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亮点新闻

努力探索科技带动乡村振兴新模式

——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课题组赴应县望岩村开展调研

  为深入探索我省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彰显山西农业大学“以农为本,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6月5日至7日,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模式研究”课题组响应学校号召,赴朔州市应县杏寨乡望岩村开展调研。
  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为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作用,2019年以来,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王树华副院长率领的科研团队在朔州市应县杏寨乡望岩村先行开展示范村建设实践,“点对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
  调研团队成员雷锦霞、侯向娟、韩伟宏、南洋、张波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通过与示范村建设项目团队、村“两委”干部、部分村民以及当地两家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进行深度交流,并选取典型农户进行现场访谈,向农户发放调研问卷,了解农户对山西农业大学开展的望岩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项目的认知度、满意度和受益度,并向农户征询对山西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行动中的好的建议和要求。
  调研团队通过调研,总结出望岩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共建模式有以下特点。
  支部共建,党员引领。由山西农业大学动科院基层党委与望岩村村委开展支部共建结对子,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党团共建,专家大院,暑期三下乡,主题教育实践。
  产业择优,精准服务。以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实施精准服务。选择村内养殖规模较大,经营管理完善的奶牛企业、肉羊养殖大户、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等作为示范基地(户),与其密切协作,将科技成果与集成的实用技术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蹲点服务等形式推广应用,并根据生产需要和市场导向,进行创新研究。通过示范展示,向周边进行辐射,项目科技人员直接进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助推基地产业升级。项目组选择望岩村的优势产业“奶牛产业”“肉羊产业”“苜蓿产业”“玉米产业”“果蔬产业”为特优产业,以“技术示范”+“创新研究”为主要切入点,带动全产业链发展。
  科技赋能,提升技术。项目组作为望岩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者,坚持“科技引领”,结合当地优势产业需求,通过集中综合培训、专项技术培训、现场指导、观摩、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为老百姓送技术、送服务、解难题,并聘请项目组以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召开培训会,培训采用“理论+实操”的形式,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针对性、实用性强。与此同时,积极培养各产业发展带头人、乡土人才,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五年来,项目组每年组织集中培训1-2次,各产业集中集训、现场指导2-3次,每年培训人数约200人次,培养优秀产业带头人数名。
  搭建平台,振兴人才。结合山西农大科技人才资源,组建“专家团队”,以培养产业带头人、乡土专家、高素质农民及知农爱农的新型及后继人才为重点,搭建人才培育平台。建立青年小院,开展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教师党员技术咨询服务活动等。践行“耕读教育”,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让更多的大学生走进农村、走进农民、走向农业,了解乡情民情,学习乡土文化,提升大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经验。
  绿色发展,生态康养。发展康养农业,结合望岩村实际情况,在现有优势种植产业及特色种植基础上,以发展设施农业、有机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为出发点,升级传统种植模式,致力于将“望远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及“应县农业开发管护合作社”打造成“农业生产+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康养服务基地,真正实现“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此次调研,课题组人员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校地共建乡村振兴示范村要坚持同谋划、共协商,充分发挥山西农大在农业领域的人才科技优势,聚集资源、聚合力量,瞄准区域发展的短板弱项,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因地制宜、各有侧重探索具有农大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共建模式,从而带动全省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开展。

本报记者柴俊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6-14期

  • 第2024-06-07期

  • 第2024-06-04期

  • 第2024-05-31期

  • 第2024-05-28期

  • 第2024-05-24期

  • 第2024-05-21期

  • 第2024-05-17期

  • 第2024-05-14期

  • 第2024-05-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