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特别策划

深化移风易俗 倡树文明新风

  编者按: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破除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本报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推出了“抵制高额彩礼倡导文明婚俗”专题策划,引发广大读者的共鸣,纷纷就此话题展开讨论。本报今日推出一组基层读者的来稿,呼吁全社会破陈规、除陋习、传文明、树新风,倡导广大群众争做新时代新风尚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践者,争做移风易俗、文明办事的推动者和引领者,让好家风、好乡风、好民风在三晋大地蔚然成风!

让彩礼回归爱的属性

  男婚女嫁本是人生走向完美的重要一步,然而高价彩礼却成为一些男女青年追求幸福的“拦路虎”,不得不忍受陈规陋习的百般折磨,甚至因筹措不到等量齐观的彩礼而劳燕分飞,令人倍感惋惜,格外痛心。
  作为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一项婚姻礼仪,彩礼被视为男女双方关系确认的象征,对于维持婚姻关系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彩礼逐渐脱离了原来的礼仪属性,演变为竞相攀比的虚荣看点,滋生出“万紫千红一片绿”“一动一不动”等所谓的行情,30多万元的彩礼、100平方米起步的单元楼、“五金一钻石”、20万元以上的家轿等成了结婚的“标配”。这些东西加起来,即便在五线城市没有100多万元是拿不下来的。婚姻的本质是两个家庭帮助成立一个小家庭,不是一家对一家的扶贫,更不是衡量女儿身价的标尺,为此,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共同抵制高价彩礼。在这方面,需要政府的引导,亟待村规民约的约束,更需要领导干部和党员带头做出示范,以自身行为引领社会风气转变,推动彩礼回归爱的属性,不让高价彩礼成为妨碍乡村振兴的致命硬伤。
  婚喜事,莫虚荣,高彩礼,伤感情。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带偏了风气,成全了陋习,也伤害了自己。一好不如两好,彩礼最后还是会用到子女以及家庭第三代的身上,只要子女情投意合,淡化彩礼彰显身份、利益交换的色彩,为他们营造轻松、自由的恋爱环境,反而是给家庭幸福最大的投资。

卫世新

婚姻不应被高额彩礼绑架

  婚姻的基础是两情相悦的爱情。可目前高额的彩礼以五花八门的噱头,让婚姻变了味、离了谱。诸如“万紫千红一片绿”(以人民币颜色为由,一万张5元、一千张100元和若干50元)“一动不动”(“一动”指小轿车,“不动”指城区房子);“三金”“五金”不是金,唯有“七金”才顺心;婚礼当天额外的什么“离母礼”“进门礼”“上轿礼”“下轿礼”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其实,“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金金银银’”。
  高额彩礼存在的土壤,一是女方为了面子,怕别人说自己的闺女“不值钱”,随波逐流,漫天要价;二是男方在生育比例失调的现实面前,怕儿子娶不上媳妇,怕在别人眼里“掉价”,硬着头皮“打肿脸充胖子”。
  还有的家庭以为多索取点彩礼,有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将来的生活就能轻松舒坦许多。众所周知,幸福生活不是靠索取高额彩礼一蹴而就且能日久绵长,而是靠勤劳的双手创造的。再多的彩礼,如果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用不了多久就会坐吃山空,家徒四壁。婚后幸福美满生活更深层次的内涵,最重要的一点是夫妻感情融洽,相亲相爱,勤俭持家。如果仅仅把家庭的大厦建立在物质之上,必然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婚时坐上小四轮,或推上自行车,买几身衣服,总共就几百块钱,一方温馨的爱巢,一个温暖的家庭就此诞生。
  只要两个人心心相印,相敬如宾,日子必然过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这正应验了“家有金山未必久,针尖挑土日月长”这句老话。
  现实中,不少人并不是不知道天价彩礼的危害,但没有勇气去抵制这种风气。
  彩礼的不断上涨,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幸福。新人尚未进门,已经让铜臭熏出了一道鸿沟。为彩礼走进法院的屡见不鲜,为此而逾越刑法红线的也偶有发生。
  2021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三年对治理高额彩礼、移风易俗提出工作要求。农业农村部、中央文明办、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全国妇联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从政策法规、村规民约上制衡,用红白理事会监督,让党员干部带头,在正确婚姻观上引导,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少年轻人已经开启移风易俗的尝试,试图摆脱高价彩礼的绑架。以芮城县为例,大王镇创建“移风易俗崇德向善敬老爱亲”活动,大王名片撂响河东;阳城镇形式多样宣传倡导新风新俗,乡风文明蔚然成风;古魏镇深入推进乡村治理,长效机制大显神威;学张乡用榜样的力量以点带面,道德楷模人人称道;南磑镇一对新人用共享单车为爱护航,喜事新办文明节俭……在以上事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奉行简约婚礼,不要高额彩礼,只准备一些必要的生活必需品;不要司仪,新郎新娘为自己的婚礼主持……有些地方政府积极行动,试点制定彩礼统一标准等,这些经验做法,必然能持续为爱“减负”!

