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经济新闻

千阳:西秦刺绣软文化 助农增收硬实力

  • 文化产业园刺绣展馆。

  •   虎头枕荣登邮票全国发行,虎头帽走红2022北京冬奥会,很多人因此认识了千阳刺绣,陕西省千阳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5月21日上午,2024全国农民报全媒体调研采访团来到宝鸡市千阳县西秦刺绣产业园,领略西秦刺绣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探索这门手艺助农增收的新路径。
      千阳县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的传承、生产、保护基地。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荣获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王海燕是千阳县金达莱刺绣合作社理事长、千阳县西秦刺绣产业园经理,上海打工15年,回乡成立刺绣合作社,固定用工30名到50名,灵活用工300人,辐射带动3000人务工。
      王海燕介绍,“西秦刺绣”是一项传承于宝鸡市巧夺天工的民间绣活。不同于苏绣、湘绣等,西秦刺绣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形态简洁夸张,既有实用性又具备观赏性,2008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在产业园打工的陈亚萍,今年40岁,来自千阳县高崖镇雪白殿村。她正在熟练地做着手提袋。陈亚萍说,在这里工作,不仅仅是贴补家用,同时还能照顾家庭。
      “千阳县持续壮大刺绣产业规模,辐射带动全县妇女加入刺绣生产。”千阳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千阳县成立刺绣合作社21个,省市级非遗工坊6家,传习所7个,发展刺绣专业村11个,引领农村妇女、脱贫劳动力从事西秦刺绣加工制作,带动就业1.2万人,年产值达860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据了解,在整个西秦产业园像王海燕这样的刺绣合作社还有很多,当地采取“协会+合作社+绣娘”的模式,引导21个刺绣合作社,带动周边1.2万名妇女家门口就业创业。目前,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内设产品展销、研发制作、技能培训、民俗文化、电商推广五大功能区,采取社区工厂模式,安排就业100多人,带动就业1000多人,年销售收入1500万元,形成了集研发、制作、展销、培训于一体的刺绣文化产业园,被省文化厅表彰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现如今的千阳刺绣通过“生产在村内、销售在全国”成功打造非遗产业化开发、西秦刺绣、千阳绣娘、庭院经济四大品牌,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品牌项目、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非遗工坊建设典型案例。

    本报记者何海亮 史晶雯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24期

    • 第2024-05-21期

    • 第2024-05-17期

    • 第2024-05-14期

    • 第2024-05-10期

    • 第2024-05-07期

    • 第2024-04-26期

    • 第2024-04-23期

    • 第2024-04-19期

    • 第2024-04-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