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夏县大力支持“交通+特色产业”等发展模式,公路围绕产业建,产业围绕公路转,这些路打通了对外通道,降低了运输成本,就像一把把打开山门的“金钥匙”,把一只只“金凤凰”引进门。
北大里村位于县城以北,距夏县城区13公里,东邻中条山,231户,817人,常住人口1060人,耕地面积1938亩,主导产业是菊花、药材种植和生猪养殖。后夏线依村而过,后北线贯穿村中,村内4条街道20条巷道,实现道路硬化全覆盖,村内路肩路面干净,边沟通畅,雨污分离,村容整洁,道路配套设施完善。该村先后荣获全国绿色村庄、国家森林乡村、省级卫生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山西省平安建设示范村、运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近日,笔者采访了夏县南大里乡北大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村级路长张生贵,听他讲述在管好、护好农村公路方面的好经验、好办法。
张生贵在担任村级“路长”后,深感责任重大,深知只有业务精通,才能干好路长工作,他着力从两方面不断提升自己。一是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领会蕴含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为民情怀,系统学习了解相关交通法律、法规,积极谋划和实施好农村公路建设。二是虚心求教身边人,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利用县乡开会、领导下乡调研等机会虚心请教。老百姓常讲:他跑的最多是修路工地、请教的最多是交通技术人员。几年下来,他也成为了“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专家”。
北大里村党支部积极把“路长制”机制和村级网格建设有机结合,明确由张生贵任村级路长、村委会副主任任村级护路员,把工作延伸到村级网格建设中,充分发挥网格员“源于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建立“定期巡查——发现问题——上报问题——处理问题——健全档案”的工作流程,把责任落实到“最后一米”“最后一人”。村委会广场设置了与后夏线“路长”一样的信息公示牌,将路线名称、里程、路长姓名、联系方式、职责等相关信息向村民公布,方便接受村民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成效的监督和评价。他讲,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变化,一下子增进了“路长”与老百姓、党员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同时,带头组织网格员定期走上田间地头、入户走访,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劝导工作,对农村道路上三轮车载人、电动车不佩戴头盔、农用车和摩托车未办牌证等行为及时进行劝导教育和制止。通过微信群、广播、宣传标语、发放交通安全宣传单等方式,加强宣传“路长制”工作,把农村公路保护纳入村规民约条例,书写上墙、装订成册,组织观看交通事故典型案例,教育村民摒弃交通陋习,提高村民的公路养护意识,自觉参与公路养护管理,营造了人人爱路、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在巡查力度方面,张生贵坚持每周全域巡查两次,将道路路况、沿线设施、路域环境等作为重点巡查内容,重点加强雨雪天气巡查,加大现场组织,积极做好积雪清扫、积水排除等工作,第一时间保障群众出行安全。2022年8月22日,夏县连续强降雨,张生贵一晚上没睡着,天一亮就骑车出去巡查,发现村东头进村路有一段边坡滑坡塌方,他赶紧电话通知护路员,组织村干部和群众一起清理积水、落石、淤泥等路障,一干就是两个多小时,并用手机编辑交通安全提醒短信发送附近村路长和微信群,通知劝导过往车辆和行人绕道行驶,协助相关部门赶时间抢修受损道路,保证了灾毁路段快速抢通和恢复。他把辖区内村道日常管护和路域环境整治相结合,结合日常巡路工作,对侵占公路用地,偷盗损毁公路附属设施以及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私搭乱建等非法行为及时进行制止和上报,由乡镇综合执法根据《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履行农村公路管理保护行政职能。2022年结合县拆、清、改、种、建工作,对北大里村影响村容、道路的五处违建通过沟通说服,实现一次性全部拆除。村里还组建了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保持路面清洁,仅2023年就开展道路卫生集中整治30余次,“畅、安、舒、美、绿”成为北大里村的代名词。
20多年来,张生贵把听党话,跟党走,帮助困难群众、学生,改变村容村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作为初心使命。守望一方热土,就要服务好一方百姓,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想事、谋事,用心工作,用情服务。
围绕实现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这一目标,张生贵表示,北大里村实现了产业因路而兴、农民因路而富、农村因路而美。一是产业因路而兴。随着道路通畅,北大里村大力发展菊花种植产业和旅游业。围绕“五有三目标”的要求,创新开展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5+”运行模式,打造集育种、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一横一纵”全产业链条,带动群众发展1200亩菊花产业园,实现户均5亩菊花;并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业,开展了6次乡村文化旅游节,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通过产业带动稳增收,光伏发电保增收,村企合作助增收。2023年北大里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万元。二是村民因路而富。路通百业兴。村里积极向上争取,努力打通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村里的路越修越宽,直接通到田间地头,实现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起来。货车能直接开进产业园,销路拓宽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老百姓的收入也随之提高了。2023年,人均纯收入达15000元。三是村庄因路而美。为了对村内道路进行升级改造,北大里村“两委”干部主动争取上级政策支持,通过上级支持以及村级自筹资金共1500万元,将村主干道路拓宽,在原来路宽的基础上再扩宽2米,实施亮化工程,安装街灯100余盏,完成户厕改造202户,煤改电216户。投资410万元完成污水管网改造6300余米,彻底告别黑臭水体,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
时光见证前行的步伐,岁月铭刻奋斗的足迹,新时代新征程上,张生贵将按照“两争一站”工作要求,继续发挥好村级路长“探头”作用,为创建“四好农村路”持续奋斗,埋头苦干、担当作为,切实把村民的期盼化作满意和幸福,为把北大里建成宜居、宜业、宜游、具有人间烟火气息的新农村而不懈努力,为实现乡村振乡发光发热。
孙宇