任俊朝

以实际行动弘扬文明婚嫁新风

  近日,《山西农民报》头版报道了阳曲县《婚事新办,引领婚俗新风尚》的经验做法,这是2023年被省民政厅确定为婚俗改革试点县以来,阳曲县上下一心、部门联动、多措并举推进婚俗改革,建机制、创方式,树典型、重宣传……不断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的显著成效。目前,全县138个村(社区)已经全面推行婚俗改革,“婚事新办、健康向上、绿色环保、适度从简”的新型婚俗理念,已经在阳曲大地蔚然成风。
  选择人生伴侣,两情相悦是根本,双方家庭要考虑对方的经济基础,不提过分要求,不把彩礼作为婚姻的筹码,自觉抵制婚嫁活动中的奢靡之风,不盲目攀比彩礼礼金,用健康文明的方式替代旧习俗,积极采用集体婚礼、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旅行结婚等形式,提升新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自己举办一个节俭适度且富有纪念意义的婚礼。
  爱情贵在真心,不慕奢华,广大家庭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嫁观,把家庭的幸福放在首位,把忠诚担当、勤劳能干、积极向上、孝老爱亲作为主要的婚嫁因素,顺应时代潮流,展现时代风采,自觉抵制高价彩礼,反对利用婚姻敛财,破除陈规旧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营造健康向上、节俭文明的婚嫁新风。
  弘扬文明婚嫁新风,抵制高价彩礼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做倡导文明向上,内涵丰富、理性高雅的现代婚俗新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当文明新人,建幸福家庭。

张引牛

要对天价彩礼敢于“亮剑”

  近些年来,部分农村结婚礼金数额越来越高,大操大办之风愈演愈烈,将正常的传统礼俗庸俗化,已沦为普通家庭严重的经济负担。许多家庭一方面对此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硬着头皮在办,陷入恶性循环无法自拔,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风文明。
  要有效遏制此种陋习,一方面需要基层广大群众自我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头抵制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积极倡导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强制规范。早在2018年5月3日,我省运城市盐湖区就以运盐办发【2018】14号文件形式,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农村(社区)红白理事会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农村红白理事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席面规模不超过20桌,总桌数不超60桌,单桌价格不超过200元,香烟不超10元,酒不超20元,婚车不超过6辆,彩礼不超过6万元,非亲属礼金不得超100元等等。2018年5月7日,盐湖区又在盐湖会堂召开推进村级监察联络员暨规范红白理事会工作的千人大会,时任区委书记亲自部署。他们印发区委办红头文件,对农村红白喜事定标准,规范引导“份子钱”的消息一经发布,当即引起新华网、“今日头条”等国内知名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在全国各地农村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农民群众纷纷拍手叫好。
  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此笔者建议:我省各地政府部门要对天价彩礼敢于“亮剑”,通过制定遏制天价彩礼的具体标准,从政策层面去规范引导农民群众节俭办大事,把广大农民群众的呼声和期盼上升为制度规范,更好地引领文明乡风建设。同时,基层公职人员、党员干部、群团组织成员都要带好头、做表率,彻底扼杀大操大办攀比成风的不良习俗,树立文明新风。中央一纸“八项规定”刹住了长期以来大吃大喝的不正之风,相信基层政府的强力推进,同样也能遏制住农村天价彩礼这一“陋习”。

杨天举 原培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6-21期

  • 第2024-06-18期

  • 第2024-06-14期

  • 第2024-06-07期

  • 第2024-06-04期

  • 第2024-05-31期

  • 第2024-05-28期

  • 第2024-05-24期

  • 第2024-05-21期

  • 第2024-05-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