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乡土文化

故土放歌

  马老师是我的恩师,听说他要出书,我十分高兴,恳请发来电子稿,先睹为快。
  读着老师的文章和诗词,仿佛一帧帧精彩纷呈的画卷,一一展现在眼前。书中反映的故乡荣耀,家族历史,如歌岁月,人生履痕,江山胜迹,十分感人,让我吟诵不停,受益匪浅。
  马老师是河津市僧楼村人。该村北依巍巍吕梁,南眺滔滔汾河,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出过许多名人。
  马老师在书中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这个看似平常的村庄,令人神往。春秋中期晋国的卿大夫郤缺,就是僧楼村人。他在人生的低谷时期,平静地过着田园生活,夫妻二人相敬如宾,被传为佳话。据考,该村还有隋末唐国公李渊家人生活的印迹,流传着李世民在此带兵的故事。至于僧楼村的品字形城堡,以及曾经的神庙、道观、寺院、楼阁遍布全村,雕梁画栋,晨钟暮鼓,不一而举。这些都说明了僧楼村的文明之灿烂,积淀之深厚,历史之悠久,不愧为晋南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
  读了《又到清明扫墓时》,才了解马老师的家族史。马家始祖是战国时期名将赵奢,因战功被封于马服之地,子孙遂以马为姓氏。元末明初,马敬祖自霍州迁至楼底村落脚生根,开花散枝,繁衍至25代。到了马老师这一代和孙辈,家族兴旺,男丁众多,瓜瓞绵绵,令人羡慕。马老师饱含深情,追忆了祖父祖母和父母亲的往事。三祖父有文化,聪明好学,留有墨宝,尤其是在中条山英勇抗战,壮烈牺牲,令人唏嘘感叹!马老师母亲的舐犊情深,含辛茹苦,彰显了传统妇女的美德。父亲自幼经受苦难,扎实能干,担任生产队长时,连年在全大队名列第一,有人编干板腔夸赞。后来,马老师写到晚年的父亲,制定十字家训,倡导家风,十分感人。家风是家族传承和兴旺的基因,由此可知马老师一家儿女成龙成凤的根脉之所在。这不啻是家族历史,而且其中的峥嵘岁月,人生哲思,内容丰富,使人颇受启迪。
  马老师谈到出书的初衷,非常谦虚低调,其实他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文学创作上都成就斐然,为吾辈楷模。马老师曾经是一名中学老师,教而优调县教研室,写而优进县政府办,后担任河津市委副秘书长、市审计局局长。他退休后从事诗词创作,加入山西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等,成了著名诗人,先后创作了六百多首诗词,发表于《中华诗词》《诗刊》《诗词月刊》《诗词世界》《诗词》《难老泉声》及当地一些报刊,并在一些赛事中屡屡获奖。
  格律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讲究平仄,要求押韵,方能登大雅之堂。本书收录了马老师100首诗词,分了许多篇章。“人生感悟”篇的语言精练,直指人生,感之于心,凝之于诗,具有哲理思辨性,蕴含了对于人生世事的洞察。《无题》:“世间事物确纷缤,试玉辨才需较真。常有浮云遮望眼,时间比眼会看人。”这首诗化用白居易的《放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以及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诗句,巧妙用典,揭示了人性的真伪难辨,只有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可见,从事诗词写作,需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方能使诗词有深度。另一首《无题》反映了马老师的公仆思想:“不存皮子奈毛安,谁供穿衣谁供餐。公仆应将公众爱,心无百姓莫当官。”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马老师认为百姓供养了公仆的衣食,当官必须心中有百姓。马老师的这些诗歌,是阅人无数之后的感悟,包含着真知灼见,体现了做人处事的风范。
  《毛诗传》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到于言。”诗歌是抒情言志的艺术,人世间的至亲至爱,总是令人牵肠挂肚,萦绕于心。书中收录了写给亲人的诗歌,名为“亲情无限”篇。阅读其中篇什,俯仰瞻视,真情流露,充满关切,引人共鸣。当儿子研究生毕业赴外地就业时,马老师嘱咐:“漫漫征途今始前,男儿追梦远乡关。山攀高处能酬志,路不通时记拐弯。财富应从勤里取,身心宜在静中安。此番一去虽思念,微信无须每日间。”诗中表达了对于儿子的期望和思念,面对困难和财富的告诫,以及如何安顿繁忙的身心,真可谓“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又如《少年游·忆娘亲》“生于白屋历艰辛,巧手耐劳人。无休昼夜,倾情老小,笃爱自屈身。灯油熬尽形憔悴,娘病痛儿心。遗像凝眸,茔前长跪,肃穆总丢魂。”诗中描写了母亲的辛劳,油灯下的憔悴,以及生为人子的魂牵梦绕,十分令人感动。读之不由使人想起《诗经·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母亲的平凡而伟大,倾泻笔端,思来如滔滔之江水,绵绵不绝。
