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平市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行“路长制”,切实抓好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构建起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村组为网点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高平市先后被评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全国示范县。日前,我们采访了高平市县级路长、副市长段晓军。
记者:段市长,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高平市农村公路发展情况。
段晓军: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理优势明显,交通网络发达。目前,我市农村公路里程达1201.335公里,占公路通车总里程87%。全市100%乡镇实现通三级及以上公路,100%建制村通等级路,100%自然村通硬化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村村通快递三个全覆盖,形成了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格局,让人民群众共享农村公路发展成果。
记者:十年发展,日新月异,十年变化,沧海桑田。可以看到,高平的“四好农村路”建设硕果累累,作为县级路长,请您谈谈高平市在建好农村路的基础上,是如何抓好管养的?
段晓军:近年来,我们坚持以“路长制”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大力提升农村公路品质,打造了“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一是健全机制,压实责任。制定出台《高平市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按照“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的原则,建立科学高效、责任明晰的县、乡、村三级路长责任体系,由市长担任总路长、副市长担任县级路长、乡镇长担任乡级路长、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担任村级路长。目前,共设置县级路长1人,乡级路长15人,村级路长309人。主动向社会公开信息,设置县道路长公示牌27块,乡道路长公示牌77块,村道路长公示牌281块,压实农村公路巡查管理、隐患整治、路域环境保护等管护责任。二是加大投入,强化保障。全市设置15个农村公路管理站,养护队员762人,形成了“县有交通运输服务中心,乡有农村公路管理站,村有公路管理员”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管养工作全覆盖。出台《高平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按照“县为主体、分级负责、行业指导、群管群养、保障畅通”的原则,将农村公路全部列入养护范围。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每年投入的养护资金达1000万元,有力保障了农村公路安全畅通。三是智能管理,提高效能。大力推广使用山西路长APP,各级路长将排查发现的道路安全隐患通过APP报送,建立隐患排查整治台账,实行对表销号管理,提高隐患处置效率,形成人员管理、事件处置、指令下达、应急管理、信息记录“一张图”。四是加强考核,确保实效。将“四好农村路”建管养运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督查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形成“政府主导,交通牵头,分级监管”的发展模式。人大、政协将“四好农村路”发展纳入重点监督督办事项,切实做到以督促办、以督促建,切实抓好重点督办闭环管理。
记者:高平市以全面推行“路长制”为重点的管养体制改革,推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具体来看有哪些亮点?
段晓军:一是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按照“一带牵引、十片抱团、百村示范、全域抓创建”的思路,在太行一号乡村振兴示范带上重点布局了现代农业和文旅康养产业,加快太行一号四个精品片区建设,带动十大片区抱团发展,成功打造了“丹水之源 慢享釜山”精品康养品牌,让老百姓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走上致富路。二是注重绿色低碳发展,打造节能环保示范路。去年礼夺线高平段路面改造顺利通车,该路段采用煤矸石道路工程材料进行铺装,这是高平首条大规模采用全煤矸石作路面垫层、基层和路缘石的示范道路,经权威机构检验认证,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相关规范和设计要求。我市成立了“太原理工大学-高平煤基固废研究院”,解决了煤矸石在道路工程材料中的应用问题,探索应用了适合农村公路特点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三是满足人民出行需求,打造“1小时”城市圈。去年我们立足晋东南城镇圈,新增了高铁高平东站至沁水、陵川、锡崖沟等5条城际公交线路,推动公交铁路无缝衔接,形成“高陵沁”交通一体化出行圈,构建了覆盖三县的综合交通运输网,进一步促进了县域之间融合协调发展。
记者:在实施新一轮“四好农村路”提升行动阶段,作为县级路长,今后如何推动“路长制”工作?
段晓军: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路长制”的推行,有效提升了农村公路的管养水平,优化了群众出行服务,为支撑全市农业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提供了坚强服务保障,实现了“公路通、百业兴、经济兴、百姓富”。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路长制”应用,着力在完善机制、狠抓落实、强化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全面压实县、乡、村道三级路长管护责任,不断提升改善农村公路管理水平,以“路长制”的常态长效运行实现“路长治”,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米玲 通讯员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