总抓手,持续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深入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坚持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智能化、科技化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助推乡村走向全面振兴。

科技兴农
粮食生产再创新高

  2023年,朔城区粮食播种面积85.6万亩,粮食总产达到2.915亿公斤,同比增长2.2%,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增”。总产高,效益高,农民积极性高,良技是关键。
  “五一”前夕,朔城区沃野田畴到处呈现机械化作业的繁忙景象。“我已使用膜侧播种技术好几年了,亩产增加了100公斤左右,今年我享受农机购置补贴,又买了一台,同时用上了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实现了无人驾驶,又方便,效率又高。”朔城区盈收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功说。
  稳产量,提单产是推动粮食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该区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开展提单产科技攻关,区委区政府连续3年拨付专项资金大力推广膜侧播种技术,推广面积由最初的50亩扩大到53.8万亩,覆盖全区11个农业乡镇,占到粮食播种面积的62.9%,集成推广膜侧播种技术+膜下滴灌技术+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每亩助农增收300元左右。为保障农民用好种,用好技术,今年该区农业部门发布了56个主推品种、8项主推技术。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升级换代,科技在该区农业生产领域的参与度、应用度越来越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升,为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为端牢“粮食饭碗”增添信心与底气。

绿色优先
唱响生态农业新调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近年来,随着地膜使用量的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农田残膜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农膜残留降低了土壤的渗透作用,削弱耕地的抗旱能力。
  该区以治理“白色污染”为目标,以促进现代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今年积极响应省级部门安排部署,在全区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实现现代农业绿色发展。
  在实践中,该区在中央补助政策的前提下,整合膜下滴灌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及秸秆回收优惠政策,多向发力,推动增产技术、加厚高强度地膜的综合运用。
  “今年是首次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与传统旧地膜相比,加厚高强度地膜韧性好、不易破,便于回收,可以降低杂草危害程度,实现增温保墒,保护耕地地力,同时还可以回收加工利用,实现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路子,近年来,朔城区擦亮“山老汉”“朔华”“儿女山”等一批本土农产品企业品牌,培育打造不同类型的城郊有机旱作农业经济圈,涌现出了“山西稻花香”“神头泉畔彩椒”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先后销往了成都、深圳、广州、重庆、北京等地,同时出口到了俄罗斯和东南亚。
  该区绿嘉绿野种植合作社在种植水稻过程中,积极探索稻蟹种养生态循环模式,不仅改良了土壤,而且提升了稻米品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加“数”奔跑
数字农业绘出新图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发展数字农业成为大势所趋。近两年来,朔城区加“数”奔跑,数字农业绘出新图。
  初夏时节,走进位于朔州红旗牧场占地2000亩的朔新农业科技园区,笔者惊喜地发现,园区按照高科技、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标准进行建造,在农业生产、加工、交易、服务等方面已初步实现信息化。
  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温室里,配备了环境监测、催芽箱、自动施肥灌溉等设备,实现了环境信息精确检测和生产过程精确控制。
  作为朔城区设施农业(圣女果)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建设项目,园区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支撑,延长产业链,形成了“种植-加工-保鲜-贮藏-销售”于一体的运营模式,对接北京新发地,瞄准海南、广西、山东等圣女果主产地换茬有利时间差,靶向发展淡季圣女果种植及加工、销售,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得到全面提升,为全区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借力数字农业,大力实施“数商兴农”。近两年来,该区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等方面全面植入数字化,有力地推动科技转化,带动城乡要素流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李宁 陈美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17期

  • 第2024-05-14期

  • 第2024-05-10期

  • 第2024-05-07期

  • 第2024-04-26期

  • 第2024-04-23期

  • 第2024-04-19期

  • 第2024-04-16期

  • 第2024-04-12期

  • 第2024-04-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