  马老师的书中还有几个篇章,如“三问四听”“家山放歌”“情真意切”篇等,这些诗歌或描写春景夜雨,或放歌河津生态,或吟咏故乡名人,纵览风景,抒发情怀,抚今追昔,思接千古,皆为佳作。如《访文中子隐居处》道:“向着云霞绕处攀,曾开三径隐高贤。松风谷底萧萧起,鹰鹞崖头款款旋。门畅或因迎墨客,境幽正适作鸿篇,嶙峋石似铮铮骨,撑起强唐半个天。”文中子即隋末大儒王通,著有《中说》,学生有魏征、李靖、杜如晦、房玄龄等人,开启了大唐盛世。他曾在河津一带黄颊山讲学,山间有一石洞,名文中子洞,又称“王文中子读书处”。马老师描写文中子隐居处的风景,云蒸霞蔚,松风萧萧,鹰鹞飞崖,环境优雅,以嶙峋之石象征文中子的铮铮铁骨,赞扬他的伟大贡献,这首诗歌遣词用语,字字珠玑,真是一首可以传之后世的名篇。又如《行香子·耿地汾北秋日抒怀》:“时至仲秋,日丽风悠。抬望眼,五色田畴。吕梁如黛,涧水轻柔。看鸟从容,菊多彩,谷丰收。当真如画,撩人情魄。记初心,大展宏猷。园区发力,村里飞楼。正业方兴,歌方亮,步方遒。”描写了汾北秋日的壮观,展现了美丽的无际田野,如黛的吕梁山,从容的飞鸟,丰收的五谷,以及不忘初心大展宏图,乡村的巨大变化,令人向往。这首诗可谓豪迈潇洒,荡气回肠,有高天大风之势,令人叫好。还有“情真意切”篇里写给同事、老师、好友的诗歌,比如《致雪馨老师》《南歌子·看望郭县长》《江城子·赞李冬安》等都真挚自然,以情动人。
  此外,书中还有“因联成诗”和“咏物言志”“行程万里”篇,无论是描写石榴、菊花、梅花、小草、枫叶,还是抒写外地的风景名胜,都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如《临江仙·应县木塔》:“一柱擎天霞接应,浮屠万木支撑。祥光雅韵四周萦。玲珑浮隽秀,伟岸似崚嶒。名塔环球凡几座,神工岁月谁争?心头自信顿然生,春秋还续写,梦想正飞腾。”短短几句话,就写出了应县木塔的遥临恒岳,苍苍云山,岫嶂如屏,高耸入云的气势,令人神往不已。又如《水龙吟·桃花之歌》:“凡尘正洒残红雨,三月桃花初绽。明霞烘日,啁啾鸟语,蝶蜂爱恋。飘曳红巾,俏行猫步,琴弦和婉。正胜似丹丘,官民咸往,赏琼苑,焉知返。自古芳华惹眼。杖抛开,邓林顿现。岸边踏唱,舟中别韵,炽情久远。崔护重游,芬芳依旧,却留怀眷。叹陶潜县令,景何虚构?倩今朝看。”描写三月桃花初绽,莺歌燕舞,蝶恋蜂绕,琴弦和鸣,流连忘返,这是《山海经》中的桃林,是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桃花源。诗中有画,画中有景,景中有情,情中有思,仿佛有阵阵桃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信手拈来。
  阅读马老师的诗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禁想起了四十余年前的往事。那时,马老师在我的故乡里望村当中学老师,他是语文老师,他讲课时妙语连珠,引经据典,绘声绘色,循循善诱,扣人心弦,打开了我们的视野,使在偏僻乡村生活的我,充满了对于诗和远方的憧憬。他鼓励我们树立远大理想,讲述李贺的诗歌《致酒行》:“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那时,二十刚出头的马老师目光深邃,青春勃发,慷慨激昂,壮志凌云,令我们很是羡慕,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成为最难忘记的一课。马老师的讲课,拨动了我奋斗的琴弦,奏出了人生美妙的乐章。我听完课后,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拿云”,从此立志要改变命运,考上了大学,并一直坚持写作,成为终生的事业。如今能取得一点成绩,与马老师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
  岁月如梭,白驹过隙。如今马老师已经是古稀之年,结集出书,百感交集,可喜可贺。作为学生,受业恩师,才疏学浅,不胜惶恐,岂敢赘言?寥寥数语,浅谈感受,畅叙情思,以谢师恩,以表己怀。遗憾的是,中学毕业之后再没有拜见马老师,祝愿马老师身体健康,笔耕不辍,佳作不断,万事如意,遥寄思念之情!

宁志荣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6-04期

  • 第2024-05-31期

  • 第2024-05-28期

  • 第2024-05-24期

  • 第2024-05-21期

  • 第2024-05-17期

  • 第2024-05-14期

  • 第2024-05-10期

  • 第2024-05-07期

  • 第2024-04-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