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壶关县坚持以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为引领,探索推行“路长制+”工作模式,补齐农村公路管养短板,建立长效可持续管养机制,构建起农村公路“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的良好格局。近日,记者采访了壶关县总路长、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杰。
记者:李县长,您好!请您介绍一下壶关县关于“四好农村路”的基本情况。
李杰:我们壶关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东南端,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四通八达,中南铁路、长安高速、环城高速和207国道均穿境而过,临近长治机场、高铁站,是长治重要的交通枢纽。我县紧紧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总体要求,统筹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实现了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公交车辆、道路监管养护“三个全覆盖”,农村公路达到1075公里,全面提升了农村公路通行能力、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打造出“四好农村路”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壶关示范样板。2021年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2023年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同年我县“四好农村路”川底-东井岭线、花壶线分别获评全国“我家门口那条路”9月份月度TOP10第七名,10月份第四名。
记者:大家都知道,农村公路在管理和维护上难度大,壶关县在农村道路管理方面存在哪些困难?
李杰:在农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上,我们也确实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县域七成是山区,许多地方都是盘山路,道路蜿蜒崎岖,条件非常艰苦,以前在民间流传一个顺口溜,“摔死松鼠跌死猴,神仙来了也发愁”,再遇到强降雨天气,还容易造成山体滑坡,给道路的管理养护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是资金缺口大,壶关本身经济底子薄、体量小,加上道路养护需要资金投入很大,县级财政非常紧张。
记者:面对这些困难,您作为壶关的总路长,在推动农村公路管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李杰:面对这些难题,我想尽一切办法推动工作,通过组织交通、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和有关乡镇的同志深入一线实地调研,探索出了“路长制+”工作模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农村公路管理制度体系,健全了职责明晰、运转高效的管养机制,构建了路联管、路全管、路共管、路常管的工作格局。具体做法概括起来就是“三个抓”。
一是抓制度、强责任。坚持高位推动,系统推进,制定出台《壶关县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壶关县关于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措施,建立完善了县、乡、村道三级“路长制”工作机构,由我任总路长,分管副县长任县级路长,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乡级路长,各建制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主任担任村级路长,明确了职责分工和具体任务,定人、定岗、定责,构建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路长制”实施以来,从各级路长到每一名路管员,大家都心中有责,勇于担当,狠抓落实,工作作风转变,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大幅提升。2023年我县树掌至福头段养护工人刘积坊被选树山西省“最美公路人”。
二是抓投入、强保障。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制定出台《壶关县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多种渠道筹措项目资金,特别是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旅融合、文化旅游、厕所革命、公益性岗位结合起来,统筹各类项目建设资金,全力保障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工作。2023年市级日常养护经费103万元,到位率100%;县级日常养护经费386万元,到位率100%;2023年农村公路地方财政建设投入7184万元,同比增加1820万元;养护投入2050万元。
三是抓机制、强效能。一方面,持续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成立农村公路管理管养中心,组建农村公路养护专业人才队伍,特别是建立“壶关安信”微信工作群,实现各职能部门信息联动,发现问题及时调度解决,有效杜绝了农村公路“无人管”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力推行“政府负责、行业指导、市场运作”的公路管养机制,对主要县道和旅游公路实行市场化、公司化养护,切实提升了农村公路养护专业化水平。目前,全县257公里县乡道路纳入市场化、专业化养护,占总里程53.3%;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优良中等路率达到90%以上。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路长制”的推行对壶关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李杰:“长治”久安,一“路”生花,这是对壶关实行“路长制”以来最生动的描述。“路长制”的有力推行,层层压实各级责任,有效破解了道路管养“最后一公里”难题,总结起来,就是实现了“六个有”。一是农村道路有人巡。我县农村公路线长面广,占全县公路88%,人员不足造成了农村公路安全管理的“灯下黑”。“路长制”实行后,我们在全县每条乡村主干道上配备了路长,负责农村道路的路面巡防,实现了巡逻巡查无盲区。二是安全隐患有人查。291名县乡村三级路长上路后,弥补了职能部门排查隐患工作人手不足的问题,能够全面排查发现道路安全隐患,有效避免了道路隐患“真空地带”。三是交通违法有人劝。充分发挥路长信息灵、反应快、劝导提醒及时的管理优势,对违法行为、事故苗头和隐患风险,能够一时间进行劝阻、干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逐年下降。四是基础台账有人建。部分农村存在有车无证、有车无牌的基础数据空缺或更新不及时现象。我们通过路长进村入户,建立了真实的人、车、路的基础台账,并进行实时更新,提高了农村公路交通运输管理水平。五是安全教育有人抓。各级路长也充当“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员”,尤其是乡、村道两级路长,在入户走访群众过程中,向群众宣传和普及交通法规,提升了农村群众安全意识。六是突发事件有人理。针对雨雾雪等天气情况,路长加强巡查,遇到塌方、滑坡等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交通部门,立即采取应对措施确保群众安全。
随着“路长制”的推行,一条条“四好农村路”建成投用,有力促进了壶关农业产业、电商物流、乡村旅游、基层治理等融合发展,达到了“公路通、百业兴、经济兴、百姓富”的目的。特别是我们还创建了“农村公路+物流、产业、旅游、招商、治理”五种模式,2023年我县“农村公路+”模式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农村公路助力共同富裕典型案例。
有路必有长,有长必有责。壶关县将以“三地一区”目标为引领,持续落细落实“路长制”要求,进一步夯实县、乡、村道三级路长道路管护责任,全面实现“有钱建路、有章管路、有人养路、有效用路”,不断提升改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水平,切实推动交通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壶关篇章提供更加坚实的交通保障。
本报记者米玲 通讯员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