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厦门,我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一是知道这里有个著名的景区叫鼓浪屿,其二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前几日,与几位友人一起南下厦门,一睹南国风采,补上了我不知道的其二。
到厦门的第二天,我们先来到久负盛名的厦门大学门口。没想到厦门大学必须预约才能进去,无奈,大家只能在校门口拍个照,满足一下我们的好奇之心。
紧邻厦大的是面临碧澄海港的南普陀寺。虽一墙之隔,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它是闽南乃至全国闻名的佛教寺院。只见木棉花盛开,高大的树木比比皆是,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等。该寺占地25.8万平方米,始建于唐朝末年,清朝康熙年间重建,是厦门八大风景区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朝拜和游览。我们漫步在寺里的回廊中,听老和尚的诵经声,看着来来往往的香客,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不去鼓浪屿,等于没到厦门。”鼓浪屿,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地方。乘坐轮船,二十多分钟时间就来到这里。据导游小姐说:明代时,鼓浪屿得以开发,1650年,郑成功在日光岩安营扎寨,操练水师,留下了“寨门”“水操台”“拂净泉”等遗址。后来,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而后,英、美、西班牙三国相继在鼓浪屿设立领事馆,创办教堂、学校、医院、洋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独占鼓浪屿。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鼓浪屿回到厦门人民手中。近年来,厦门市对鼓浪屿实施“全岛博物馆”计划,将重点历史建筑、多国领事馆遗址纳入公共开放的无围墙生态博物馆系统。目前,鼓浪屿有1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脚踏鼓浪屿柔和的细沙,偶遇拍打岸边的浪花,还有那海鸟带来的欢悦叫声,清爽而自在。面拂海风,就像恋人的手,轻柔温婉。三个多小时的游玩,让我们在这里大开眼界。拍照、赏景、吃海鲜、品美食、发抖音,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著名诗人王心鉴在《鼓浪行》一诗中写道:世外有鹭屿,巉岩镇海门。碧波连碧空,白帆载白云。片瓦曰古寺,只榕若重林。抚琴思国士,竹影拭剑痕。这里的建筑多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殖民地风格,同时也有许多南洋风格、中西合璧的建筑。行走在鼓浪屿的街头巷尾,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百年前的厦门风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百多年前的冰箱、打字机、钟表、电话机等,目睹了一百多年前的洋人服饰、饭盒、灯具……更为骄傲和自豪的是,我们看到了鼓浪屿快速发展的变化和美好前景。
云水谣土楼对我们的诱惑太大了。坐了四个小时的大巴车到达这里时,我们无一丝疲惫的感觉。远远望去,云水谣土楼的外观与我们北方的土房子无多大差别,只是高了一层而已。然而,一进里边,不仅让我们睁大了眼睛改变了视觉,更是颠覆了我们的观念。难怪2004年就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方古老建筑的明珠”。
云水谣土楼因电影《云水谣》而出名。村庄悠长古道,百年古榕,神奇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村民居建筑。翠绿的稻田,清澈的溪流,古朴的土楼,显得庄重而神秘。它是一幅流动的画卷,也是一段沉睡的历史。这些由黄土、木头和石头建造的房屋,不仅有坚固耐用的特点,还有独特的建筑风格。站在土楼的每一层楼上,都会被这里的景色所震撼。精美的雕刻、独特的建筑设计,每一处都流露出无尽的艺术韵味,每一座土楼都犹如一个独立的小世界。坐落有致地分布在绿色山野之中。云水谣的幽静与厦门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三天时间很短,意犹未尽。令我们高兴的是,原定的返程航班因故取消了,临时增加一天自由活动,我们欣喜万分,真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一天的自由活动,弥补了我们诸多遗憾。更为可喜的是,我们终于圆了进厦门大学参观的梦。而这一切,不能不提到我的同学张建果。张建果是稷山县下柏村人,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现在厦门市一家医院工作。
次日早上,在张建果的陪同下,我们一行四人9点钟进入校园参观。校园里茂盛的树木,鲜艳的花草,开阔的草坪,宁静的湖泊,风格各异的建筑……真的是美不胜收!其中有两个建筑最引人瞩目,一个是高高耸立的颂恩楼,西方的建筑风格;另一个是建南大礼堂,看上去气派非凡。在科学艺术中心大楼前的电子屏前,滚动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几个字格外醒目。
厦门大学真的是名不虚传。它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先后进入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百年来,厦门大学生物学科衍生出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三个一流学科,在ESI学科排名中,9个相关学科进入全球前1%。
参观完厦大校园后,我们乘坐出租车来到英雄三岛,即大嶝、小嶝和角屿三岛。英雄三岛与金门岛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是祖国离金门最近的地方,在1958年“8·23”炮击金门时,三岛人民与驻岛部队并肩作战,坚守海岛,创下辉煌战绩,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三岛”的光荣称号。
站在世界最大的军事广播喇叭前,我们感慨万分。这个喇叭最大直径2.86米,重1588公斤,有效传声距离12公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峡两岸军事对峙时,我军为开展政治宣传、政治攻心战,建立了“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此广播从1958年8月23日开始,到1978年12月31日才真正停止,时间长达20年。导游介绍说,2010年1月25日,这里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嘉宾,分别是来自原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女播音员陈菲菲和台北的原金门马山广播站对大陆广播女播音员许冰莹。两位老播音员在共同从事播音工作35年后,首次在大陆战地广播站遗址上见面,她们在大喇叭前握手相拥,诉说心中那份一衣带水的血脉深情。
我们在炮战旧址上,忆往昔感慨万分,炮声远去,硝烟散尽,和平是战争的硕果,沐浴在和平阳光下的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彪炳春秋的历史。
厦门的市花是三角梅,花语是热情、坚韧不拔、顽强奋进的精神象征,与厦门人的精神风貌相契合。在厦门的几天时间,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厦门之行,不虚此行,令我难忘。
郑天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